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平
【摘要】 文本是作者与读者思想沟通的桥梁。在阅读中,学生由于知识结构的缺陷,有些文本往往很难读懂,不知从何着手,走近作者的文字,进而走进作者的内心。那么教师的教学引导、情景设置、环节创意等就会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教师能帮助学生找到最佳切入点,就会“引”出兴趣,“引”出能力,“引”出高效课堂。通过十几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
【关键词】 文本解读 切入点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6-070-01
0
一、以“读”带“读”,读懂文心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话虽简单,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好茶不品不知其味,同样好文章不读不知其美。然而朗读在日常的教学中,往往变成了只是出声的“念书”,如小和尚念经一般,偶尔也“大声”的“读起来”。从没考虑过语音、语调、语速、语气等朗读的基本要求。朗读在日常教学中,成了一种摆设,没有示范,也没有指导,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环节。课标明确提出“能用普通话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
余映潮老师认为:“朗读,一种训练活动,一种阅读活动,一种文学活动,也是一种情感活动。朗读,是让同学们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的充满情致的语文实践活动。”因此他非常重视在课堂上的朗读,他在教学《七颗钻石》时是这样要学生朗读的:第一次读:请大家用童声来读,语速要舒缓,语调要清新;第二次读:请们带着表情朗读,语音要甜美;第三次读:同学们,朗读的时候要有给孩子们讲故事的韵味呢;第四次读:请用突出重音的方式,用上扬的语调,读好故事中的几次“变”;第五次读:可爱的小姑娘感动着我们,让我们进行表演式朗读,来表达这种感动。他准确地抓住了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也准确地利用了文体特点,教学立意有高度且角度新颖,使学生渐入朗读的佳境,在反复的朗读中悄然走进了文本之心。“朗读,是用心揣摩、用情来传达的表达艺术,是体味作品的艺术,是欣赏词句的艺术,是调动情感的艺术,是拨动心弦的艺术。”余映潮老师如是说。
二、知人论世,心临其境
孟子说:“读其书,颂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知人论世也。”可见要想准确的解读文本,恰当地介绍作者的生平、写作的时代、作家的作品、创作的意图以及前人对作品的评论等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作家在写作文本时都有一个特定的社会、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心境等,其独特性是唯一的,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唯一”,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进入作者的时空世界,才能成功的抓住文本的旨意。例如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我们只有了解了作者的生活经历,才会更深切的体会到诗人对康桥的那种深深的眷念之情。读朱自清《背影》,我们只有知道了“当时祖母刚刚去世,父亲又失业,家中变卖典质,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丧事,家境十分惨淡”,才能更深刻的理解父亲的形象。
在知人论世的时候,有时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的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感同身受中体验作者“用不同的形式表达的各自独特的感受与体验”。唐江澎老师在导入《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拿出笔并闭目翻开笔记本,然后听写海伦·凯勒的老师安妮女士的一段话。唐老师的这一现场体验感受一下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激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热情,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从而更真实而深切的理解了海伦的精神,不仅诠释了本专题的内涵,也培养了学生对生命的珍爱。
三、巧设问题,直达核心
组织课堂教学讲究层次性,它主要体现在问题的设计上。因此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必须抓住文本的核心内容,精心设计几个有层次、有质量的问题,能让学生准确而快速的掌握文本的重点。那么教师在课堂上问什么,怎样问,是否问到点上,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大事。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已》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已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已没有名字的深刻性,顺利的解决了文本的教学难点。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剧的根源是什么?这是《祝福》教学中一个重点也是难点问题,如何引导学生分析与理解?我选择了这样一个角度:小说讲述人们对她的称呼,先后出现过三个结构相似的句子,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联系之前所发生的事,问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在学生的热烈讨论中,引导他们从现象到本质中剖析隐蔽在称呼语背后的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巧妙而轻松的揭示了祥林嫂人生悲剧的根源。
四、转换角度,多元解读
文本解读是读者通过阅读从文本中获取和解释意义的过程。优秀的文学文本往往语言具有模糊性,内涵具有含蓄性与丰富性,那么文学文本的意义也就具有不确定性。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读者阅读同一个文本,会读出不同的意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本存在的某些“空白”和“不确定性”,给读者阅读鉴赏提供了充分的能动性,自由发挥的空间。然而由于各人的立场观点、生活经验、文化修养与艺术趣味等不同,对作品的理解也会有差异。虽然文本可以多元解读,但不代表可以过度解读,任意解读,为了防止过犹不及,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重点,有效的进行引导。要告知学生解读要以尊重作者,尊重文本价值取向,尊重客观存在的规律等为基础。要抓住文本内容、语言、主旨、人物形象等进行有效的解读文本。多元解读,是一种智慧的阅读,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
[ 参 考 文 献 ]
[1]黄厚江.《谈谈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语文学习》2007年第10期.
[2]宋明镜.《文本解读路径的探寻》《中学语文教学》2013年第2期.
[3]《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