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锡娟,曾建明
(1.新疆八一中学 体育组,新疆 乌鲁木齐830054;2.新疆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对我国学校体育课程衔接的反思与构建
王锡娟1,曾建明2
(1.新疆八一中学 体育组,新疆 乌鲁木齐830054;2.新疆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学校体育课程的有效衔接,直接影响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整体成效。通过剖析当前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状况,得出以下课程衔接的问题:“泛化”倾向导致的学校体育课程目标脱节;学校体育课程内容与教学实施的衔接问题;“应试教育”导致的课程衔接失范。根据体育课程衔接的原则,提出从深化学校体育课程目标体系、优化课程内容设计和明确师资队伍培养方向3个方面入手,促进学校体育课程的有效衔接。
学校体育;课程衔接;课程内容;课程目标
Abstract:The effective connection of the school P.E.course influences the overall effect of P.E.course reform.The paper analyses the current school P.E.course reform and proposes the course connection problems,such as generalization tendency,connection problem of school P.E.course content and teaching and wrong course connection caused by exam oriented education.The paper also proposes to improve the school P.E.course goal system,improve the course content design and figure out the teacher training.
Key words:school sport;course connection;course content;course goal
2001伊始,教育部先后颁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简称《新标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简称《新纲要》),从宏观角度提出了新时期我国基础和普通高等体育教育各阶段的工作任务,推出并实施十年来,效果明显,社会影响颇深。然而,我国学校体育始终存在课程衔接较为薄弱的问题,各阶段课程实施“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现象十分普遍,普通高等体育教育常常在弥补基础教育带来的不足,影响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另一方面,随着学校体育课程整体改革的不断深化,其研究方向必然回归到对整体及其内部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分析和整合上。剖析和反思当前学校体育课程衔接方面出现的问题,从理论上探讨和优化课程衔接的措施和方法,对深化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实乃必要。
总结以往体育课程目标脱节现象,一般不外乎以下三种形式:(1)各个阶段目标内容前后无任何明显的关联,即“各自为政”的状态;(2)各阶段目标制定的标准太高或太低,造成前后关系的逻辑性不强;(3)各阶段目标内容低级重复,缺乏学理性和递进性。上述目标脱节现象,以第三种形式在我国学校体育目标体系中较为普遍,影响程度较深。体育课程目标应是各级各类学校课程编制和教学实践的准则,所谓目标统领教学内容和活动即是如此。我国现行的《新标准》与《新纲要》在文本内容方面较为完善,顺应了社会和个体发展要求,符合体育学科特点和教育规律,毋庸置疑是一种进步。但是,两者同时提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5个学习领域目标内容,相应设计了6个学习水平目标(中小学)、基础和发展目标(大学)。从内容结构上来分析,存在一定的“泛化”倾向或“平行”关系,各学段之间在目标内容方面缺乏衔接紧密、主线突出和层次递进的课程实施指向,导致在课程目标同课程内容设计、实施之间存在诸多分离的问题。有研究表明,新课标过于复杂、难以操作是课改后体育教师面临的问题,也是推行新课标的第二大阻力。面对学校体育课程标准全新而又“泛化”的目标体系,同时受到原有根深蒂固的“大纲情结”影响,在没有规定具体教材内容的辅助教学时,其内容体现出的弹性与灵活性,使大部分体育教师缺乏对课程基本性质和核心功能的清晰认识,更多体现在对课程目标与实施之间理念认识方面的“脱节”。
大学体育的教学内容没有与小学、中学真正构成有机整体,教学内容缺乏递进性和发展性,在低水平上重复,无法体现各阶段体育课程的特点和优势,体育教学始终围绕着以“教师”、“教材”和“运动项目”来选择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同一个项目和技术动作可以从小学教授到大学,内容和方法千篇一律。
