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琳
摘 要:近年来高职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严峻的形式,如何增加就业机会,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拓宽学生就业途径显得尤为重要。经调查统计,大学生自身因素、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完善和家庭因素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三大主要原因。通过从学生和学校双重角度分析得出,在完善就业指导工作的同时,也应加强对毕业生择业期间的心理辅导,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从而解决高职学生就业难的局面。
关键词:高职学生;择业就业;就业指导;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6-0037-01
相对于重点大学而言,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的出路更为艰难。如何解决高职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的健康和全面发展,关系到地方经济的稳定,同时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率迫在眉睫。
高职学生就业率低的成因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高职学生自身的原因。理论知识上,相比于国家重点大学的毕业生而言,在硬件等方面本身就不存在优势,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相对较差,理论知识指导相对比较薄弱,导致在就业时存在一定的障碍。心理上,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就业前也没有系统的职业规划,在就业竞争激励的情况下感到茫然甚至是恐慌,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对择业感到不安并且不自信。还有一部分高职学生对自己的定位不够准确,往往存在攀比的心理,缺少工作经验和社会实践经验,但却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盲目与人攀比而忽视了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造成择业时眼高手低,错失良机。
第二,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不完善也是制约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就业信息意识不强,很多高职院校由于地理位置、院校知名度不高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在信息获取中处于被动状态,对国家出台的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方针政策知之甚少。还表现为就业指导工作方法不正确,许多地方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一味地追求就业率而忽视了用人单位的信誉及用人岗位的真实性,这种急于求成的做法致使一些毕业生遭受到了各种“就业陷阱”,不仅错过了最佳就业时期,而且还可能造成毕业生家庭的一些经济负担。
第三,家庭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大多数的毕业生在择业期间并没有明确的目标规划,都是听从家长的意见,因此家长的建议是很重要的。家长不应该一味地追求眼前的利益,要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问题,如果家长只期望找到一份工资高或者是稳定的职业,而不是从毕业生的实际情况、个人喜好出发,这样就会造成毕业生心理压力过大或者是带着攀比虚荣的心理,以至于影响他们的择业观。
面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就业难的局面加以扭转。
第一,从毕业生的角度来看,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毕业生在择业时,应该从实际出发,主动把个人的理想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加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不仅仅以个人的目标为找工作的方向,要积极投身到需要自己的地方,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回报社会。
第二,要有良好的择业心态。择业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大多数的毕业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这种情况下,面对初选、笔试、面试等层层选拔,很多大学生容易有压力,产生不良的情绪,受到这些负面因素的影响,会更难选择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毕业生要自觉地调节和控制这种心态,把负面情绪降到最低。在经历挫折之后,不应自暴自弃,应冷静下来认真地思考,自我分析、自我检讨,到底什么样的工作适合自己,自己能做什么样的工作,而不是一味地攀比,去追寻不适合自己的目标。
第三,学校就业指导工作要不断完善。各地高职院校应该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选择真实可靠的就业信息提供给毕业生。毕业前期,学校应组织学生进行择业指导,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就业咨询,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信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求职方向和方法技能,使学生能够理性择业,选择良好的就业方向。
第四,加强对毕业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对于毕业生的心理焦虑,作为学校的指导员,我们应该定期为学生提供克服心理焦虑的方法。通过心理辅导,减少学生在面临就业前的压力;通过沟通交流,促进学生在观察、学习、体验的同时正确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找准自己的定位,形成良好的就业心态。
高职学生就业工作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也必将影响和谐社会的大格局。高职学生是否顺利就业,不但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前途,而且关系到国家的人才培养规划、人力资源配置和人才的使用方向,是对高职院校教育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办学能力的综合检验。针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部门应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提上日程,在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就业指导等环节重点推进。在指导学生就业工作时,还要不定期地与毕业生家长进行沟通,二者合力,共同为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并认真规划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让毕业生能够平稳地从学习向工作过渡,从而提高就业率。
参考文献:
[1]祝剑.大学生就业择业心理浅析[J].西安邮电学院院报,2009(05).
[2]鸣远.失业对社会的影响及解决方案[N].中国信息报,2009-02-06.
[3]孙宁遥.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