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玉敏
摘 要: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师落实学科计划和进行课堂活动的纽带,也是向学生输入语言信息的一种途径,它兼有启发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双重功能。教师要使课堂提问设计得合理、恰当和有意义,就必须注重提问的质量,讲究提问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9-0085-01
语文课堂不是老师纯粹传授知识的课堂,也不是老师一个人演示的课堂。课堂离不开师生互动,师生的互动离不开老师的引导,老师的引导离不开课堂的提问。也可以这样说,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并且是教学中用得最多而很难用精、很难用巧的艺术,我们教师如果不钻研提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
1.整体把握文本是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基本前提
课堂提问的有效度,离不开充分、严谨、精确的教学设计。对一篇课文的教学,不能毫无准备地,任由学生自由发挥,而应该有所设计。课文在整个语文教材体系中、模块设置中、专题展示中,是如何定位的,其所承担的角色与其他课文有何区别,其体裁、内容、写法有何特点,教学重点、难点分别是什么,对该文教学要完成那些具体目标,通过那些课堂问题可以实现教学目标,等等问题,都要在备课时有一个全面而充分的认识与把握。课文《赤壁赋》与《始得西山宴游记》,都出现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板块"像山那样的思考"中"感悟自然"这一专题。两篇课文作者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体裁都是山水游记,而且都写于被贬的痛楚之中,其主旨都是反映作者由郁闷困惑到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的转变。那么,两篇课文的主旨应该如何把握呢,课堂教学时又该如何设问呢?比较两篇文章,可见苏轼与柳宗元在大自然中所获情趣与感悟的方式与内容是不同的,苏轼是从历史观、宇宙观而感悟人生观;柳宗元则是从自然观感悟人生观。所以,关于作者人生观的设问,前者应该侧重与反映作者思维变化根源的议论性文字:"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后者应侧重于反映作者态度的评论性文字:"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只有就这个知识点进行设问,才能真正激发学生思考、理解课文主旨,实现板块教学、模块教学的课程目标,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工具性特点。
2.面向全体,层次分明,由浅入深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去参与回答问题,让所有的学生都能通过这样的努力去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而不是仅仅只针对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应该要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做到有选择地回答问题。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首先就要考虑这个问题是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当然,我们又必须承认,学生间存在着个体的差异。只提简单的问题,照顾了基础较差的学生,那就无法提高优秀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这样做不仅会打击后者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满足他们要求进一步提高的渴求。反之,提出的问题难度太大,就又会造成学生"跳来跳去够不着"的后果。导致学生的思维脱节,那这样的提问除了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之外,也根本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那么,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就要注意层次分明,由浅入深。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把大问题、难问题分割成一个个容易理解的小问题和简单的问题,并且层层深入,顺着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这样学生对文本的掌握也会更透彻。
比如《孔乙己》这篇小说,故事的结尾是:"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如果设计"孔乙己为什么会死?"这个问题就显得过于刻板和笼统,也让学生抓不着头绪。如果改成"孔乙己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向死亡的?请分别从孔乙己的精神追求、物质追求、人格追求等方面的前后变化进行归纳探究。"这样一个阶梯性的问题,学生显然会更容易入手。这一问题的设计,不仅把对小说的几大要素——环境、人物、情节的描写及其作用的理解和对小说主旨的理解全都包含在内,还全面地呈现了文本的内容,又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有了更深刻的体验过程,从而拓宽了学习过程的生成空间。
3.导学问题设计应避免支配性和预设性过强
从长远来看,问题设计的目的不仅仅是训练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在于引导学生如何一步步自学。许多教师都在进行问题导学,但一不问问题,学生面对文本就不知道怎么学了。有时候,问题导学会变成牵着学生鼻子走。教师问题预设太强,自始至终用问题支配着学生的思路,这样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在自读过程中生成自己的问题和认识。对此,我认为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3.1 问题设计应处理好问题的"大"与"小" 。这里的"大、小"指的是涉及文本的范围。问题设计得小,指向性较强,学生解决较快。但是,文本的整体美在细致繁琐的问题导学下也容易被扼杀,容易流于枯燥的解題答题,学生的思维和情感被支配和束缚了。而问题设计得比较大,支配性和预设性较弱,学生较容易读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但是问题指向不够具体,很多细节处得不到关注,解读又难以深入。一般引导解读文本最好"先大后小",先"大问",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问题所在,然后,再根据学生的疑难来设计细化的引导问题。
3.2 问题设计要处理好预设和动态的关系。我们按预设的题目系统进行导学,我们的问题可能会带出学生的疑问,这时候就要注意捕捉这种动态信息,不能充耳不闻,继续按预设进行。反之,应该顺着学生的问题来设计分解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思考、解决问题,这可能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知识增长点。当然,不是说所有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在课堂都应该给予重视。于漪老师曾说:"面对众多问题,教师于喜悦的同时,须头脑清醒,立即分清主次、轻重,围绕教学目的与教学的重点、难点进行筛选,选择最需要的加以解答,否则,枝枝节节,跟着大大小小问题转,碎不成章。答疑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解答什么须慎选,不能全面出击。"总之,设计问题不能没有预设,但当预设碰上"插曲"而不能顺利推进时,教师应该认真倾听后给予归纳,就主要的、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再设计、再引导。
优秀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能够吸引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吸收,这就需要老师不断探索能够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总结提升,整理出一套高效率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为我国高中语文教育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