在某种程度上,体育教师能否对教学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科学的分类,是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也是整个体育教育改革的瓶颈。《新标准》提出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是本次课程改革的突破和亮点,为广大体育教师设计与实施课程内容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各省市、学校根据自身资源条件和优势,相继开发出了不同类型的区域和校本课程,相应的教育教材、组织管理和评价方法等也不断推出。然而,面对这种全新的体育教育理念,课程内容由一纲一本到一纲多本的转变,不同形式和特点的课程内容玲琅满目,而如何正确选择并科学地予以实施,成为众多体育教育工作者面临的窘境,割裂了课程内容设计与具体教学实践之间的本质联系。
随着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确立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教育主导思想,在提出发展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为目标的同时,更加强调心理健康、道德以及社会适应等多重价值取向的实现,并“以人为本”,树立“终身体育”的参与观和健康观。然而,在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中,一味注重“运动技能传授功能”、轻“技能承载、拓展功能”,重“考核结果”、轻“育人过程”的观念和现象仍然普遍存在,究其原因,学校体育课程制定者和实施者始终摆脱不了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导致原本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体育课变得单调、枯燥、索然无味,使体育课程的功能价值取向与具体教学实践产生了脱节。另一方面,由于学校体育受政策导向的影响,很多在新课标中所描绘的情景终究成为了空中楼阁,使得这些目标根本无法实现。
设计和实施任何一种有效的课程衔接,都隐含着不同的价值预设与逻辑思维,要保证体育课程的衔接真正发挥功能,就需遵循统整性与区别性、递进性与现实性原则。由于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呈现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需要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评价方法等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一定的区别性,以做到“因地制宜”。但同时,围绕学校育人的总体目标,各阶段体育课程共同承担着知识技能传授、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和服务于社会需要的历史任务,任何阶段的课程实施效果都会影响整个教育改革的成败,因而,课程衔接不仅是课程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而且是对课程宏观上的进一步微观完善、发展和优化,对各个阶段学校课程的发展应起着统整作用。
新课改已实施十年,面对前一阶段课程改革进程中出现的理论困惑和实践问题,应该审时度势,加以科学的修正和补充,深化各阶段学校体育课程目标内容。如何避免课程目标的泛化倾向所导致的各阶段目标内容体系脱节的问题,需要有明确的主导思想,以确定深化目标体系的依据和方向。课程目标设置、开发应突出学科性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并以运动技能和健身方法为依托,实现其他教学目标。当前体育课程改革是要求“淡化运动技能学习”,但绝不是“全盘否定”其对教学目标达成方面所具有的教育承载功能,“身体活动性”是有别于其他学科教学最本质的特征,而技能学习过程是最直接的体现,符合教育认知发展规律,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递进性,因此,重新审视体育课程的基本特征与核心价值,强调以“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增进学生健康”为主线,作为深化各阶段学校体育课程目标体系内容的依据,有利于同一目标内容的深化和不同内容的拓展,使各学段之间的目标紧密衔接。
学校体育教育过程大体分为小学—中学—大学三个阶段。学段层级越高,体育选项的专项性越明显,因而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兴趣的培养已不是教学主要针对的目标,应强调以发展性课程目标为主。在中学专项运动技术初步形成的基础上,以选修课程的形式,巩固和发展1-2个专项运动技能,并相应地增加体育人文和保健知识学习,使学生具有健康管理能力。
(1)设计以技能发展为主线的体育教学内容。技能学习过程的连贯性和逻辑性是体育运动较为明显的特征之一,同时,具有实现发展身心健康、培养道德和社会适应的功能,因此,设计以技能发展为主线的体育教学内容,有利于明确体育课程衔接的手段和方法,提高课程实施的可操作性。有学者提出了以运动项目为主要特征的课程教材内容体系,同一运动项目遵循“基本活动能力培养→基本运动技能形成→专项运动技能发展→综合体育能力形成”的大中小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的一体化设计。根据各个学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对体育的不同需求特点,按年级段构建6个不同学段的水平目标,在同一水平还可根据学生发展水平的差异,分为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
