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学课例为载体的校本教研机制的确立与执行

2015-05-19 21:42史启鹏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机制建设课例研究校本教研

史启鹏

摘 要: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教研扎根课堂,研究手段丰富,形式多样。农村小学在面临课例研究手段多样化的今天,将研究内容分层化、研究主体区别化、研究手段信息化势在必行。确立研究机制,使模式与内容并重,方法与过程共进,才能使课例研究走向大众,为农村小学教科研工作撑起一片天空。

关键词:课例研究 校本教研 机制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5B-0062-02

“离开了真实的课堂,教育研究将没有任何价值”。课例研究作为一种教学研究的主要方式,具有多种不同的研究形式。将课例研究作为校本教研的主要研究方式,立足课堂,关注细节,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教学理念的生成、教学机智的锤炼均有直接作用。不同的课例研究模式对于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影响,也促使着教师的专业技能与理论水平不同程度的提升。近三年来,我校立足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教研机制建设研究,以数学教研活动为载体,结合数学课例研究的草根性、可操作性、实效性等特点,积极探索,为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成长谋划了新的方式:

一、课例研究变革的几个不同时期

农村小学参与省市级教研活动机会相对较少,教科研实效不高,回顾我校的校本教研之路,经历了三个探索时期。

(一)强化组织形式的时期

启动课例研究为主要校本教研方式,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强化教研组的管理。通常情况下农村小学的教研组活动就是单一的听、评课活动,教者虽然深入研究教材,精心选择课例,进行了充分预设,细心执教,完成流程,但听者作为一个旁观者的角色,仅能在听课过程中获得有限的启示。

启动课例研究,就必须依照课例研究的流程:确立主题→设计教案→课堂教学→交流反思→形成策略的研究过程,认真组织教研活动。

在此基础上的课例研究,主要是由教研组长选择某一课教学内容,将教材文本复印至各位数学教师手中,由教师先行备课,再由一位年轻教师负责执教,接着再讨论、反思、优化策略。此时课例研究的目的是促使全体教师动起来,参与到教研活动过程中,学校也下发了课例研究记录卡、课例研究反思等材料,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积极性大有提高。

(二)强化研究手段的时期

强化组织形式,是对课例研究模式的探索,此时的研究仍然是被动参与的过程,在参与过程中,执教教师则被放在了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虽然全程参与,也经历了试说、试上、评价与反思、形成新的教策略这些流程,但实际在操作过程中,由于人云亦云现象的存在,缺少对课堂细节真实的还原,无法进行深入细致的挖掘与剖析,缺少二次研究的土壤,反使执教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失去了自我的感知,对于课程的把握陷入一片迷惘。

课例研究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执教教师,因为他在课堂教学中时刻参与,课堂的走向受他直接引领,基于此,如何让执教者成为课例研究的主体,则需要研究手段的介入。

在执教之前,我们制订了课堂观察表,让组内十多位教师分工合作,分别就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师问答等多方面、全方位进行观察,并就课堂进行全程录像,课后,首先传阅观察表,各位教师讨论、回顾教学流程,再次观看录像片断,采用片断分析的方式,并引导执教者再次从观察者角度,对课堂自我剖析,结合观察表,阐述自己当时的预设与生成过程,处理方式的选择原因,庖丁解牛式挖掘细节背后所蕴含的价值,激发教师对课堂细节的关注,感知教学机智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

(三)专题与模式相结合的时期

研究手段多样化使教师深入课堂,但对于教师成长仍然缺乏针对性,不同的教师对于课堂的理解不同,因此需要成长的空间不一样,需要深入研究的专题也不相同。为了能进一步提高课堂研究的实效,我们进一步强调了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式的探索:

1.细分研究对象与主体,建设课例研究的选择性机制。

不同教学内容,执教难度不同,对于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要求也不一样。如果将计算课、应用题课、几何图形课、概念课、统计课五种不同的课型进行对比,它们的难度从高到低依次是:应用题课>几何图形课>概念课>计算课>统计课。

