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公孙弘列传》的职场启示

2014-12-11 13:56侯冬梅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年7期
关键词:公孙弘丞相汉武帝

侯冬梅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

人们常说读史可以明智。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封建统治者在治理国家时一直以史书为借鉴和参考,史书对于今天的人们有什么意义呢?本文将探讨《史记·公孙弘列传》中的职场启示。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我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后期长达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史记》是以一个个生动的人物传记串起了这上下三千年的历史的,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典范。《史记》中塑造了不同阶层的各色人物,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市井黎民,诸子百家、三教九流,应有尽有。他们或成功或失败的人生经历,在今天可以引起我们的深思,成为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借鉴。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照见我们的得失。

《史记·公孙弘列传》中的公孙弘在武帝时曾担任御史大夫,后官至丞相,封平津侯,是汉武帝时期少有的得以在宰相位上善终的人。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一共任用了十三位丞相,其中三个丞相自杀,三个丞相被杀,因此在汉武帝朝后期,汉武帝在任命公孙贺做丞相的时候,这位大臣就趴在地下痛哭流涕,叩头求饶,不愿意做丞相,把做丞相当做唯恐避之不及的事情。而公孙弘在宰相的位子上,却没有受过皇帝任何的责难,可以说做得顺风顺水,而且还在没有重大军功的情况下被封侯,开了汉朝宰相封侯的先河。

如果把古代的官场比成现在的职场,那么皇帝就是最大的老板,且这个老板是非常难以相处又掌握着生杀大权的,所谓伴君如伴虎,庙堂之上处处充满了杀机,稍有不慎即有杀头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公孙弘竟游刃有余地在汉武帝手下干了多年,还深受汉武帝的喜欢和厚待,那么他除了有过人的才干之外,一定还有极高的职场智慧,这些对于我们今天在职场上打拼的人来说,一定有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本文试着通过对公孙弘的职场智慧的挖掘,探析一下现代职场中应具备怎样的素质。

一、读书学习

公孙弘小时候,家里很穷,曾经靠帮富人在海边放猪来维持生活。年轻时,他曾担任过薛县的狱吏一职,但是因为没有学识,工作中就常常发生过失,所以被免职。为此,他立志在麓台读书,苦读到四十岁,又随老师胡母子研读《春秋公羊传》。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便下诏访求为人贤良通文学之人。当时,公孙弘年已六十,他以贤良的名分去应征,被任命为博士。公元前137年,皇帝派他出使匈奴,归来后陈述的情况不合帝意,武帝认为他无能,再被免职。于是,公孙弘便称病辞官,在家赋闲。公元前130年,诏令征求文学儒士,葘川国便推举公孙弘应诏,这时他已70岁,虽一再谢让,但最后还是应选。策奏被汉武帝选为第一,召见后拜为博士。公孙弘“恢奇多闻”,善于辩论,通晓文书法律,又能以儒家的学说对法律进行解释阐述,很快便被提升为左内史。

作为一个平民出身的宰相,公孙弘命运的转折就是从发奋苦读开始的,可以说是学习奠定了他成功的基石。

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有两个前提或者说两个先决条件,其一是自身应具备的素质,其二是外部机遇,而这两者都是建立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的。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话题。在某种意义上说,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而且,当今世界的知识有两大特点:一是积累多,知识量大,多得叫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二是增长快,发展快,快得千变万化,日新月异,任何一项知识和技术都只有暂时性的意义,这使得人才资本的折旧速度大为加快。面对日益加剧的职场竞争趋势,只有不断学习,有针对性地充电,不断补充新的“血液”才能满足不断变化的职场需求,避免遭遇淘汰的厄运,才能驰骋于风云变幻的职场,才能使自己在职场上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作为一个员工,不论是在职业生涯的哪个阶段,学习的脚步都不能稍有停歇,要把工作视为学习的殿堂。如果你热爱自己的工作,随时都可以在身边发现值得学习的东西,那是最有用的、最适合你职业的学习内容。

二、谨慎克己

汉朝的选官制度为察举制。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公孙弘第一次被举荐是在60岁的时候,以贤良被荐。贤良,即是德才兼优者。这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公孙弘孝敬自己的母亲,做人谨慎,在家乡博取了很好的名声。《史记》中还记载,公孙弘在做官以后,认为君主应胸怀广大,为臣应注意节俭。且他自己能身体力行,“为布被”,“食一肉脱粟之饭”。对故人宾客的需求,却能“俸禄皆以给之”,以至“家无所余”,这很为当时的士人所称道。从此可以看出,公孙弘虽然位高禄重,却能节俭律己,不奢华,他的故旧、宾客、亲朋挚友生活困难,公孙弘全力帮助,以他人为先,因而家无余财,所以才时时被人称道,世人都夸他贤明。

但细观汉武帝朝的其他宰相,继公孙弘之后的李蔡,在相位仅三年左右时间,因非法侵盗“国有”土地罪自杀了。又是三年不到,后任丞相庄青翟与御史大夫张汤讧斗,最终也是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生命。继而为相的赵周,同样在相位上待了三年左右,最终成为汉武帝打击诸侯王、列侯势力的牺牲品,在狱中自杀。之后的公孙贺和刘屈氂,却都因卷入巫蛊案,被汉武帝无情地斩杀了。对比公孙弘,可以发现他之所以能够善终,且很受汉武帝的喜欢,跟他洁身自好、克己谨慎有很大关系。

