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康
摘 要 当前教育界正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学校教育发挥主导作用,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也积极参与其中,而教育民俗的重要作用并未引起应有关注。本文认为教育民俗作为一种民间教育文化蕴藏着丰富、优秀的教育智慧,对于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开展具有重大意义,应积极取用,拟通过分析教育民俗作为重要资源、载体与文化环境对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服务意义,探究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开展对教育民俗品质的提升,进而明晰二者之间的双向互动效应,以期为全面认识、创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一种有益的视角。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民俗 第四势力 双向互动效应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Education Folklore and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ZHAO Kang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Shanxi 030006)
Abstract The current ongoing educ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school education play a leading role in family education and social education is also actively involved, and the important role of education did not attract due attention to folk. This paper considers education as a civil,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folklore is rich, excellent educational wisdom, for the conduct of the core values of educ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should be actively drawn, to be by analyzing folklore as an important educational resource, carrier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on the core values services meaning of education, inquiry carried out to enhance the core values of education quality education for folk, and then clear two-way interaction effect between the two, in order to fully understand, practic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innovation provides a useful perspective.
Key words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folklore; the fourth force; two-way interaction effect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它是社会主义国家建构的在社会精神生活领域占主导和引领地位的价值观念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国家的 ‘制度化的思想体系和‘观念形态的国家机器,是国家的重要的‘软权力”,①发挥着“凝神聚气、强基固本”②之重大功效。自党的十八大后发出 “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战略动员令,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响应号召、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其中,整个国民教育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到成人教育各个领域,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到管理服务各个环节,从课堂教学、社团活动到社会实践各个渠道,积极开展价值观教育活动,无可厚非地扛起了价值观教育的大旗,充当了这场活动的主导力量;广大家庭和社会各方面也积极主动地配合着学校价值观教育的工作,以期巩固学校教育成果,形成强大合力。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疏漏,突出一点表现为人们对教育民俗所具有的服务价值观教育之重大作用的忽视。教育民俗,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存在的教育性力量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文化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而优秀的教育智慧,其重要价值理应得到积极的关注、取用。
1 利用教育民俗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1.1 何谓教育民俗?
关于“何谓教育民俗?”我们不妨依循学术常例先从了解“何谓民俗?”着手。民俗即常言的“民间风俗”之简称,相对于官方、上层或统治阶级文化、规章、制度、典仪、作风而言,专指广大中、下层民众日常生产、生活、文化、娱乐等习俗。关于“民俗”概念的含义存在“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等诸多解释,我国民俗学家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认为这类解释本质上是一种传统的、狭义的民俗观点,无法满足人们对民俗日益广阔、深入的理解,应对“民俗”持一种广义的理解观,即认为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传统,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现象;既包括以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行为和心理等方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③这一解释当属“民俗”的经典解释,受到学界普遍认可。至于“何谓教育民俗?”无论是包括钟敬文先生在内的众多民俗学家、民俗学辞书、还是教育文献都没有直接的论述,只是民俗学家巴斯科姆曾提到过“作为一种教育形式的民俗在世界许多地区均可找到”④而已。既然我们已知“何谓民俗”,而“教育民俗”作为“民俗”的下位概念,那么我们理所当然可认为教育民俗也就是民俗的一个亚类或子系统。基于这种认识,石中英教授给出了一种尝试性的解释,即教育民俗 “指由广大城乡劳动人民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所创造、传承和享用的谚语、故事、诗歌、仪式、符号、习惯、笑话、建筑等等的复杂的集合体,是民间的教育文化,表现着绵延不绝的民间教育理想和教育智慧”。⑤后进研究多对这一解释表示认可。endprint
