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短平快”训练的有效性研究

2015-02-27 07:43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课堂练习有效性课堂教学

金 嫕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中学,上海 201600)

课堂教学中“短平快”训练的有效性研究

金 嫕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中学,上海 201600)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教学改革的核心要求。“短平快”训练从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出发,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中的训练,难度适中,数量合理,注重课堂练习的及时反馈,帮助学生通过训练尽快掌握学习内容。通过对学习中问题的解决,能够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同时,通过推行“短平快”训练,能够促进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增强课堂练习的设计能力,提升专业素养。

课堂教学;“短平快”训练;有效性

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每一位教师的职业理想之一,也是学校办学的立足点。在众多的探索中,不乏成功的先例,但也有不少反响平平,无疾而终的。我们希望,能够从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对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重新设计和组合,通过提高课堂训练的有效性推动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引导教师真正将课堂训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多维度的练习设计、分层次的练习要求、探究与实践的练习模式等多种形式,配合积极有效的反馈与评价措施,打破课堂教学满堂灌的局面,增强教学中的师生、生生互动,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真正落实学科能力的培养。

一、研究背景

1.从教育改革的要求来看

教育改革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最终都指向了学校的教育活动,而学校教育活动的主阵地就是在课堂,一切教育改革最终是通过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改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新课程是一场以教育价值观转换为特征的教育改革,其核心理念为:“以学生发展为本”、“师生在教育中共同成长”,它对传统意义上“以知识技能掌握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挑战,呼唤课堂教学设计的创新、教学方式的改善,注重培养学生思维和学习能力。新课程理念最终要通过课堂中的教师得以落实,新课程的目标最终要体现在学生的变化上。新课程改革推进到现在,归根结底是要回归课堂,研究课堂,创新课堂。所以,能否解决课堂中的问题,能否将思想理念转化为改变课堂的行动,课堂练习是检验课堂教学有效性和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手段。

2.从目前教育的现状来看

在反思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改善,教师把较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了新授内容的研究上,但是对训练、练习的意义和作用重视不够,在教学中存在着极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教师投入到练习设计、组织实施、反馈讲评上的精力和智慧往往微乎其微。即使有训练,也仅仅以现成习题应付了事,因此目前课堂教学中依然普遍存在“漫灌”现象,使课堂训练的针对性大大缺失。造成优秀的学生因训练难度过小,单位时间训练量过少而“吃不饱”;学习较困难的学生面对训练难度大和量过多而“吃不下”的局面,因而课堂整体效率不高。

通过查阅文献、调查现状,结合在研究过程中的教学实践和反思,我们深感课堂教学中有必要对练习活动的设计、组织实施、科学讲评重新进行考量和定位,进一步研究提高练习活动有效性的策略。基于此,我们提出“短平快”课堂训练方式,旨在提高训练的有效性,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

二、研究意义及理论依据

1.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改革的核心要求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要关注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效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年)》指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教育的本源应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教育服务。通过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学会更多的技能是学校提高办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2.“短平快”训练的有效性研究是师生发展的共同需要

“短平快”训练的有效性是指教师通过预先设计的训练项目的实施,高效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学得快、学得巩固。对教师来说,突破现有的教学模式,积极寻求课堂训练的新模式是专业成长的动力和需要。越是经验丰富的教师,越要注意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更新。教师训练方法的恰当与否归根到底并非取决于方法本身的科学性,而是取决于使用的科学性。因此,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的训练方法的评价要注重使用中操作的规范性、学生接受度及训练的实际效果。有效的训练既是教师追求的,也是学生乐于见到的,怎样使设计的训练取得理想的效果就成为对教师教学能力的一大考验。

因而,不断摸索课堂训练新方法的过程就是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促进专业成长的动力之一。从学生角度来看,有效的课堂训练应是绝大多数人较快较好地掌握课堂知识的良好途径,通过课堂学习,获得成长的动力。通过推行“短平快”训练,有望改变当前课堂训练缺失或低效的现状,转变部分教师忽视课堂训练的态度,注重对课堂训练设计有效性的设计,对于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注意的重点并不在教材上,而是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上,教师所关注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短平快”训练就要以符合学生学习程度、精选的训练内容,加以及时反馈,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学习内容。

