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榕
【摘要】 新的教学理念,倡导教师努力成为教材的开发者,不是“用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与探索。语文中的作文写作早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化学课堂教学可以借鉴语文写作的这种模式,成为提高课堂教学的一种有实效性的策略,从而优化教学质量。这种模式的教学策略为我们日常教学提供了简明清晰的思考方向。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实效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6-003-02
0
新课改的实施,对一线教学的所有教师都有深深的触动。它像一场风暴,清除了我们过去老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习惯。新的课程标准淡化了对知识的片面追求,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注重实践和实验的环节。新的教学理念,倡导教师努力成为教材的开发者,不是“用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与探索。而所有的这些改革最终的落脚点都要落实在课堂,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具体实施者,任何一节优质课都离不开教师的运筹帷幄,精心设计。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语文中的作文写作早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它要求:“文章的开头,像凤头那样美丽、精彩,引人入胜;主体有理有据,像猪肚子那样有充实、丰富的内容;结尾,像豹尾一样响亮有力。”化学教学可以借鉴语文写作的这种模式,成为提高课堂教学的一种有实效性的策略,从而优化教学质量。这种模式的教学策略为我们日常教学提供了简明清晰的思考方向,可以充分渗透到每节课的实践应用中。
1.“凤头”导入,激趣质疑
我们通常的备课工作,从课本入手。一备“目标”,即明确的教学目标;二备“教材”,即明确课本的重点难点、内容;三备“教法”,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类型,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这似乎无可厚非,习惯自然。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假如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一言以蔽之:影响学生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由此,笔者认为备课的首要工作是“备学生”。教师应当多花些精力来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现状。例如高一的新生,他们初中三年的化学基础参差不齐。许多来自农村的学生,连最基本的实验操作都不会。他们的实验教学常常是在黑板上“看实验”,在作业中“写实验”中走过来的。基于这种情况,在《乙酸》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设置这样的课堂导入:在分组实验教室里,请同学们根据自己面前现有的试剂,归纳已学过的乙酸化学性质。所提供的药品有:镁条、NaOH溶液、乙酸溶液、Na2CO3粉末、酚酞、石蕊试剂。这样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研究情境,让学生自由探索和创新,充分发表“高见”。结果会发现不仅很好地研究了乙酸的酸性,而且就NaOH和乙酸中和反应的现象问题产生疑惑,并积极主动地探究。同样是《乙酸》的教学导入,还可以是教师抛出一个有趣的话题——历经四代饮料的发展史:80年代初,碳酸饮料曾风行一时;80年代末,可乐进入中国;90年代中期,乳酸饮料大行其道;21世纪的今天,第四代饮料醋酸饮料,正以其天然、健康、营养的优势而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潮流!这么一个日常而且轻松的话题,一下子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课堂变成“对话共鸣”的平台。再比如“氧化还原反应”这节的教学,可以先播放谢霆锋的某个经典歌曲,课堂上从这位明星一次酒后驾车的八卦新闻说起,在学生兴趣盎然之时,顺势引导——检测出司机是否喝酒的化学原理是一种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过程中,教师呈现一种合作交流的姿态,师生之间亲切融洽,很容易在共同建构的思想领域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此外,利用化学的学科特点,在课堂上可以表演一些“魔术”来质疑激趣。例如《钠》的教学可以表演“滴水点灯”——在酒精灯上事先藏好一小块钠,滴上一滴水,酒精灯自然就点着了,请学生解释原因。再如《化学反应中的热量》的课堂上表演“无火煮蛋”——把一个小鹌鹑蛋放在生石灰中,加水,五分钟之后蛋就真的熟了。由此可见,只要精心钻研教材,许多新课都可以有一个“凤头”式的导入。
2.充实“猪肚”,巧问精讲
一位留美博士感叹国内教学“学多悟少”。学生上课奋笔疾书,埋头做笔记,犹如听写。学的是很多,可有多少是自已的东西?许多的知识是老师“教”的,甚至是老师“交”的。因此有人说“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缺乏思维能力的人。”华东师范大学张华教授尖锐地指出“我国教育的根本问题不在于创造能力、动手能力暂时弱一点,也不在于知识技能太扎实、太熟练了,而在于它以分门别类的学科知识为媒介、用市场上的交换价值和政治上的控制力量摧毁了人生最高价值——精神自由,剥夺了人的探究、创造的权利,因而是反人性的、不道德的。”因此充实“猪肚”,应有“法”有“度”,内容和形式都应该朝着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化学思维能力的方向发展。具体方法如下:
2.1引“经”据“典”,左右逢源