作为“民俗”的下位概念与“民俗”实体事象的子系统,教育民俗天然地分沾民俗全部的共性特征(集体性、传承性与扩布性、稳定性与变异性、类型性、规范性与服务性)与共性功能(教化功能、规范功能、维系功能、调节功能),⑥当然这主要是基于其“家族相似”性的逻辑判断。不过,教育学界有研究者对教育民俗的特征与功能进行了专门研究。
尽管已有研究未在教育民俗的特征与功能方面达成一致见解,但却为我们提供了多元的视角。
1.2 相比传统教育形态,教育民俗在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的优势
传统的依据施教环境将教育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做法非常热销、在理论与实践中占据着主流意识地位,似乎恰如其分、合理圆满,但这种做法或认知观点是逻辑不周密的,它并没有穷尽教育系统内全部要素,存在疏漏,如教育民俗完全被忽视了,而教育民俗作为文化形态存在的民间教育性知识与智慧,是传统文化的积淀、当代生活的场景,是教育系统内重要的教育形态,堪称“教育系统的第四势力”,其重要价值应得到充分珍视。如果将教育民俗在过去时代长期被遮蔽视为一种自然的无知无觉,那么在主体意识高度自觉化的今天仍然忽视其价值,则是一种故作的愚昧肤浅。
相比传统教育形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教育民俗在施教场景、施教人员、学习课程、教育效果、教育媒介、教育周期等诸多方面必然是有所不及的。但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仅靠传统的教育形式是不可能做到如此周全的,需要借助教育民俗的力量。俗话说“深山坞里读书,不如十字街头听讲”,反映了民俗的教育影响力。教育民俗以其多样的艺术形式,包罗浩瀚的教育智慧;它贴近平民大众,接地气,是平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具有艺术吸引力、感染力与表达力。它的传播无主体但却泛主体,“所有的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都既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既是教育主体,也是教育对象。所有社会成员在社会互动中相互教育着和被教育着”,“所有社会成员互相交往中教育”⑧着。它的创新、开发不拘一格、灵活多样。依托教育民俗所具备的独特优势,联结多元教育形态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弥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价值观教育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为其注入新活力,有利于价值观理念的全面普及、培育与践行。
至此可知,教育民俗作为一种有别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教育形态,具备自身独特的优势,重视并积极利用教育民俗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那么,这种“服务作用”又该如何进行理解呢?
2 教育民俗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资源、载体与文化环境
2.1 教育民俗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资源
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⑨而教育民俗即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民俗,作为一种人民大众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所创造、传承和享用的囊括谚语、俗话、神话、传说、典故、笑话、诗歌、说唱、信仰、典仪、民服、民食、民居建筑、岁时、节令以及民间文艺娱乐等丰富多样艺术形式在内的集合体,蕴藏着丰富的教育知识、价值、观念、信仰、理想与智慧,是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籍可取用的重要资源。
有鉴于此,我们可以深入地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精选内含或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畴的优秀教育民俗,用以开展价值观教育。诸如“闻鸡起舞、岳母刺字-尽忠报国”表达的爱国;“八级工学技术——精益求精”反映的敬业;“一诺千金、小信诚则大信立”反映的诚信等,面对如此丰富而优秀的教育民俗资源,一方面,我们可借助学校教育和教学课程,将其纳入学校教育或课程体系,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社团活动中,利用学校平台来传播。有研究者还提出“学校教育可以请乡村民间的教育民俗传承者来校讲课或做讲座,讲解自己的教育智慧,培养学生们的教育民俗兴趣;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性学习”。⑩另一方面,可借助广大社会媒体诸如城市宽屏、展板、标识标语、宣传手册、广播电视、公益广告、影视、门户网站、网络等多种途径进行传播。此外,还可以引导、鼓励民间力量挖掘民俗资源,探索开展形式多样的优秀教育民俗典仪、文艺、文娱活动。近年来,许多地区开展的“成人礼、加冠礼”仪式等活动,反映了民间力量对教育民俗的珍视。
2.2 教育民俗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
诚如“价值观不是以抽象的概念存在于人的思想之中,而是以文化素养的形式蕴含与文化知识背景之中,是通过各种社会知识和社会观念,如……社会舆论、社会思潮、社会风俗习惯等文化的形式作用于人的价值活动和行为” 的。正所谓“文以载道”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可以通过创新、开发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式多样的新民俗服务价值观教育。这样的话,教育民俗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知无觉地弥漫社会、融入民众观念当中、民众心理意识当中,影响民众的“知、情、意、行”。
2.3 教育民俗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文化环境
“民俗虽然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但也是人民现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意到,教育民俗也是开展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文化环境。处在当前互联网兴盛、自媒体发达的时代,信息无处不在,一切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之中,每天必将接受各类文化洪流的冲刷,包括民间教育文化;而文化于无形之中,发挥熏陶滋养的氛围效应,润物细无声,堪称“一支隐形的暗精神力量”。