三、“短平快”训练的实施

1.实施要求

学校要求教师根据学科的特点,积极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训练模式,重视课堂训练设计的有效性。在课堂训练设计中要注意训练内容的细化、分散化,改变“讲一半、练一半”的模式,加强训练和反馈的即时性。同时积极倡导学案导学,发挥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整体调控作用,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习能力。

在改变教的模式的同时,学校也对学业成绩的评定作相应的调整,由“仅注重结果”向“过程和结果并重”改变。

2.实施过程

(1)调查现状,分析原因

研究初期,我们通过调查问卷了解课堂教学中课堂练习的现状,从调查的数据来看,课堂练习的状况是令人担忧的。主要问题如下:一是训练量少,不少教师习惯于课堂上多讲少练,将练习推到课外;二是练习过于随意,针对性差,大部分练习没有经过精心设计,问题浅、偏、散的现象较为突出。练习质量的低下导致课堂教学中的“效率浪费”现象较为严重。

表1 高一学生课堂练习量的调查结果

数据表明,大多数学生认为课堂练习偏少,真正符合学生需要的练习量不多。而且,不论哪一门课,都有不少学生认为课堂练习几乎没有。当然,其中的原因或许是学习较好的学生因为课堂练习太过容易直接忽略了,所以会认为课堂练习几乎没有,而学习相对比较困难的学生即使练习的内容实际不多,但因课堂上耗费的精力并不少,故而认为课堂练习偏多。因此,在调查中出现了两个极端都有学生选择的情况。

(2)共同学习,提高认识

为了有效进行研究,我们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深入学习和了解国内外教育学、心理学、有效教学理论等科研成果。在实施过程中,经常不定期召开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会议,探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尤其是课堂训练的设计。借助“请进来,走出去”等机会,向校外专家请教,充分学习、积累前辈们课题研究的经验及有效研究方法。

(3)实践研究,寻求策略

作为学校的“三个1/3”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讲授1/3,师生互动1/3,学生活动1/3)的核心环节,课堂训练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影响着整个课堂教学模式转型实践的成败。因此,学校极其重视课堂训练的常规化、规范化。要求教研组长牵头,备课组组织实施,以学案导学,强化训练意识,确保学生学习中主体地位的落实。

①注重“短平快”训练的设计

我们要求教师在选择和设计练习题时,一定要注意有典型性,难度适中,数量合理。练习题的最大作用就是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它是提高学生思维和解题能力的一种手段。对教师来讲,轻松、有效的反馈离不开精妙的练习设计,好的练习设计对教师实施有效反馈起到了辅助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灵活采用“新知识及时练、易混知识对比练、相关知识结合练、主要知识加强练”等方式进行。

练习题的设计体现专向化。练习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选择习题一定要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的重点、难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典型的题目。同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过分高于学生的实际能力,也不是简单的重复性训练,因此一定要考虑题目的典型性、代表性、针对性。

我们强调教师要通过对课程标准的深入学习、学生学习能力的观察,合理设置课堂训练,提高教学效率。

表2 高二年级学生对“课堂练习对我理解新知识的帮助”的态度(2013.11)

从表2中可见,大部分学生还是比较认可教师安排课堂练习的效果的。但也不可否认,由于学生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教师设计的练习题不可能对每个学生的课堂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过于简单或过于难,都会使少数学生认为这些练习对他们而言没有任何作用。

练习题的设计体现层次性。习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结构,因此习题安排要先易后难,由简到繁。各学科性质不同,特点各异,“短平快”训练操作上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一般主要以知识链接、基础巩固、拓展提高和课堂检测分类呈现。

知识链接:目的在于回顾上节课的知识,为本节课的新授知识作准备,教师在练习题的准备上要考虑到知识的承上启下作用,设计引入部分练习,题量不太大,一般控制在1~2题为宜。

基础巩固:目的在于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或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基础练习以习题为载体,在练习中巩固知识概念、公式、原理等。

拓展提高:在通过基础练习明晰基本概念规律以后,进一步尝试拓展提高练习。它比基础练习在难度上有了一定的提升,新、旧知识有机结合,融会贯通,达到温故知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达到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课堂检测:通过5~10分钟课堂检测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评价。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有成功之感,产生收获的喜悦,同时也是教师对本节课的实效性进行客观评价。要求易、中、难相结合,其中较易的基础题占40%,中等题占40%,较难的提高题占20%,从而保证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一节课中,练习的形式要多样,要层层推进,让学生在后一次练习中较上次的基础上有发展。这样的设计就在原有的题目基础上实现了一次飞跃,既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同时教师通过逐层反馈,可以了解到哪些学生的应用能力较强,哪些学生还有待发展。