例如在《硅》教学中提问:为什么家里停电,电话照样可以打得通呢?让学生收获一个生活常识——光缆主要成份是二氧化硅。再如《二氧化硫》教学中提问:Cl2和SO2都有漂白性,二者一起使用,漂白效果会增强吗?以及《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教学中抛出一个问题:如果你是鲁滨逊,漂流在荒岛怎样解决饮水问题?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还可以让学生从家里带来一些VC药片,投入蓝色的淀粉碘水溶液中,观察会发生怎样现象?由此引导他们得出结论VC具有还原性,也就是“抗氧化性”。这些多是生活经验,当然还可以适当拓展化学经典史话。如“哈伯的功和过”,“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侯德榜的生平、制碱工艺”,这些知识的介绍,正是吻合课改的化学教育“大教育”化的精神,注重“三维”目标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2.2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我们在更新教育理念的同时,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要注重“扬”和“弃”。不能走另一个极端,一味地追求热闹,在课堂上留下太多的“表演”成分,貌似讨论激烈,实际上连一些基本的知识目标都不能完成。所以“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应是最起码的要求。课堂“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更是值得每个教师深入思考。一堂好课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有能力成为驾驭课堂的总舵手,又要在课堂上出现即兴创造的思想火花,教师敏锐地捕捉它,并能给予充分地放手交流和高层次的“升华”。而通常出现的问题是,新教师“预设不足”,老教师“生成太多”。
2.3循序渐进、渐入佳境
高一的化学教学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你在讲台上讲课热火朝天,下面反应不愠不火,甚至一些同学瞪着一双迷茫又疑惑的眼睛看着你,一副启而不发,呼而不应的无奈样子。根据调查,这些同学并不是对化学不感兴趣,相反他们很想学好,但是一些基础知识脱节断层,以致新的内容吸收不了。最典型的要数《物质的量》教学。这节课内容抽象,对高一学生来说是学习化学的主要门槛,教学难度较大。为此,在传授阿伏加德罗常数之前,可以多讲讲“集合体”的含义。“一打球”是一个集合体,“一个班级”也是一个集合体,它们对立的微观对象是“一粒球”“一个学生”。当数目众多时,我们以集合体的名义去计算,可以简便粗略快速地得出结果。假如你是校长,接受记者采访,问及贵校学生总数。涉及数目众多,这时一定是以“一个班级”为单位,而不是以“一个学生”为单位,能够快速地得出答案。再如《化学平衡移动》教学,可以在上新课内容之前,多说说生活中的“动态平衡”现象,来帮助学生建立“动态平衡”的观念。如:游泳池的进出水,商场货物的吞吐量,生态平衡就是一种动态平衡等等。然后用德谟克利特的一句名言来检验是否明白“动态平衡”的哲学含义:“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只有对此心领神会,之后的教学才能渐入佳境。
2.4优化课件,学少悟多
多媒体的应用,大大扩大了课堂的容量。但是如果不精心筛选,过多的资讯只会冲淡主题,不得要领。因此,努力提高课件质量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之一。文字简洁,内容扼要,例题精选。例如《乙酸》的教学,精选的练习如下:“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1mL后,沿器壁加入紫色石蕊试液0.5mL,这时石蕊试液将存在于饱和碳酸钠与乙酸乙酯之间(整个过程不振荡试管),可能出现怎样的现象?充分振荡,静置后又将观察到怎样的现象?”通过这个“一管三色”实验,让学生在第一新课的教学中实践探索,留下深刻的印象。
3.豹尾点题,回味绵长
一个成熟教师驾驭课堂应做到收放自如。一节课即将结束,来一个“今日回眸”或“今天你学到了什么”就能够很好地回扣重点,升华主题。例如《二氧化硫》教学最后以迈克尔.杰克逊的经典之作“地球之歌”来结束点题。通过震撼人心的画面,声嘶力竭的呼吁,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地球面临的严峻考验,全球环保的重要意识植入人心。再如《铝》的教学,在即将下课之时,把整个装置转移到室外进行铝热反应。同学们围成一圈,那种情景就像老师带领学生燃放节日的焰火,在一片喝彩和尖叫声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堂轻松愉快,学生尽兴而归,回味绵长。
4.总结反思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要阵地。要有效地提高化学教学教学质量,就必须从课堂教学入手,运用有效地策略,优化教学质量。像构思一篇文章一样构思一节课堂教学,这种思维策略,能够有效地帮助教师的职能由“教”逐渐向“导”过渡转换。引导学生求知,引导学生领悟,引导学生创新,达到“得法于课内,得意于课外”的境界。
[ 参 考 文 献 ]
[1]王祖浩等著,《化学课程标准解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第一版.
[2]王祖浩等著,《高中化学教学参考书》(化学1、2)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6第四版.
[3]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刘娜.《高中化学新课程“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研究》.论文天下论文网.
[5]王文海.《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论文天下论文网.
[6]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
[7]沈玉华.《对物理素质教育的思考》.网络转载.
[8]张华.《论探究精神是一种教育人文精神》,2《全球教育展望》,22006年6期.
[9]赵铁柱.《浅谈高中生化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科技资讯》,2007年
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