而这也为价值观教育的开展提出了一个严峻的命题,教育民俗天然的地域、时域差异与复杂性,导致“漫水灌”、“一刀切”式的教育形式往往效力减半,如民俗在东部沿海与在西部内陆,在汉族与在少数民族,在城市与在乡村,在农忙与在农闲都是截然不同的,这需要结合当地、当时的民俗现状探索适合的方式,“因材、因时施教”方可事半功倍。endprint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教育民俗品质的提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当代最先进、最优秀价值目标、取向与准则的理论创新成果;而价值观教育的开展就是要把理论探索最新成果及时普及,就是要把这种理论层面的价值自信转化为主体认知与意识层面、实践层面的价值自觉。随着价值观教育的深化开展,势必将把教育民俗的品质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这种提升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引导性提升。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时代价值观群的基本导向,支配并影响着从属价值观、文化的走向,先进、优秀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开展势必引领社会主义文化走向先进,而教育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的亚类必将协同其它文化亚类一同起头并进,或者在整个文化势潮或其它文化亚类激进者的裹夹下获得超越。
二是规范性提升。价值观是文化的导向器,也是文化的调节器与制动器。一种新价值观就是一把文化或社会规范的价值新尺度、新网筛。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深入开展,其规范作用也将逐渐生效,一些优秀文化民俗被筛选、“捂热”,一些劣质的则被筛除、“冰封”,尽管无法将其从传统文化中彻底剔除,但隔绝的产生已经使其失去生存的空间、市场。
三是变革性提升。价值观历来是时代文化变革的排头兵,统摄一局之变迁。深入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要“用先进的东西代替落后的东西,用比较理性的、合理明确的东西代替那些感觉性的、非理性的东西,用健康的、能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东西抑制批判那些不健康的、低级趣味的东西”。 随着价值观教育的开展,旧的不好的教育民俗生态逐渐消逝,新的好的教育民俗生态逐渐培育起来,正如历史是“层累地造成”一般,教育民俗也将发生这种运动,大量涌现的先进、优秀教育民俗埋覆落后、低劣者,进而促进教育民俗发生生态变迁。
总之,教育民俗在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深化开展也将反过来促成新一代优秀教育民俗的形成,正是这样,双向互动效应良性循环机制的联结与运转,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普及与根植人心、国民价值与道德素养的提升提供了来自教育系统的资源与动力,当代教育民俗自身也获得质变性升级。
注释
① 季明.核心价值观概论[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201.
②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01.
③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
④ 石中英.教育民俗:概念、特征与功能[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5):19.
⑤ 石中英.教育民俗:概念、特征与功能[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5):19.
⑥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0-26.
⑦ 该表基于石中英的《教育民俗:概念、特征与功能》(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5期)、龙承建的《论校本课程开发与教育民俗的传承》(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刘胡权的《教育民俗论纲》(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年第5期)等相关研究文献而制。
⑧ 廖小平.价值观变迁与核心价值体系的解构和建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293-294.
⑨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01.
⑩ 刘胡权.教育民俗与学校教育[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13.
马俊峰.价值论的视野[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324.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
马俊峰.价值论的视野[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331.endprint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教育民俗品质的提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当代最先进、最优秀价值目标、取向与准则的理论创新成果;而价值观教育的开展就是要把理论探索最新成果及时普及,就是要把这种理论层面的价值自信转化为主体认知与意识层面、实践层面的价值自觉。随着价值观教育的深化开展,势必将把教育民俗的品质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这种提升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引导性提升。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时代价值观群的基本导向,支配并影响着从属价值观、文化的走向,先进、优秀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开展势必引领社会主义文化走向先进,而教育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的亚类必将协同其它文化亚类一同起头并进,或者在整个文化势潮或其它文化亚类激进者的裹夹下获得超越。
二是规范性提升。价值观是文化的导向器,也是文化的调节器与制动器。一种新价值观就是一把文化或社会规范的价值新尺度、新网筛。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深入开展,其规范作用也将逐渐生效,一些优秀文化民俗被筛选、“捂热”,一些劣质的则被筛除、“冰封”,尽管无法将其从传统文化中彻底剔除,但隔绝的产生已经使其失去生存的空间、市场。
三是变革性提升。价值观历来是时代文化变革的排头兵,统摄一局之变迁。深入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要“用先进的东西代替落后的东西,用比较理性的、合理明确的东西代替那些感觉性的、非理性的东西,用健康的、能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东西抑制批判那些不健康的、低级趣味的东西”。 随着价值观教育的开展,旧的不好的教育民俗生态逐渐消逝,新的好的教育民俗生态逐渐培育起来,正如历史是“层累地造成”一般,教育民俗也将发生这种运动,大量涌现的先进、优秀教育民俗埋覆落后、低劣者,进而促进教育民俗发生生态变迁。
总之,教育民俗在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深化开展也将反过来促成新一代优秀教育民俗的形成,正是这样,双向互动效应良性循环机制的联结与运转,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普及与根植人心、国民价值与道德素养的提升提供了来自教育系统的资源与动力,当代教育民俗自身也获得质变性升级。
注释
① 季明.核心价值观概论[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201.