我们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密切注意学生的学习现状,设计的练习要关注绝大多数学生的承受能力。

表3 高一年级学生对“老师课堂上的训练习题的难度”的感受(2013.11)

从调查中发现, 约1/3学生都认为课堂训练题有一定难度,且学科差异性较小。课堂上认为训练题偏难的主要在数学、物理等理科上,而语文、历史等文科上的比例相对小一些。认为偏难、偏易的学生都有一定的比例,也是课堂练习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教师在设计习题上对两端学生的兼顾意识得到了加强。

②强调“短平快”训练的反馈

在我们的课堂上,反馈的有效性和反馈信息的真实性都有待提高。有效的反馈具有艺术性,教师掌握不好,反馈就变成了“过堂式”,毫无意义可言。

其一,反馈体现即时性。反馈要快,有利于记忆和巩固。学习困难生由于长期以来受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往往需要多次反复才能掌握知识。这里的“多次反复”就是“多次反馈”。教师对于作业、练习、检测中的问题,应采用集体、个别相结合,或将问题渗透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等手段进行反馈、矫正和强化。同时还要根据反馈得到的信息,随时调整教学要求、教学进度和教学手段。由于及时反馈,避免了课后大面积补课,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快反馈”既可把学生取得的进步变成有形的事实,使之受到激励,乐于接受下一次学习,又可以通过信息的反馈传递进一步校正或强化。

表4 高二年级学生对“教师课堂训练频度”的反映(2013.11)

从调查情况来看,教师在课堂上训练的使用频度基本上都保持在60%左右,课堂上“漫灌”的情况得到了较大的改观。但是,不可否认,在所有学科中,还是有学生认为课堂训练的量还不够,这反映在部分学生对教师课堂练习的不认可,认为课堂训练“基本没有”。这对后续的研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教师在课堂上训练的落实要进行严格的管理。

其二,反馈形式多样性。一节课下来,可能有好几个练习,如果教师一味地采用一种方式,容易给学生以疲惫感,同时也使课堂气氛“降温”。最常用的反馈方法有同桌交换检查、同桌互说、同时出手势、实物投影展示讲评、板演等,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安排调整。有效的反馈会增强教学效果的真实性。

其三,反馈体现互动性。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决定了教师获得反馈信息的量和质。

表5 高一年级学生对“师生互动时间在一节课中的占比”感受(2013.11)

从数据来看,学生认为课堂上互动时间还是比较多的,也有1/4左右的学生认为大部分学科的互动时间有半节课。应该说,学生对师生互动的状况至少在量上还是认可的。

其四,反馈内容针对性。对不同的练习内容反馈有不同的着眼点。计算类练习反馈重在计算方法和运算顺序上,解决问题类的反馈重在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上;概念类的练习重在对概念本质的把握与辨析。

其五,反馈操作合理性。教师反馈时必须做好三步操作:巡回辅导、培优补差、重点补差;统计差错、分析原因、重点分析;反馈矫正、巩固提高、重点矫正。三步操作应环环相扣、协调统筹、一气呵成。不少教师能够给予学生辅导,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但是目标不够明确,就事论事,缺乏有意识的统计差错、原因分析和将要采取的矫正措施。练习后的讲评一定要有重点、详略得当,如果平铺直叙,该讲的没有讲清楚,不该讲的或该少讲的却讲得太多,浪费极为宝贵的时间。我们提倡在课堂中通过教师巡视、提问、板演、实验、书面练习或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不断地获取信息,并依据获取的信息,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训练中的疑难问题,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并认真分析带倾向性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为反馈矫正作好准备。分层次反馈可以将错误类型相同的集中起来一起纠错,避免对学生一个个的追问,既节省时间,又提高有效性。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想想学生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有哪些属于一类,在备课中集中反映。

其六,反馈信息承接性。教学主体是学生,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通过反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根据这一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寻求最适合学生接受并理解的方式去重组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有效性。教师经过巡视、归类,让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并进行分析,最后统一认识,为下一教学环节服务。教师在备课前应该充分考虑到哪些知识是学生较难接受的,学生会产生哪些错误。只有“备足”学生,课堂上学生的错误可能会降到最低。但是有时候教师考虑得再周密,课上还会碰到新问题,这时候反馈就显得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教师在下一次再上这节课时能提前意识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改进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研究结论

