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玉辉 陈琦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实现学生角色的转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但在学习方式的选择上,要因人而异,并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需要有所侧重地展开。本文就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进行了思考与尝试,现与同仁交流分享。
一、如何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关系
在小学数学教学探究学习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新接触一个概念知识点,还没完全弄明白,教师就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实践。结果学生一头雾水,既费时又没有效果。在三年级《正方形的周长》一课的教学时,我一上课就让学生自己动手围正方形,自己探究周长的概念。结果多数学生动手能力差,有的无从下手,有的在钉子板上固定不住线绳,怎么也围不出一个标准的正方形,自然也无法完成下面的操作。浪费了很多时间后我才叫学生停下来告诉他们固定线绳的方法。课后我调整了自己的教学步骤,先告诉学生怎样固定线绳,而后进行下面的操作就顺利多了。
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对教师的调控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既不能任由学生漫无边际地探究,也不能指导得太多。教师要在适时、必要的地方进行谨慎、有效的指导。在教学一年级《认识时间》的第二课时,学生能通过拨钟表模型、和同学交流讨论,自己在探究中发现了整时和半时的区别。但在书写时有一些困难,这时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看书、同桌的合作,教师示范或指导共同达成学习目标。在教学中,教师的介入要恰到好处。过早,不利于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过晚,又影响对学生的及时“解惑”,失去指导的意义。
二、如何处理好“优等生”和“学困生”的关系
不可否认,学生是有差异的,因此在实施探究教学时,要处理好“优等生”和“学困生”的关系问题,避免优等生主宰整个探究活动,“学困生”只好“搭车”的现象。面对“学困生”,除了给予积极的鼓励外,同时还应向其传授必要的基础知识。一年级上册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时,采用探究的学习方式,结果只有部分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得出“凑十”的计算方法。还有部分學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基本上明白了计算方法。最后还剩下个别学生仍然不能理解其计算方法。这时教师就要及时介入,帮助指导这些学生讲明白“凑十”法的计算要点,学会其方法。当然在算法多样化的思想指导下我们仍然允许学生采用“点数”和“接着数”的方法,等待他们在今后自己的练习实践中逐步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慢慢感受“凑十”法的优越性。
三、如何处理好“倾听”和“参与者”的关系
在探究式学习中相互倾听仍旧是很重要的,相互倾听不仅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倾听,还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倾听,形成一个多项互动的层面。其目的:一是彼此分享观点和成果;二是从倾听中发现问题进而能主动参与,及时解决问题。如,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是否解决了探究的问题,是否理解了探究的内容,是否掌握了探究的科学方法,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作深入的探究等信息,都是通过学生的交流与对话,教师才能有所判断,从而了解和掌握,以便及时进行课堂教学的调控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多项倾听,养成善于倾听的习惯,处理好倾听与参与的关系。
四、如何处理好“探究”与“讲授”的关系
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创造人才的有效学习方式,但这并不排斥接受性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对探究性学习的条件及内容进行认真研究,才能有利于我们更有的放矢地选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组织、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探究。
首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和空间。探究性学习是一项复杂而高级的学习方式,需要提出问题,进行假设、验证,得出结论等一系列步骤,因此必须留给学生一定的时空,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探究,才能解决问题。否则,探究就是一句空话。
其次,要创设小班化学习环境。从师生人数比方面说,探究式学习需要小班额教学,从而保证学生充分表达、师生充分交流的机会,而对于五、六十人以上的大班开展探究学习,只有自觉的、好学的那部分学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对于“学困生”是较难得到应有的知识结构,还必须在教师的直接引导下通过“讲授”才能了解掌握应知应会的内容。
第三是需要充足的探究材料。从内容方面说,探究式学习需要充足的探究材料,对于直观性强的知识、迁移性强的知识、学习方法相似的知识以及规律性明显和开放性强的知识才能更容易深入探究,同时要对课程中的知识总量加以控制。
总之,在实施探究性学习中应处理好多种关系,只有处理好了这些关系,才能使探究学习与活动彼此协调、顺畅,从而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