(2)设计与高中阶段课程相衔接的高等体育课程内容。高中体育课程不但是中学体育课程内容的延续和发展,而且要能为学生快速适应大学体育课程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应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高校可通过对不同地区高中选项教学的调研,尽可能开设与高中阶段相衔接的选项课程,一方面,使得学生沿着高中阶段打下的基础,得到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实现大学与高中的衔接,避免两者之间的脱节。在课程学分管理方面,可以借鉴国外课程衔接的有效方式,设计与高中阶段课程相衔接的课程内容。20世纪70年代,美国兴起了由高中、大学、社区学校共同参与并实施的一种双学分课程(Dual Enrollment),高中生可以在高中、大学或社区学校学习大学教学课程内容,如通过相应的考核标准,同时获得高中和大学课程的学分,并在进入大学后免修相关课程。同时,建议高中三年级阶段,根据个人兴趣组织类似俱乐部形式的体育课程,避免学习经验上的脱节。
(3)合理分类体育教学内容。为实现各水平目标层级之间教学内容的有机衔接,须将教学内容分类,有主有从,有轻有重,保持主线突出,同时,综合课程目标、学生兴趣需求、项目特点和地区资源条件等方面的因素,建议设置必修类、选修类和介绍类体育课程内容。必修类:是依据目标水平层级,以提高身体素质掌握技能技巧为主线,能在各阶段循环出现,受到学生普遍接受的体育项目,如武术、健美操、篮球、足球、乒乓球和部分田径、体操项目等;选修类: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中心,在学校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每阶段安排几个选修类体育项目,如街舞、网球、游泳等;介绍类:随着课程开发的力度不断加大,一些国外和地区性的新兴课程不断涌入,有必要向教师和学生介绍并尝试某些项目,以增加对这些项目的了解和认识,如高尔夫、轮滑、攀岩和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等。
(1)注重以“新实践”观为本位的体育教师教育。实践本位是指体育教师教育应该建立一种全程性的教育实践模式,这里包括师范生的实践体验与感悟、在职教师的实践反思与创新,其具有全程性、间歇性、交互性以及反思性的特征。体育教师是解读、调试、执行和反馈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目标和课程实施的实践主体,连接体育课程理论与实践的中间桥梁。面对不同于以往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如何保证有效的课程衔接,需要体育教师在实践中重新审视和定位自身的职业角色、专业归属和师德教育,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之上,提升自身文化修养,特别要提高教学、科研实践环节能力,在实践中对理论做出思考、选择和检验,发展和形成指导个人实践的行动理论,以解决课程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的问题。
(2)结合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加强在职教师培训工作。目前,针对新课改内容的教师培训,主要是通过相关资料的自学和专家不定期讲学来完成,形式单一,局限于个别专家的“纸上谈兵”和个人片面理解。更为困难的是,我国目前在体育课程理论方面的研究建树还非常有限,尚无可以用于教师培训的体育课程理论教材。而一线教师对新课程内容的理解有限,是他们对课程设计与实施束手无策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师资培训工作应紧密联系新课改的内容和精神,确立以提高课程内容设计与实施能力为重点,精选教师培训内容和方式,并组织广大学者加紧编制规范化的培训教材,同时,组织中小学和高校体育教师以座谈、观摩等交流形式,共同献计献策,分析当前大、中、小学校体育课程衔接的主要问题,寻求更合理的解决方法,使新课改的内容与师资培训工作能够有效的衔接。
(3)建立与基础体育教育相衔接的高校体育专业课程。目前高校体育师范专业课程内容设置、教学实践能力往往与基础体育教育衔接不够紧密,新教师进入工作岗位适应较慢,实践能力不足是导致课程实施“脱节”现象的又一原因。特别强调与基础体育教育吻合的师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专业课程设置的发展性与实用性,必须要对专业课程进行从结构到内容方法的综合改造与创新,避免简单地将竞技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直接照搬到体育教学中。同时,把《新课标》纳入高等体育教育专业学科教学范畴,并融入术科教学之中,使学生毕业后能快速担当起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1]周仕德.课程衔接:亟待研究的课程视域.教育理论与实践[J].2010(9):57-60.
[2]宋亚炳.湛江市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试验研究[J].体育学刊,2005(4):95-97.
[3]王健,黄爱峰,季浏.实用性与唯理性:体育教师教育实践观辨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11):61-64.
School P.E.Curriculum Connection
WANG Xi-juan1,ZENG Jian-ming2
(1.Sport Group,Xinjiang Bayi Middle School,Wulumuqi 830054,China;2.Sport Dept.,Xinjiang Normal Univ.,Wulumuqi 830054,China)
G807.01
A
1672-268X(2014)02-0085-03
2014-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