推行“短平快”训练以来,我们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训练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经过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构建学科知识训练体系,是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每一节课虽然不能实现学科整体目标的完成,但每一节教学都是为了整体目标做分项布点工作。在各教研组长带领下,举全体教师之力,发挥整体优势,钻研考试大纲,根据《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针对学科知识的基本概念、理论、定律等进行仔细的梳理,理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将三维目标具体分解到各年级、各单元、各节内容之中,细化落实,控制各年级“短平快”练习的广度和深度,加强知识点上的纵向衔接,明确每个知识点在学业水平考与高考中的地位,系统分析历年高考对各知识点的考查,减少训练的盲目性,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我们除了强调课堂的训练外,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也要求教师在设计和布置课外作业时同样需注重练习的有效性。

表6 学生对“课外作业难度”的感受(2014.5)

根据表6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在课外作业的设计上还是比较好地针对了绝大多数学生。同时,“90%以上我都会做”的选项无论是在哪一个年级、哪一门学科上选择的比例都在50%左右,说明课外作业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这也促使学生在立足课堂学习的基础上,还要通过课外的自主学习去发现和解决新问题,这也是高中学习的一个特点。

2.精心设计“短平快”训练题,是教学有效性的保障

聚焦集体备课,教师先独立钻研教材,参阅资料,精心设计编写训练题。在此基础上,同年级的教师通过备课组活动,相互交流、探讨教材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学案的编制以及“短平快”训练的内容。研究表明,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等诸方面存在差异,“短平快”的设计要有层次、有坡度、有变化、有发展,才能适合不同学生的要求,包括学生现有知识储备、学习能力、班级学生基础分层情况等。通过学科教学,让学生改善学习策略,掌握科学方法,学会发展,这样能使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比较明显的进步。

通过课堂的即时训练,目的是要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表7 对高一、高二年级“课堂知识理解掌握”的调查(2014.5)

从表7的调查结果分析,无论是高一还是高二,绝对多数的学生在课堂掌握环节还是比较好的,自我认同度也较高。但是,在数学上,两个年级中都有不少反映听不懂的情况。从横向来看,高一数学学科上,学生课堂掌握的情况和英语、语文有比较大的差异,但这种情况在高二有所缓解。

3.合理实施“短平快”训练,是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精讲导学、巧问诱思,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火花,并根据课堂的实际及时地调控,灵活改变既定教学环节。在“短平快”训练时随时捕捉到学生出现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与教师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质疑、探讨、评价、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在互动、合作、交流、共享的氛围中,感知与同化。给学生以自由发展空间的同时,在不同观点、创造性思维碰撞中,会使学生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思维品质不断提高。

五、成效与反思

经过3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我们认为“短平快”训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比较明显的。但是,由于研究方法和研究水平所限,还有一些值得反思和改进的地方。

1.成效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学校的学生整体来说学习能力较弱,表现为听听都会、做做糊涂、考考不知,课后作业中主要有两大问题,一是不会自己思索探究;二是碰到问题畏难而退或一抄了之,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我们把“短平快”训练的难度降低,以让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基本可以解决的要求来设计题目。面向全体学生,渐进式推进,全方位把关。学生在成功解决问题的体验中,自尊心得到了满足,调动了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对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主动性也明显加强。由害怕学习到乐于学习,切实提高了学习实效。

(2)增加师生互动交流,促进课堂有效教学

著名的人际关系交往积极性的经典实验——“霍桑实验”证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取决于人际关系。“短平快”训练正是一种需要经常与学生进行了解、沟通的双边活动,特别在练习讲评分析时,更是离不开学生的配合。频繁的师生面对面的交流,促进了师生相互的理解和信任,有利于教师开展教学活动。通过“短平快”训练能够为教师的教学反思和对学生的个别辅导提供依据,及时调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尽量减少教学失误。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这种及时、自动的在行动过程中的反思,使得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同时,教师通过“短平快”小练习进行分析,获得了学生学习的最直接的材料。特别是对学生普遍性的错误进行分析,一是能使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对自己的教学效果作出自我评价和反思,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修改教学方案;二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准确的判断,特别是为发现学生个体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依据,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及时而有效的个别辅导,从而促进了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

