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英
摘 要:一个人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及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的培养,关键在于幼儿阶段。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幼儿快乐成长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欣赏。欣赏孩子每一天的活动、每一点进步,让孩子在被欣赏中建立自信与愉悦。
关键词:欣赏 鼓励 观察 文化活动 兴趣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5B-0091-01
一个人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的培养,关键在于幼儿阶段。现在一些陈旧的教育方式,往往使幼儿在恐惧、自卑中度过本应快乐的每一天。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使幼儿快乐成长呢?其中欣赏就是重要的一点。要欣赏孩子的每一天活动,欣赏孩子的每一点成绩,让孩子在被欣赏中去掉自卑与恐惧,建立自信与愉悦。那么,如何欣赏孩子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帮孩子做一点他暂时还做不到的事情
帮助孩子做一点他暂时还做不到的事,放一放,再鼓励孩子去做,这是欣赏的第一步。我们不能指望孩子什么都会做。比如,穿衣、系扣,如果开始我们不帮助他,直接要求幼儿自己去做,那么他干不好必然会失去信心。如果这时你边教他、边帮他,使他学会并熟练的干好,那时再放手让他自己做,他做好后你再加以鼓励、加以赞赏,必然会激发孩子的自信,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这就是欣赏。
二、欣赏孩子的观察活动
人的认知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自己亲身获得,另一方面是由书本等一些媒介中得来,其中亲身得来的知识有利于人的认知深入,尤其适合还不识字的幼儿,所以领幼儿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便是其中一项重要活动。观察小杨树,量一量它们的粗细,比一比它们的高低,在看一看它们的颜色,并让孩子们报出亲自观察的结果,然后教师一一赞赏,赞扬他们的实践能力,鼓励他们进一步去观察其他植物和动物。让他们去观察鲜花、水草、金鱼的过程中,认识世界,得到欣赏,增强自信。
三、欣赏幼儿的文化活动
幼儿教育应在玩中学,所以文体活动的组织编排,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这些活动的组织应该坚持由易到难的原则。只有这样,幼儿才会由不会到会到熟悉再到乐意做。例如,可以根据儿童的认识特点,设计系列的自我设计玩具的活动。第一步领幼儿用纸叠飞机。第二步,用卡片拼装飞机。第三步,教师制作风筝飞机。第四步,自己根据材料制作喜欢的风筝飞机。还可以设计系列的唱歌活动,第一步,教幼儿唱两三首简易儿歌,第二步,教四五句的家庭生活或者幼儿园生活的儿歌,第三步,教童话儿歌。在组织这些系列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亲自参与,注意每一个孩子的表情,在任何一个过程中,都应给幼儿以适当的欣赏,鼓励他们自始至终完成活动。
四、欣赏幼儿良好的读书兴趣
给孩子购置适宜的彩色图片书、故事书,并引导孩子看书,从书中学到知识,这是幼儿教育中很主要的一步。有些孩子在教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下,已经有了读书的兴趣。这时,对幼儿讲书中的故事、书中的事物,要带着欣赏的眼神去倾听,并适时给予鼓励,此时的一个眼神,一声“好”都是对孩子学习欲望的极大促进,事实上,孩子的读书兴趣正是在这一声声的鼓励中建立起来的。
由此可见,欣赏孩子,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探索未知的兴趣,在各类活动中,增强了孩子的信心,快乐伴着这些得到欣赏的孩子。
五、欣赏过程中的其他问题
欣赏不是一味的表扬,不是教师一个人能完成的,欣赏的过程中,应注意如下问题:
(一)家园合作,创设良好的欣赏氛围
家长要有极大的耐心面对孩子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从善良的角度查找根源,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如孩子第一次吃饭掉了饭粒,家长就不应因孩子掉了饭粒而指责孩子,应欣赏他们独立吃饭的能力;孩子央求疲劳的父母讲故事,就不应该指责他们不关心父母,而应该欣赏他们乐于求知。在幼儿园里,孩子因第一次擦桌子而使桌子更脏,老师应表扬他的爱劳动,而不应指责他们越擦越脏。正是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许多这样的小事中,孩子得到了一样的欣赏。这样,才有利于这一方法的顺利进行。
(二)给孩子创设感受的机会
我国杰出的家庭教育专家司有和曾说过:怎样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用一句话讲,就是尽可能设法让孩子经历成功的喜悦和体验,这可能是幼儿园里一次游戏的获胜,可能是小学里一次跳绳比赛的得奖。自信本来就是一种高级心理活动,自信也许是孩子对自己完成某一工作任务的能力。做自我评估、自我认识,孩子从事某种工作后能自我感觉是成功,就会有一种精神上的喜悦和满足。这种喜悦和满足会进一步产生“自我激励”的心理状态,自信心也就随之产生,这样的心理过程一多,孩子就会在每一次“成功的喜悦”的激励下,使自信心得到巩固和加强,所以,给孩子创设成功的机会,得到欣赏的机会格外重要。
归来吧,赏识。让赏识与我们的教育同行,让欣赏陪伴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王亚新,周晓萍.“童年教育”伴孩子健康成长[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12).
[2]罗玮娜.帮助幼儿拥有自信[J].新课程(下),2001,(2).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5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