“以学定教”型阅读教学模式是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师根据学生的“学”的情况来决定“教”的内容,以培养学生自主性与独立思维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将学习的权利归还于学生,突出了学生主体性、能动性与建构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培养他们独立思维的能力,同时提高了教学效率,本文主要针对的是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教学。
一、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1]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2]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摒弃用老师的“讲”代替学生“悟”的传统教学方式,营造一个让学生思考的环境,注重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语文特级教师王栋生老师也曾说过:“语文学习过程中听、说、读、写,最重要的是想,思维能力是培养创造力的前提。”[3]因此,以学定教这种阅读教学模式符合当代教育改革中提出的新要求。
二、教学对象分析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11岁到16岁处于形式运算阶段,此阶段儿童的思维已经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思维已接近成人水平[4],也就是说从这个阶段开始,学生已经有了独立思维的能力,因此,“以学定教”提倡的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感悟的教学思维适合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
“以学定教”型阅读教学模式是教师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根据老师设计的教学问题自主阅读文本,在阅读过程中思考问题,最后教师集中讲解疑难问题。在这种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建构性和思维能力都得到培养。这种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立的思维,为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必要条件。
四、教学过程
“以学定教”型阅读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注重学生自主性,重在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思维能力,它主要包括预习、查漏、定向、讨论、答疑、巩固、拓展几个步骤。
(一)预习
与大部分的阅读教学模式一样,预习文本是首要任务。课前预习能够帮助学生迅速地熟悉文本,掌握文章中浅显的知识,同时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以学定教”型阅读教学模式中的预习是任务带入型的一种预习方式,教师根据文章的不同类型给学生布置不同的任务。比如,写景散文,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预习期间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景点并写下真实的感受;故事短文,可以在文章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人物角色,并且写下所喜欢的人物的原由;抒情散文,可以从文章中找出最触动心灵的句子,写下自己的感受等等。这种预习方式,是把课文当做课外短文来阅读,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下,阅读文本,找到与文章作者的共鸣之处,及时地写下批注不仅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思维能力,也能方便他们在课上与老师的交流,同时也培养他们自主阅读的能力。教师在课上通过查阅学生的批注,能够迅速掌握大部分学生文本理解水平,从而及时地调整教学计划,自然也就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二)查漏
学生进行初步预习之后,对文本有了大致的了解,掌握了浅显的知识,同时也有疑难的问题,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初要对基础知识进行查漏补缺。查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也能让老师了解学生自习的情况,根据学生反映的情况来调整教学,做到以学生“学”的情况来决定教师“教”的内容。比如,阅读教学中,小学阶段要注重生字的学习,中学中的文言文则需要注重文言字词的学习,有些简单的字词,学生已经学过或者通过预习可以掌握,教师不用多讲,重点讲解对学生来说难写难认的字词。学生的课前预习,往往会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要从这些问题中迅速捕捉基础知识点,也就是阻碍学生阅读文本的问题,然后集中解决,为学生的阅读扫除基础障碍,这也就是课前的查漏。查漏是阅读教学的第一步,为教学扫清了基础知识上的障碍,为有效教学的进行做了铺垫。
(三)定向
在预习和扫除了基本阅读障碍之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精读文章,不仅要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还需要对文章的重难点问题进行解读。文章的理解需要反复地读,正如俗语所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中的“读”,并不是漫无目的地读百遍,而是教师根据文章的内容,设计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问题让他们带入文本中阅读,在阅读的同时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重难点,在阅读中体会文章的中心主旨。又或者,有些看似散乱的文章,教师从中“拎”出一个关键问题,通过这个关键问题对文章进行梳理,让整个文章变得清晰明了。当然,这些问题对学生来说是有一些难度的,适当的难度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本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要创造“最近发展区”。[5]
(四)讨论
问题提出之后,总会有理解比较困难或者见解不同的地方,文本的解读本身也是多元化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能够促进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文章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且,讨论模式运用于课堂教学可以减轻学生被动接受以及对记忆的过分依赖,通过提出的问题,教师促进学生积极地思维,从而使学生通过高水平的思维过程获得新知识[6]这种方式也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五)答疑
一篇文章,经过预习、初读、带入问题精读之后,学生已经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并且能够准确地进行段落概括与分析,但对于文章中细节上的把握还有欠缺,比如文章中的重点语句,文章的中心思想等等。教师在观察学生激烈论,询问学生讨论的情况之后能够了解学生对文章掌握的程度。根据所了解的情况,组织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疑问。学生的学习水平有所差异,所提问题的着重点也不同,教师要及时地将这些问题进行区分讲解,并且重点分析疑难问题。这里体现的就是“以学定教”的中心思想,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的节奏根据学生的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当然,老师依然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不可能完全了解学习的重点,所以,结合学生的提问讲解完重难点知识之后,还需要查漏补缺,及时引导学生关注被忽略的重点知识。答疑的教学方法,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摆脱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同时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极大地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六)巩固
任何新知识的学习都需要巩固,阅读也不例外,巩固所学知识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印象。在文章的重难点解读完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再读文本,可以采用默读、朗读等方式阅读文本,《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态度。”[7]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反复朗读,能够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时也能巩固所学的知识。
(七)拓展
一篇好的文章,通常会涉及到背后优秀的作者或者别样的风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拓展讲解与文章相关的知识来开阔学生的眼界,并且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同类型的其他作者的文章,培养他们比较学习的能力。
五、实施策略
将“以学定教”的阅读教学理念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凸显“学生主体”的教学观
《新课标》大力提倡“学生主体”的思想,这是当今人们对教育的要求。在实施“以学定教”型阅读教学理念时要始终贯彻这个重要思想,教师要将权利发放给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思考空间,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感受学习的乐趣。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新问题的提出,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不能为了赶教学进度直接公布答案,在学生思考过程中,可以提供相应的引导,耐心等待学生自己找到答案。并且问题的设置也要有梯度,由易入难,环环相扣,让学生能沿着问题找到答案,从而提高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同时,对问题的思考也是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语文教学要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独立的思维能力给予人独立的人格,也是培养创造力的前提。
(三)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
在“以学定教”的阅读教学模式中,师生的沟通尤为重要,整个教学过程都需要老师与学生及时沟通,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调整教学计划。因此在实施此教学模式时,教师要学会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减少学生对老师的隔阂与抵触感,课上才能敢于真实地提出问题寻求老师的帮助,才能使“以学定教”这种教学模式得到真正的实施。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4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施瓦布探究教学思想研究》[项目号:2014SJB785]、2014年度扬州大学教学改革研究基金项目《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YZUJX2014—24B]和“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注释: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93-9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5.
[3]王栋生.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2-3.
[4]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44-45.
[5]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47-49.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1-23.
[7]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457-459.
(赵妍 扬州大学文学院 225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