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桂珍
【摘要】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猛烈地冲击着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学校的教学工作也必须顺应网络环境,创新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网络环境 教学理念 教学方式 创新
近年来,互联网络迅猛发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中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117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较2013年底提升了2.1个百分点。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政治、经济生活。而且猛烈地冲击着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学校的教学工作也面临网络环境的新挑战。
一、顺应网络环境,创新教学理念
互联网络环境下,课堂、教材、教师不再是唯一的学习资源和渠道。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互联,超越时空的制约,漫游在知识的海洋里;网上可以上名校、名师的优质课,有什么问题,也尽可以随时通过E-mail或QQ请求老师的指导;网上查找资料方便、快捷,远比查阅书籍便捷。因此,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再是主演,而是主导;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更重要的是学习的帮促者。教师要学会利用网络世界的丰富多彩的资源,拓展课堂教学内容。
二、利用网络优势,创新教学方式
互联网络有很多优势:为教育资源的交流提供了便捷的通道。不仅老师,而且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登录各类教育网站获取学习资讯,进行自主学习;可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学生可以消除心理障碍,网上有丰富的三维图形展示、语言解说等多媒体内容,使得学习变得轻松、有趣。这是任何教科书和传统的课堂都不具备的;互联网络也是一个虚拟世界,可以开展项目探索、实践活动。利用网络优势,可以构建以下教学方式:
1.情境化教学。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络资源,结合教材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运用动漫手段,构建虚拟世界,营造教学情景。让学生有置身其中的感觉。这样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如酒店英语:
R:下午好。欢迎来到云山饭店。先生需要我帮忙吗?
G:是的,我想登记入住。
R:好的,先生请告诉我你的姓名?
G:查理怀特
R:先生,有向我们预订吗?
G:是的,今晚
R:请等一下。我查一下我们的预定记录。让您久等了。先生,你预定的是一个单人间,住3晚。请您填写登记表。
G:好的
R:我想确认你的离开日期
G:恩,我应该在8号离开
R:请问你想怎么付款?
G:By Visa 卡
R:我能刷卡了吗?你的房间在8楼888号。请稍等片刻。阿贝尔的人会告诉你你的房间,希望你能在这里过得愉快。
2.互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就是改变课堂教师一言堂的局面,运用多媒体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平台。老师和学生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络获得与教材相关的资料、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交流、共同探讨。为便于师生互动,学生座位、讲台及环境可随教学内容的需要任意组合。让课堂动起来,让学生活跃起来,让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起来。
高职英语,它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实用性的特点,如酒店英语、旅游英语、护理专业英语等。更需要采用互动式教学,以加强教学的实践性。在互动中学,在互动中练,达到即学即用的教学效果。
3.协作式教学。毎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单靠教师的满堂灌是难以完成的。必须有学生的主动参与、配合、协作。这就要翻转传统的课堂教学,构建协作式教学。
传统课堂教学的情形是:大约五分之三的时间教师讲授,五分之二的时间向学生提问或回答学生的提问或让学生做练习题。总之传统课堂教学是教师讲授型教学;学生是固定性、复述性、个体性学习(独立,竞争)。协作式教学情形是:大约五分之一的时间教师讲授;五分之一的时间答疑,五分之一的时间交流讨论,向学生提问或回答学生的提问或让学生做练习题,五分之二的时间学生练习与实践,本堂课结束时,提出下节课的教学任务与目标,要求学生带着任务到互联网上去搜索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与信息,将搜索到的信息与资料带到课堂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
4.“微信”式教学。“微信”式教学,是指教师利用微信建立学生朋友圏或教学公众号。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制作视频课件发给学生。学生也可以通过教学公众号自由获取。师生可以通过“微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进行交流 ,对课堂教学能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也为基础差、胆子小、爱面子的学生创造同教师交流的机会。“微信”式教学,容易被学生接受、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创新英语教学方式,是当今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高职英语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和运用互联网络能力。
参考文献:
[1]耿娟,彭正文.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8):84-85.
[2]贾泽军.网络与高职英语教学的整合[J].双语学习教育, 2007(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