在现代职场中,谨慎、忍耐、克己,被认为是成熟的表现。刚从学校毕业初涉职场的新手,大多都是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觉得到了终于可以大展身手的时候了,为了彰显自己的才能,往往张扬而不谦让。其实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要先报以谦和的姿态,多聆听和观察。对于工作中的任何事情,都不能忽视、掉以轻心,即便是最小最容易的事情,也应当采取谨慎的态度。谨慎,就是古人所谓的对事情要保持一种“敬心”。在没有事的时候,用“敬心”来约束自己的操行;在有事的时候,以“敬心”心去应付一切。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一定要始终如一、谨慎小心,坚持谨慎持重、从长计议的做事原则,并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就不会有什么过失、错误发生,才能在职场顺利发展。

三、揣摩上意

公孙弘在60岁以贤良应征时,被任命为博士,皇帝派他出使匈奴,归来后陈述的情况不合帝意,武帝认为他无能,而被免职。大概是有了第一次失败的经验,公孙弘在第二次面对汉武帝的时候,变得非常善解上意。在朝廷议事,他常常只是提出要点,陈明情况,让皇帝自己决定取舍,并不坚持己见,因此受到汉武帝赏识,并且还常常为了顺从皇帝的意思而放弃自己的见解。《史记》中记载,公孙弘在上朝在奏事前,“尝与公卿约议”,但临到奏事时却常常为了顺从皇帝的意思,而改变原来商定的议案。汉武帝就觉得公孙弘品性敦厚,非常喜欢他,官职也就步步高升。

服从上级的指令是员工的天职,在企业组织中,没有服从就没有一切,所谓的创造性、主观能动性等都在服从的基础上才能够产生。否则公司再好的构想也无从得以推广。对于员工来说,只有那些懂得无条件服从的员工,才能得到企业的认可与重用,尤其是当你面对一个强势的领导时,与上司时刻保持一致,无论是观念上还是行动上,无论你是职场“菜鸟”还是职场“老鸟”,这一点都是必须要掌握和洞悉的一条真理,否则,你的职场之路就会因此变得坎坷不平,甚至荆棘密布。

四、谦和宽容

公孙弘尽管很受汉武帝喜欢,在民间的名声也不错,但是他的有些同事对他还是有其他看法的。比如,公孙弘因为总是为了顺从汉武帝的意思,改变之前商量好的决议,遭到一些王公大臣的非议。主爵都尉汲黯曾当庭诘责说:“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背之,不忠。”汉武帝随即问公孙弘,弘回答说:“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汉武帝不但不责怪他,反倒“益厚遇之”。

对于生活中公孙弘的过于节俭,汲黯也觉得矫情做作,对皇帝直言:“公孙弘位在三公,俸禄很高,却盖一床布被,这不明摆着在骗人吗?”皇上就以此事问公孙弘,弘说:“实有此事,不过每个人做事,都有自己的目的和原则。我记得管仲坐齐国之相,有三归之台,奢侈豪华超出了一般国君;齐桓公做霸主,也僭越了礼数。晏婴为齐国之相,一顿饭从不吃两种以上的肉菜,妻妾也不穿丝织品,齐国不也治理得很好吗?我身为三公,而盖布被,实在是有损汉官威仪。汲黯对我的忠告很对,他真是个大忠臣,要是没有汲黯对皇帝的忠诚,陛下您哪能听到这样的真话呢?”经过这件事,皇帝愈发认为公孙弘谦恭礼让,对他更为厚待。

对于汲黯的两次诘责,公孙弘为自己辩解的时候,没有抹黑别人,反而称赞对方的忠诚,这是非常宽容的,无怪乎汉武帝会更加厚待他。

宽容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宽容体现着一个人的心胸气度,体现大局意识,相互宽容往往能够调整关系,化解人际危机。职场中的工作是需要团队合作的,这就需要同事之间能和睦相处、团结协作。而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摩擦与争执都是难免的,唯有冷静、宽容、谅解,最终才能获得认可。对于同事之间经常会出现的一些磕磕碰碰,如果不及时妥善处理,就会形成大矛盾。在与同事发生矛盾时,要主动忍让,从自身找原因,换位思考,避免矛盾激化。如果已经形成矛盾,自己又的确不对,要放下面子,学会道歉,以诚心感人。退一步海阔天空,如有一方主动打破僵局,就会发现彼此之间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隔阂。宽容是获得友谊、扩大交往、开拓事业的基本要求。

[1]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郭强,高长山.从“举贤良文学”看汉代察举选官制及其启示[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2(7).

猜你喜欢
公孙弘丞相汉武帝
公孙弘的进退智慧
退让的智慧
退让的智慧
东方朔智答汉武帝
宰相和丞相
大小相形,巨细反衬——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树为何名
陪你一起读历史(6) 汉武帝竟是“玄幻控”
从猪倌到丞相——悠久的中国故事之一
古老的皮影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