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雁飞
摘 要:在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诵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散文,不但题材、体裁多样,而且从语言表达来说,大多凝练生动、句式整饬、音韵和谐,适宜诵读。新课标也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的要求,进而能准确背诵。因此,本文从教师、文言文文本、学生三个方面入手,探讨文言文教学中诵读的有效指导方法,从而为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找到更好的途径。
关键词:文言文 诵读 语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5B-0035-02
以读为本,这一自古以来代代相传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阅读来说,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三分文章七分读,涵咏工夫兴味长”,一篇范文,只有反复诵读,涵咏,才能得其妙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说的道理是很明白的。文言文节奏富于变化,语言生动凝练,最适宜诵读。诵读法是文言文阅读的一种传统且重要的方法。
一、诵读在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性
诵读是语感养成的基础,是文言文教学最有力的武器。诵读可以让沉默的书面语变得掷地有声,可以把语言的语气、语调、轻重缓急以及情感展现出来。文字精炼,辞藻优美的语句通过口诵其声,传之于耳,将文言文的形象刻印在脑海中。同时,诵读时会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理解文字的意义,加深对文章的感悟。这样音与义实现了有机结合,在潜移默化之下,学生既识记了文言知识,也形成了良好的文言语感。学生有了语感,有些语法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会日渐提高。
新课标人教版必修教材中,古代散文的很多篇章情感真挚,文字优美,朗朗上口。就写景抒情散文而言,有的篇目作者的情感灌注其中,起伏变化,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到文章的情感之美。如《兰亭集序》中,作者由暮春时节集会“畅叙幽情”,尽兴尽欢的乐事,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绪顿时由平静转向激荡。《赤壁赋》中作者在月夜泛游赤壁“饮酒乐甚”,闻洞箫声而生忧愁凄怆之情,情感由喜转悲,发出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经过自我宽解,忘怀得失,超然物外,转悲为喜。有的篇目是骈体文,全篇以对偶句为主,句式整齐,大都是四六句;对仗工稳,上句和下句声律和谐,具有抑扬顿挫的情韵,也就有了诵读时起伏流畅的听觉美感。通过诵读才能感受到文言声律上的抑扬美和回环美,还能提升学生对文言的理解能力,进而分析文章布局的开合、纵横等要素。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全文随着韵脚的变化自然分为四节:第一节的韵脚分别为归、悲、追、非、衣、微,第二节的韵脚为奔、门、存、樽、颜、安、关、观、还、桓,第三节的韵脚为游、求、忧、畴、舟、丘、流、休,第四节韵脚分别为时、之、期、耔、诗、疑。押韵的变化反映了作者归去的情景与心情的变化,在诵读中注意体味,自然可以感觉到此赋“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的奥妙。王勃的《滕王阁序》更是骈文中的经典,词彩华美,言随意遣,如泉源之涌。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会浮现出一幅水天一色的美景;读到“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就会体会到一种对生命的悲叹;读到“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就会感到遇到知己的欣慰。
除了写景抒情散文外,议论抒情散文、论述类散文等也大多适于诵读吟咏。如李密的《陈情表》,情真意切,都是作者的至性之言,写得悲恻动人,诵读“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就会因作者的孤苦而顿生怜悯之情;诵读“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就会为作者的大孝感动不已。再如《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关于“王道”主张的具体内容:“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只有诵读,才能体会到孟子语言中的自信,才能感受到孟子身上的浩然之气。
反复诵读的目的是在文言诵读中得到陶冶和滋养,感受语言的美,体会字里行间的情,进而提高审美能力。
二、文言文诵读指导的方法
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不可或缺。那么,运用诵读法来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遵循诵读的规律,在教学中讲究诵读指导的方法。
总体来说,文言文教学中的诵读,把握文章的情感是核心,领会诵读的技巧是关键,加强诵读训练是保证。下面分步骤加以说明:
(一)教师范读引领,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
