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云霞
(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
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规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和交际能力,还要“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1]杜瑞清教授认为英语文学课的开设对提高大学生英语水平和交际能力意义重大。“为了达到交际的目的,必须把技能的训练和实际语言运用结合起来,用英语原文开设一门文化知识性的课程就是一种很好的结合。”[2]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开设了英语文学公选课,作为大学英语后续拓展课程之一。然而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未能实现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与综合文化素养的目标。究其原因,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学生—教师相互交流的体制不常见”。[3]教师往往是课堂上权威的讲授者和展示者,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向学生灌输大量文学作品的社会文化背景、主题和艺术特征及作家的创作理念等。以教师为主体全盘讲述的教学方式表面看来保障了课堂上信息输入量的最大化和耗时的最小化,实际上却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多样性与能动性。
学生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看法与其实际学习表现相矛盾。一方面,学生在不记名调查问卷中均表明必须改变枯燥沉寂的课堂氛围,师生、学生之间应增加交流与互动。另一方面,学生仍未克服惰性和依赖心理,课前疏于知识点的预习,课上被动地听取和记录文学知识和评论,课后极少做拓展性阅读与思考。因此,英语文学公选课堂急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探讨充分调动师生教学积极性的策略与方法。
英语文学作品卷帙浩繁,而公选课程课时有限,一般不超过32课时。选课学生来自全校各个专业,语言基础和认知水平存在差异性。针对这些特点,教学的所有参与者必须就教学内容与课堂活动共同探讨,做出决策。
合理的教学内容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前提。英语文学课旨在引导学生阅读与理解英语国家不同时期、流派与体裁的代表作品,让学生对英语文学发展史有概括性的了解。教师知识储备深厚,经验丰富,可以先制定好教学大纲,再通过问卷和访谈的形式了解学生对作品的长度、难度和体裁的具体要求,继而调整教学计划,既可兼顾文学史和代表作品的学习,又能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例如,《英国文学作品选读》课程涵盖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等重要文学思潮,必选莎士比亚、笛福、雪莱、狄更斯和哈代等经典作家耳熟能详的作品。而侦探和科幻等题材的小说在文学教材中鲜有出现,但学生兴趣浓厚,也有所涉猎,此类题材的作品也适合做公选课程的阅读内容。师生可以交流后决定由学生提供这类题材的阅读文本并做简要分析与评论,教师统筹把握教学进度与节奏。
除了明确教学内容外,师生还可协商决定采用何种教学手段和媒介促进作品的阅读理解。问卷调查反映学生更倾向篇幅短的原著节选,而非简写本或中译本。然而非英语专业学生阅读英文原著的能力有限,因此,师生均可提供合适的图片、歌曲、朗诵和影视作品等立体动态的材料补充平面静态的阅读文本,从而适当降低语言难度,多角度地理解作品意义,扩大并共享教学资源。综上所述,师生必须平等交流与协商,共同做出合理有效的课堂决策,既体现课程总体目标,又兼顾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学习需求。教师不再全盘控制与安排学习内容与教学活动,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参与者。
参加公选课的学生人数较多,专业不一,社会体验不同,语言水平、思维方式和交际能力各有特点。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与协调者,将全班分成多个学习组,每个学习组由不同院系、专业和性别的学生组成。分组合作学习促进了学习资源的共享与效率的优化。
阅读篇幅较长的作品时,学习组可自主合理分配作品阅读的篇幅及作品理解与分析的具体任务。学完某一文学发展阶段的系列作品后,学习组每个成员可共同总结该阶段文学的特征与时代意义,解决了因作品多或篇幅长导致的费时问题,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阅读完同一部作品后,学习组成员之间、学习组之间可自由表达各自的见解与疑问,多角度多层次地挖掘作品的意义。“真理就其本性而言就是辩证的思想的产物。因此,如果不通过人们在相互的提问与回答中不断地合作,真理就不可能获得。”[4]教师不应简单地给出对或错的评价,而是鼓励学生充分理解作品的内涵,辩证地思索他人的结论。学生通过质疑与分享,能够深刻地感悟到经典文学作品的魅力正是在于其意义的不可穷尽。
学习组成员还可以积极交流学习方法,相互指明学习误区,纠正错误,取长补短。文学课往往要求学生完成读书报告。学生相互评阅,指出语言表达错误并做修改,这不失为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好方法。小品剧表演是深受学生欢迎的课堂活动之一,极具趣味性和创造性,但对学生的笔头、口语、肢体表达和合作协调能力要求很高。学习组内部可进行协商,自主分配剧本改写、表演、服装道具、场景布置等角色和任务,平和地表达意见和建议。学生之间通过合作与交流,集思广益,求同存异,既培育了语言应用和人际协调能力,还培养了广阔的胸襟和宽容的对话精神。