不同的教师,处理教材能力不同,需要成长的空间不同,对此我们将教师细分为:新教师、1~3年教师、中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四类,并确定研究内容。新教师:研究计算课、概念课;1~3年教师:研究概念课、图形课;中青年教师:重点研究应用题课;骨干教师:重点研究较难的课例。

内容的分层,使教师研究更切实际,同时也促成教师的成长,为教学更好的服务,使新教师三年内能够胜任本学科的教学,掌握基本的计算、概念类型课的教学,中青年教师更多地参与对教材的解读性的架构,而骨干教师对疑难课例的研究能更好地促进整个队伍创新能力、执行能力的提升。

2.明确研究时间和范围,建立课例研究的长效性机制。

教师的成长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深入地进行研究,同时也需要对同一知识点、同一体系知识点持续深入地进行研究。

将一个课例间隔不同时间段进行研究,这种纵向对比式的研究可以丰富教师的认识,提升教师对同一课例的把握能力,如对《分数乘整数》这一课例研究表明,教师从对课堂能够基本把握完成知识教学,到能从生活化的角度进行构建课堂,再到从数学模型化的思考中建构分数乘法的意义,是一个质的提升。

将一个主题深入化横向对比式的研究,有利于教师把握教材体系,加深教师独立解构教材的能力。如《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主题贯彻于不同的年级,所包含的策略也丰富多样:列表、画图、一一列举(枚举)、倒推、替换、假设、转化,每一个策略的教学难度均较大,但它们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升、解答问题方法的丰富、数学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且这些策略有些互相交叉,如一一列举的策略主要是列表法,而转化的策略又与画图策略相关联,研究这些课例,能帮助教师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点教学,能根据策略间的转承连接规划新的教学内容,甚至产生新的教学方法、思想。

二、研究获得的启示

三年的研究,教师对校本教研的热情与参与度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研究的组织方式和评价方式日益完善。

(一)研究的模式与过程同等重要

进行课例研究,由什么样的教师执教,选择什么样的内容,进行何种研究方式,往往影响着后续研究的实效。教师分层、内容分层的筛选模式结合时间分配原则,能较好地达成研究为教学所服务的目标。我校地处乡村,教师流动性大,秋学期让新教师积极参与研究,春学期引导老教师进行研究,看似无本质差别,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却能使新教师更快地适应环境,较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同课异构彰显的是不同教师对教材不同的解读,不同的创新设计,不同的执行效率;一人多次执教同一课则着重对教师个人教学技艺的锤炼;一人多次执教同一单元课则更多地展示知识的传承连接;一个主题下不同年级的课的执教则为不熟悉教材的教师提供了研究教材知识体系的机会。

(二)研究的手段与内容同等重要

对于课例研究,课堂观察手段的丰富,能更多地展示教学的细节,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生成放在相同的空间下进行对比,更能提升教师对课堂细节的处理能力。同一个教学环节,从观察者角度和执教者角度进行阐述,聚焦的角度不同,往往能得到不同的启示。

对于课堂的解剖,录像、录音能有效地记录下课堂实施的现状,观察量表的实施则能更好地为教师提供教学行为的记录,引导教师更好地关注生成预设,形成教学技艺。

参考文献:

[1]包海兰,窦国有.轮流式主持校本教研活动模式浅说[J].教育革新,2010,(2).

[2]赵惠勤,王云芝.试论课例研究的实施步骤与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09,(5).

猜你喜欢
机制建设课例研究校本教研
关注细节?灵动分享?打造生态课堂
依托课例研究 成就高效课堂
高职院校兼职教师校企合作机制建设探析
如何加强高校学生组织机制管理的建设
基于课例研究下的高校英语教师学习反思
提升校本教研品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让农村初中校本教研更接地气
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有效问题情境创设校本教研的探讨
浅析如何做好民生检察服务热线工作
积极运用“黄绿红”三色管控保廉工作法,助力电力企业打造反腐倡廉生态机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