教师精彩的范读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好方法。范读时要力求声情并茂,做到铿锵有力、抑扬顿挫,从而营造一种极具感染力的气氛,给学生以审美的享受,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教师是学生模仿的对象,举手投足都会感染学生。教师的范读若读出了文章的韵味,使学生陶醉在语言的美妙境界中,学生就会对教师充满敬佩,进而影响学生,触动他们的内心,也能让学生将兴趣点投注到文章中,使学生进入文本,全神贯注地去感受作品的语言美、画面美、情感美。最终让学生热爱诵读、习惯诵读。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了儿时读书的情景: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笸箩,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因为先生的朗读而“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进而产生诵读的兴趣,可见教师的范读确实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另外,教师要对学生提出诵读要求。一要正音。文言文中多义多音、通假现象很常见,诵读时不可轻易放过,不能误读,而且某些词语活用之后,读音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要格外留心。正如朱熹所言:“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二要注意停顿、节奏。文言文是讲究“句读”的,诵读时要“知句读”。有标点符号的地方,停顿时间长短不一样,更要注意没有标点的地方,也要根据句子的语意和结构特点恰当的停顿。三要把握情感的变化。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所谓“情动于衷而形于言”“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诵读时就要根据情感的变化采用不同的语气、语调。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几句,表达了自己初到家中时的喜出望外之情,应该用欢快的语气读出来,而且都是四字句,要读得简短有力。“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几句,就用感叹句、疑问句传达了自己归向田园的决绝态度,读的时候就要用强烈的反问语气。
(二)依据文言散文特点有效指导诵读
为使学生的文言文诵读更有趣味、有规范、有效果,可以根据文章内容的特点采取灵活的方式加以引导。句式整齐、讲究对偶押韵的辞赋可先给学生介绍有关押韵的知识,让学生把握文章的韵脚,根据韵脚的变化,依据句式对偶的特点去诵读,如《赤壁赋》《归去来兮辞》等。
以叙述故事、刻画人物为主的散文,在进行诵读教学之前可介绍一些时代背景知识以及相关人物的故事,让学生对人物形象有基本的把握,在此基础上去诵读,学生就可以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有更深切的感受。文言传记散文篇幅较长,而且多是叙述性文字,所以可以选取其中精彩的片段进行诵读。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一节,对秦王的傲慢无礼、洋洋得意和蔺相如的机敏智慧作了生动的刻画,诵读这段,就会对人物有更真切的体会。
写景抒情散文或论述类散文偏重于情和理。如《滕王阁序》中作者描写了南昌的地理风貌,记叙了滕王阁的深秋景象和宴会盛况,以及个人的遭际和理想,虽然内容庞杂,但全篇却贯注着壮志未酬、渴望实现理想的意气。庄子的《逍遥游》为我们讲述了一个鲲鹏南徙的故事,作者写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这些描写想象奇特,大肆渲染。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到作者在想象中寄寓的情感,夸张中蕴含了自己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这些文章都侧重于情。通过诵读,加上老师的适当点拨,学生领悟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同时也培养了文言语感。
贾谊的《过秦论》记叙秦攻取天下,从秦孝公、秦惠文、秦武王、秦昭襄直到秦始皇逐渐强盛的过程,最后两段写陈涉起义,并拿陈涉和六国之师作了对比,而文章主要阐发的是秦朝灭亡的原因,前面的描写是为说理蓄势。这些文章内容虽散但不乱,全篇气脉贯注,内容之间形成有机联系。反复诵读、“因声求气”是有效的教学途径。学生可以借助音节字句寻求文章的精、气、神,用快读的方式,对文章的总体风貌、规模体势获得较为完整的印象。
(三)熟读成诵,提升文言语感
新课标必修教材中的文言文从《战国策》到《史记》,从先秦诸子散文到魏晋名士的作品,从汉赋到唐宋散文,都有要求熟读成诵的经典篇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的课程目标。
当学生背诵了相当数量的文言文名篇之后,他们就有了一定的文学积累,读、写、听、说等语文能力就会得到提升。叶圣陶先生曾说:“学习文言文,必须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要养成熟极如流的看文言的习惯,非先熟读若干篇文言不可。”
记诵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为了更好地让这一方法发挥作用,教师可以在诵读时运用一些艺术化的手段,辅助学生更加快速、深刻地记忆。如配上一些情感或意境与文言文内容相近的音乐或曲子,放映一些与文章描写有关的图片等。《苏武传》中苏武北海牧羊一段,诵读时可播放《苏武牧羊曲》作为背景音乐,故事与音乐相得益彰,学生的记忆就会更深刻。诵读《滕王阁序》时,可让学生观看孙道临与几十个少年共同朗读的视频,感受他们朗读时的气势,对文章形成更加形象的认识。实际上,许多古典乐曲可以作为辅助文言诵读的宝贵资源,从而让学生更高效地去完成文言篇目的记诵。
总之,诵读让文言文教学充满活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可以唤起学生的思考。诵读是学生建构语感的基础,也是养成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03.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王丹丹.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5]孙艳丽.高中文言文诵读教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5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