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军
1. 数列的基本概念
(1)了解数列的基本概念及几种简单的表示方法(列表法、图象法、通项公式法).
(2)了解数列是自变量为正整数的特殊函数.
(3)理解数列的递推关系.
题型: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均有可能.
注意:(1)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或递推关系,求数列中的项.
(2)根据数列的前几项或递推公式求数列的通项,考查归纳推理思想.
(3)根据所给数列的前几项求其通项公式时,抓住以下几方面的特征——分式中分子、分母的特征,相邻项的变化特征,各项符号特征及拆项后的特征等.
(4)由递推关系求通项时一般常利用的方法有叠加法、连乘法、构造新数列法.
2. 等差数列及前n项和
(1)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
(2)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
(3)能在具体问题情景中识别等差关系,并能用等差数列的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
(4)了解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题型: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均有可能.
注意:(1)以考查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为主,同时考查方程思想.
(2)数列与函数交汇是解答题考查的热点.
(3)考查等差数列的性质:①an=am+(n-m)d,d=■;②若m+n=p+q,则am+an=ap+aq;若m+n=2p,则am+an=2ap;③任意连续m项的和构成的数列Sm,S2m-Sm,S3m-S2m,…仍为等差数列.
3. 等比数列及前n项和
(1)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
(2)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
(3)能在具体问题情景中识别等比关系,并能用等比数列的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
(4)了解等比数列与指数函数的关系.
题型: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均有可能.
注意:(1)以考查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为主,同时考查等差数列及等比数列的综合应用.
(2)数列与函数交汇是解答题考查的热点.
(3)考查等比数列的性质:
①an=amqn-m,■=qn-m;
②若m+n=p+q,则am·an=ap·aq;若m+n=2p,则am·an=a■■;
③任意连续m项的和且不为零时构成的数列Sm,S2m-Sm,S3m-S2m,…仍为等比数列.
4. 数列求和
(1)熟练掌握等差、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2)掌握非等差、等比数列求和的几种常见方法:倒序相加法、错位相减法、裂项相消法、分组求和法.
题型: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均有可能.
注意:(1)以考查等差、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为主,同时考查转化与化归思想.
(2)对非等差、等比数列求和,主要考查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计算能力.
(3)数列求和常与函数、方程、不等式等诸多知识联系在一起,具有复杂多变、综合性强、解法灵活等特征,易成为高考的中档题或压轴题.
5. 数列的综合应用
(1)能在具体问题情景中识别数列的等差、等比关系,选用相应知识解决问题,熟记以下几个常见的结论:若{an},{bn}为等差数列,则{kan+tbn}为等差数列;若{an},{bn}为等比数列,则{kan}(k≠0),■,{anbn},■为等比数列;若{an}为等差数列,则{c■}(c>0)为等比数列;若{bn}(bn>0)为等比数列,则{logcbn}(c>0且c≠1)为等差数列.
(2)在实际问题中会用等差、等比数列建立模型解决问题.
题型:主要以解答题为主.
注意:(1)等差、等比数列交汇.
(2)考查数列的基本计算.
(3)数列与函数、概率、不等式、解析几何的综合应用以考查数列知识为主,同时考查化归、转化等数学建模能力.
(4)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常见应用题.
■
1. 数列的性质
数列的单调性:若恒有an 2. 由递推数列求通项 (1)直接利用等差、等比的通项公式求解. (2)利用an和Sn的关系求解:an=S1,n=1,Sn-Sn-1,n≥2. (3)归纳—猜想—证明法. (4)非等差、等比数列转化为等差或等比数列: ①形如an+1=Aan+B(A≠1且AB≠0). 设an+1+x=A(an+x)(其中x是待定的系数),所以(A-1)x=B,x=■,故an+■是等比数列. ②形如an+1=Aan+B·Cn+1(A≠C,C>0,C≠1). 常变形为■=■·■+B,设bn=■,故bn+1=■bn+B,根据①可得bn+■是等比数列,进而求得an. ③形如an+1=Aa■■(A>0,B≠1). 常变形为lgan+1=Blgan+lgA,设bn=lgan,故bn+1=Bbn+lgA,根据①可得bn+■是等比数列,进而求得an. ④形如an+1=■(c,d为非零常数). 两边取倒数,得■=■×■+■,令bn=■,转化为bn+1=■bn+■,求解方式同①. (5)形如an+1=an+f(n)的递推数列求通项,用累加法;形如an+1=f(n)·an的递推数列求通项,用累乘法. (6)已知Sn=f(an),可以结合Sn-Sn-1=an,写成关于an,an-1的关系式,也可以写成关于Sn,Sn-1的关系式,选取的标准是哪个关系式比较容易求解就选哪个. 3. 数列不等式证明 (1)证明数列an>m(或 (2)证明连续和,每一项放缩成可以裂项相消的形式. (3)证明连续积,每一项放缩成可以错位相乘的形式. (3)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4)对于证明存在问题、唯一问题、大小问题等有时可以尝试反证法. ■endprint1,则数列单调递减;若a1>0,公比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