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伟宏,朱 雄
(武汉体育学院 研究生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体育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指体育院校大学生群体结合自身专业特点,运用一切已知信息、知识和经验,在学校的组织引导下,依靠教师的指导帮助,主要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开展的一种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创造性科技学术活动。合理开发和利用体育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不仅对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激发大学生创新热情、激活大学生创新潜质、激励大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创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推动体育院校优化整合科技资源、推进区域体育产业和体育经济可持续发展,增强国家体育科学技术综合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新形势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道路的正确抉择,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毫无疑问,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而培养这样一批创新型人才就需要具有创新性的实践活动以及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学理念。体育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正是一项融合运用学习、创新实践为一体的创造性活动。
体育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不仅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同时它也是一种协同合作的集体活动,具有严密的组织纪律性,它是以团队的形式贯彻于整个活动的始终,而不是以个人行为的方式存在。在科技创新活动中,一方面需要设置相应的管理机制以处理各种由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所衍生的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则需要将团队的集体合作意识与团队中个人的个性品质结合起来,最终使得团队的工作绩效明显高于个体成员绩效的总和。
体育院校是培养各类体育专门人才的高等学府。学生学习的主要课程包括教育学、心理学、运动人体科学、学校体育学、体育锻炼、训练与竞赛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及相关体育专业课程。在体育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过程中,体育院校大学生根据自身不同的专业特点参与到不同类型的体育科技创新活动中去,可以提升知识转化、创新能力的本领。这种因人而异、依专业而变的科技创新活动遵循的是科学的一般规律,可以使学生的差异性和自主性得以体现。
打造体育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需要从两个角度出发,一个是师资队伍,一个是学生团队。若从师资队伍的角度出发,建立一批科技创新能力强、高效稳定的师资队伍,就需要对其基本理论、基本素质及基本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本科教育一般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体育教学也不例外,一方面我们要完善师资队伍培训与选拔机制,建立严格进人、有效考核及人才引进制度。另一方面则需要努力改造队伍成分,构建合理队伍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有效政策措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遵循个性化与群体化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培养其自主的意识、独立的人格和批判的精神,又要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
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活动环境,需要从内外两个因素出发,其中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作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对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应提倡教师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注重科技创新意识的激发和引导,将学生的思想教育融入科技创新中,鼓励各专业学科的交叉渗透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并以优秀的体育科技成果展示、体育科技创新宣讲团、座谈会、学术报告会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形成以科技创新的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校园文化。而学校作为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能够起加速或减缓的作用,因此学校需要通过硬件设施的改善,努力构筑培养创新素质的硬环境为学生创造发展提供条件。
教学环节为体育课外科技创新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它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好专业所需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而课外科技创新作为体育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可以为体育教学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是教学理论的源泉,一方面它能在实践中加深对教学环节所学知识的理解,锻炼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它能通过创新实践,使学生发现新问题、找出新的解决办法,并对创新实践经验进行整理,得出新的理论知识。
营造体育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环境,需要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和创新管理机制,建立“主导—主体”型教学组织管理结构,是本文所倡导的教学组织管理结构,该结构不仅体现了在教学中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而且也充分发挥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导作用。在此结构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创新激励机制就是要建立以创新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建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全程激励机制,以及完善精神鼓励机制,来调动大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由于体育科技创新实践平台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众多问题,所以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对体育科技创新活动进行约束和管理,而这里所论及的对科技创新活动的监管就是学校从外部对大学生创新活动进行监督,并在硬件和软件上提供必要的支持。一方面,加强对学生创新指导队伍的建设,在学生实践中遇到问题快速帮助解决;另一方面,对投入的设施、场地以及设备加以监管,提供配套的设施设备,使科技创新活动能借助这些物质条件顺利进行。
体育科技创新成果的转换推动着竞技体育的发展,以知识形态为主要特征的体育科技成果一旦与竞技体育运动实践相结合,就可以促使运动员竞技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特别是对于体育高校而言,推进体育科技创新成果的转换,不仅要从正式制度的层面构建一个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促使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更需要从非正式制度的层面,不断借鉴和吸收外来管理文化的精华,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科技创新文化的内涵,营造创新活动的氛围,以发挥效用。只有加强其培养各类体育人才的能力、资金筹备的能力、推动科技转化的能力以及制定适宜的体育科技发展战略的能力,才能真正实现推进体育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与市场推广的有机结合。
[1]何克抗,李克东,谢幼如.“主导一主体”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00(2):27-29.
[2]李文丽.勇于开拓创新构建新时期师资队伍建设体系[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5(5):9-11.
[3]赵卓,高利君.体育强国建设与体育科技创新[J].体育文化导刊,2011(3):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