从学校近三届高二学生参加学业水平考试的成绩来看,随着课堂教学模式的逐步推进,效果也正在显现,在每届学生人数逐年略增的情况下,A B级人数比例却都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表8 三届高二学生学业水平考AB级人数的比例对比

(3)更新教师教学理念,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通过“短平快”训练的研究,更新了教师教学观念,巩固并加深了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拓宽了教师对教学方式改变的思路,推动教师站在更高的高度上审视学科知识体系,增强了对学科专业知识的把握能力。教师们开始注重设计出有效的课堂练习,并努力做到每一个练习题都具有目的性、指向性,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敦促教师在“低头拉车”的同时,学会“抬头看路”,也切实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加速了专业素养的提升。

三尺讲台是教师立足职业的根本。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既要求教师注重课堂教学过程的掌控,也要求教师加强对课堂教学规律的研究。因此,教师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也有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在倡导短平快训练的第三年,学校教师就获得区教学比赛的若干奖项,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2.反思

课堂教学中“短平快”训练,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不少的遗憾和不足。

(1)材料梳理要及时

在实践过程中,虽然有材料积累,对于一些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未及时归档,欠全面地、系统地去充实研究档案。

(2)教师素养待提高

一部分教师由于自身的观念和能力欠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短平快”训练的顺利实施,“短平快”训练中常见三大误区:①“形存实亡”,这类训练过于偏重基础,注重形式,对于重点难点突出欠缺,不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更不能满足课程标准要求;②“形同鸡肋”,这类训练只是作为填充课堂的辅料,是否用之则视课堂进度,更别说用之有效了;③“形式单一”,这类训练往往局限于学生定向思维的训练与培养,缺失对于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3)细节问题需精耕

在“短平快”训练的实施过程中,目前的探索还是比较注重面的推广,在学科点、章节点上的探索以及学生的分层分类训练上还有很多问题尚待细化。今后,需结合高考制度的改革发展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深入开展“短平快”训练中环节措施的跟进,分层训练的落实,激励评价制度的运用等,设计进一步研究的方案,继续推进。

其一,摒弃模块化。“短平快”训练的初衷既然在于及时了解和掌控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加以促进,那么就可以视教学需要,化整为零,分散于不同的教学环节,加强有效实施。

其二,追求多样化。“短平快”训练题型应该多样化,可以是选择题,还可以是简答题、分析说明题,甚至是判断改错、连线、举例、情境问题、设计方案等多元题型。当然,题型的选择和设计要视教学需要和考纲需要。

其三,难易灵活化。既然是训练,难易的灵活控制关系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也关系到教学过程的推进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因而在选题难度控制上坚持适度有效、兼顾两头、分层提升。

其四,环节程序化。“短平快”训练应作为课堂教学的必经程序,既设计,必训练,定反馈,方能促进步、达目标。

其五,评价激励化。对训练的评价逐步形成规则,要更多地体现在积极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展学生的能力和特长,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

[1] [美]库尔特·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原理[M].李维,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美]简妮·爱丽丝·奥姆罗德.学习心理学[M].汪玲,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5]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http://www.shmec.gov.cn/html/xxgk/201009/301122010002.php.

[6] 王晓春.今天怎样做教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7] [美]希尔伯曼.积极学习[M].陆怡如,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8] 余文森,洪明.校本研究九大要点[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9] 胡中锋.教育评价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10] 伍新春,张军.教师职业倦怠预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11] [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新视野[M]. 沈致隆,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12] 谈振华.课堂教学理论读本[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Research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Short, Adaptable and Fast” Training in Class Teaching

JIN Yi

(Foreign Languages School Affiliated to SHNU, Shanghai 201600)

The core requirement of teaching reform is to improve the class teaching effectiveness. To help the students to better grasp what is to be learnt, “Short, Adaptable and Fast” Training requires that the class training should be well prepared with moderate difficulty and proper amount. Attention should also be paid to the timely feedback from class exercises. By means of solving problems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can be greatly strengthened and learning motivation can be further inspired. Meanwhile, through the promotion of “Short, Adaptable and Fast” Training, teachers can know better about their students. The teachers’ competence to design the class exercises and their professional quality may also be improved.

class teaching, “Short, Adaptable and Fast” Training, effectiveness

金 嫕,上海市人,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学教学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课堂练习有效性课堂教学
“双减”背景下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效率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思路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优化课堂练习,打造高效数学课堂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浅谈小学低年级课堂练习的设计原则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