文学文本和其他语言学习输入不同。一方面,文学语言的词汇和句法增加了阅读理解的难度。另一方面,源于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往往会引发读者对已有的人生体验的联系与反思,某种程度上消减了语言的障碍,形成了新的理解与认识。彼得拉基督教大学学者佛罗瑞斯认为英语文学课程能够“激发学生的现象力、批判力和情感,增加阅读的乐趣,继而提升阅读的效率”,[5]对母语非英语的学生学习英语非常重要。
在课堂上,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知识储备与生活体验,鼓励学生积极构建作品意义与自我认识的联系。教师可以选取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和个性发展密切相关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通过文本介质与自我对话。如学习培根的《论读书》时,学生可以反思自身的读书态度和方法是否科学,而读《论旅行》时,学生会深入思考“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的要义。赏析《鲁滨孙漂流记》这部小说时,如果学生先设想自己流落荒岛后如何寻求生存之路,则比直接阅读作品、分析主题和人物更能深入地理解鲁滨孙的实干精神。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除了寻求情感和体验的共鸣外,更要对异域文化持有敏锐的甄别意识。英语文学作品传达的很重要的知识就是西方语言文化,包括风俗习惯、社交特点和日常语用特征等。如毛姆的《午餐》刻画了一位懦弱腼腆的年轻作家,学生对其一味任人宰割的愚蠢做法颇感费解与同情,觉得与先前了解到的西方人直率果敢的性格大相径庭。当学生意识到主人公的尴尬境地多半是因其“绅士”情结所致时,继而辩证地思考西方“绅士”现象的本质。学生还可回顾自己曾经遇到此类场景时的做法,或预设将来碰到类似事件的举动,从而深刻地认识到为了保存面子、表里不一的“绅士”做法实不可取。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对社会与人生的如实写照,是传达文化与价值观的载体。文学作品的阐释具有开放性、动态性与多样性。学生如果能够主动阅读,与自我积极对话,可以超越文本自身的意义,衍生出对社会与文化新的认识,拓展人生体验。此外,英美文化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迥异于中国文化,学生通过研习异域文化,逐步意识到多元文化的魅力,增强想象力与鉴别力。
传统的文学公选课程大多采取学生期末递交读书报告的考核方式。由于学生很容易在互联网上搜索到文学评论,这种主观单一的方法难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反而助长了学习的惰性。教师应重视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从课堂参与、学习组的互动和产出做出形成性评估。“协商式教学尽管消减了教师的权威主导地位,但不等同于全然以学生为主体,而是以教学组为主体,教师是教学组的一部分。”[6]教师仍需在课堂上发挥积极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对不同观点做出判断,鼓励学生表达独特的见解,及时评价并记录学生的学习效果。
协商式教学需要评价维度的多样化和立体化,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估、学生对教师的评估、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估和学生对自我的评估。一个学习组在课堂上开展了陈述、讨论或小品剧表演后,可由教师与其他学习组依据具体的评价指标做出反馈。课程结束后,学生要认真回顾教与学两方面情况,提交课程小结和课程建设意见。前者是学生对个人选课目的、语言水平、学习态度与方法、学习成效、学习障碍的反思与总结,后者是学生对教学内容、课堂活动、教学手段和评估方式等方面的建议。多维立体的评价方式彰显了教学民主,体现了评价结果的完备性与指导价值。
在基于协商理念的英语文学公选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为主动的阅读者和学习活动积极的参与者,提升了语言应用能力、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力和思辨力。更重要的是,互动协商不仅教会学生学习某一门课程的方法,更培育了学生如何从已有的知识体系中衍生出新的认知与知识的能力,树立了合作对话的意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人生规划具有长远的意义。此外,协商式教学对教师自身也具有极大的建构作用。通过师生交流和生生互动,教师能够挖掘语言教学的社会文化大语境,反思具体教学安排的不足,完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经验与视阈,做出更科学的决策,提升教学效果。总之,协商式教学是符合英语文学公选课程目标与学生特点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理念之一。各个学校所开展的课程的规模、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具体的教学条件不同,因此,对英语文学公选课程教学策略的研究仍有巨大的空间和价值。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1.
[2]杜瑞清.英美文学与英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3-4.
[3]邓之宇.大学英美文学教学方法初探[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96-100.
[4]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2004:9.
[5]FLORIS,FD.The Power of Literature in EFL Classrooms[J].K@ta,2004,6(1):1-12.
[6]BREEN,M P and Andrew Littlejohn,eds.Classroom Decision-making:Negotiation and Process by Syllabuses in Practice[C].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