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秀英
【摘 要】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相当一部分老师的语文课堂严重缺少朗读活动,即使有朗读,教师也多让学生一读了之,缺少方法指导,朗读成了走过场,长期停留在低水平上。事实上,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推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朗讀更是学习语言的首要,语感的增强,文义的理解,都和朗读密不可分;同时,朗读能震动心灵,熏陶情感,锻炼口才。朗读的地位不容忽视,我们应该让朗读走进中学生的课堂。
【关键词】语文教学;指导;朗读
一、注重朗读技巧的指导
在指导朗读技巧时,要避免纯技巧性的形式化朗读指导,加强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体验。朗读技巧主要靠感受,不是靠分析。运用朗读技巧时要自然,要掌握好分寸。
1.准备技巧
(1)明确目的,把握基调。朗读的目的不仅应包含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还有对作品的评价。基调指作品在其思想内容、风格样式方面的基本情调,是作品部分、层次、段落、语句中具体思想感情的综合表露,是全篇感情色彩和分量的总和。把握基调是从作品的感情和朗读者的态度这两方面加以概括的。例如:《林海》一课,作者本身的感情色彩写“林海的大而美”,我们朗读者的“声”是“赞扬的”(这两方面结合在一起便构成了朗读这篇作品的基调)。
(2)具体感受,作好标记。根据主题确定基调只是从整体上对作品有了一个把握,使朗读有了一个依据,但具体语句的关系、字句的结合、情感的变化,还需要朗读者透过作品的文字符号引起对其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感知、体会。
(3)整体把握,反复试读。在朗读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后,可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感受,把全篇试读一下,重点段和拗口之处不妨多读几遍。
2.语言表达技巧
朗读的语言表达技巧实际上就是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在语调上的运用。作品的思想感情往往诉诸于词章文采,朗读的思想感情则诉诸于声音气息。比如:喜则气满声高,悲则气沉声抑,冷则气少声淡,惊则气短声抖,怒则气粗声重,静则气舒声缓,强则气壮声宏,弱则气虚声微等等。让朗读成为获取语文知识的主渠道,主要有一下几点:
(1)我们要帮助学生认识到,朗读绝不是一种低效的学习方法,而是一种能使我们获取知识的相当高效的学习渠道。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语感;语文新课标也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而诵读便是直觉,是一种感受语言的绝好方式,它省略了对文章进行语法、修辞、逻辑、文法等繁琐的分析,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当然,我们应摒弃那种只动口,不动脑的小和尚念经式的朗读,做到眼、耳、口、脑并用,这样的朗读能使得我们对进入脑海的词、句、段、篇的印象比一般阅读更深刻。
(2)朗读不仅可以使我们获得信息、知识,还有助于培养气质和修养。学生如能正确掌握发音、吐字、节奏、语流、语态等朗读技巧,其气质也必然得到提升。新时代需要善于表达、善于交际的人才,而朗读能力的提高必然会促进口才的提高。很难想象,一个朗读水平低下的人如何能在众人面前侃侃而谈,做出精彩的演讲、清晰的报告呢?当然,我更主张要有计划、有系统的进行朗读技巧的训练,技巧纯熟,才能表现自如。训练的方式可以开朗读课,也可以拿出一小段固定时间进行。这种训练最好在小学就进行,到中学便已形成能力。
3.让朗读成为沟通情感的桥梁
当前很多老师不注重朗读,学生也不喜欢朗读,很大程度是不能从中获得喜悦。而朗读本身是一种审美活动。朗读中,如果读者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被调动,铿锵婉转的音调流入耳中,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浮现眼前,细腻深沉的情感激荡心灵,那么朗读者该是多么陶醉于美的情景中啊。我们要尽可能地调动起学生的想象与联想,呼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朗读铺设起一座学生走向作品深层、触摸作品情感的桥梁,这样学生才能享受朗读,喜欢朗读,从朗读中获益。
二、让朗读成为展示个性才华的舞台
初中阶段是有单纯成熟的过渡阶段,他们不屑于人云亦云,他们要表现自己独特的一面。所以,我们的朗读绝不能只是让他们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的机械活动,而是要鼓励他们在朗诵中展示自己的个性才华。当朗读成为一种审美活动时,朗读者是在扮演双重角色,他即是审美者,又是美的创造者,朗读本是极富创造性的。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尽显他们的个性才华,我想要保证朗读活动的开放性和多样性。
朗读活动的开放性是指珍视学生的朗读个性,让学生自由读,放开来读,不要有过多的限制。朗读是读者对文本内在理解的外化表现,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既然文章个人有个人的理解,那么他们对朗读的处理自然有所不同,老师不能要求他们按统一的模式来读,而要鼓励他们读出自己的理解,抒发和张扬自己的个性情感。
总之,开放的,多样的朗读活动给学生带来发挥创造力、展现个性才华的空间,朗读不再枯燥、单调,而是充满情趣的赏心乐事。也就是说,朗读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应该引起各位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以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目的。转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