②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01.
③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
④ 石中英.教育民俗:概念、特征与功能[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5):19.
⑤ 石中英.教育民俗:概念、特征与功能[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5):19.
⑥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0-26.
⑦ 该表基于石中英的《教育民俗:概念、特征与功能》(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5期)、龙承建的《论校本课程开发与教育民俗的传承》(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刘胡权的《教育民俗论纲》(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年第5期)等相关研究文献而制。
⑧ 廖小平.价值观变迁与核心价值体系的解构和建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293-294.
⑨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01.
⑩ 刘胡权.教育民俗与学校教育[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13.
马俊峰.价值论的视野[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324.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
马俊峰.价值论的视野[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331.endprint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教育民俗品质的提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当代最先进、最优秀价值目标、取向与准则的理论创新成果;而价值观教育的开展就是要把理论探索最新成果及时普及,就是要把这种理论层面的价值自信转化为主体认知与意识层面、实践层面的价值自觉。随着价值观教育的深化开展,势必将把教育民俗的品质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这种提升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引导性提升。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时代价值观群的基本导向,支配并影响着从属价值观、文化的走向,先进、优秀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开展势必引领社会主义文化走向先进,而教育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的亚类必将协同其它文化亚类一同起头并进,或者在整个文化势潮或其它文化亚类激进者的裹夹下获得超越。
二是规范性提升。价值观是文化的导向器,也是文化的调节器与制动器。一种新价值观就是一把文化或社会规范的价值新尺度、新网筛。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深入开展,其规范作用也将逐渐生效,一些优秀文化民俗被筛选、“捂热”,一些劣质的则被筛除、“冰封”,尽管无法将其从传统文化中彻底剔除,但隔绝的产生已经使其失去生存的空间、市场。
三是变革性提升。价值观历来是时代文化变革的排头兵,统摄一局之变迁。深入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要“用先进的东西代替落后的东西,用比较理性的、合理明确的东西代替那些感觉性的、非理性的东西,用健康的、能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东西抑制批判那些不健康的、低级趣味的东西”。 随着价值观教育的开展,旧的不好的教育民俗生态逐渐消逝,新的好的教育民俗生态逐渐培育起来,正如历史是“层累地造成”一般,教育民俗也将发生这种运动,大量涌现的先进、优秀教育民俗埋覆落后、低劣者,进而促进教育民俗发生生态变迁。
总之,教育民俗在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深化开展也将反过来促成新一代优秀教育民俗的形成,正是这样,双向互动效应良性循环机制的联结与运转,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普及与根植人心、国民价值与道德素养的提升提供了来自教育系统的资源与动力,当代教育民俗自身也获得质变性升级。
注释
① 季明.核心价值观概论[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201.
②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01.
③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
④ 石中英.教育民俗:概念、特征与功能[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5):19.
⑤ 石中英.教育民俗:概念、特征与功能[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5):19.
⑥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0-26.
⑦ 该表基于石中英的《教育民俗:概念、特征与功能》(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5期)、龙承建的《论校本课程开发与教育民俗的传承》(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刘胡权的《教育民俗论纲》(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年第5期)等相关研究文献而制。
⑧ 廖小平.价值观变迁与核心价值体系的解构和建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293-294.
⑨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01.
⑩ 刘胡权.教育民俗与学校教育[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13.
马俊峰.价值论的视野[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324.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
马俊峰.价值论的视野[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33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