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华
摘 要:数学是一门训练人思维能力的科目,作为高中数学老师,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题能力,逐步掌握各种思维方法,只有通过对原有学习方法的掌握,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只有通过正确的方法进行引导,才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问题意识;解题思路;创新意识
随着高中新课改的进行,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意识和解题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要,如何提高高中生的数学创新学习意识和解题能力逐渐成为高中数学教育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对于高中数学各种思维能力的培养,核心就是对创新解题能力的培养。本文就如何提高高中生的创新意识和解题能力展开了讨论,根据高中数学教学现状提出了几点解决对策,希望能够对我国高中数学教育有所帮助。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激发思维创造力
从教学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学生学习的最好方法就是在课堂上形成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这种驱动力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对于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渴望,从一个简单的疑问开始激发学生对于问题解决的猎奇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希望能够借助某种方法解决问题的环境中,进而引出新的数学知识。新课程教学改革对于数学最大的变化就是将原本的书本知识还原到生活当中,给了学生一个可以从问题入手的学习平台。而在学习过程中解决的不同问题又给进一步学习提供了螺旋式的递进学习机会,而这种递进又可以反过来对原有的知识进行重新质疑,通过这种循环往复的递进有效地推进了整个高中数学教学工作的前进。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不仅要以问题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更要通过多方面、多角度来对原有知识进行更加全面的解释,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除此之外,高中数学的学习不仅是对知识的学习,更是对学生理性思维和积极学习态度的培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勤奋好学的习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感情上的激励对于培养学生主动性来说是一种激发性精神动力,通过了解学生、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情感,真心希望学生能够在自己的教育下有所成就。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是获取知识的土壤和动力。”教师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地和学生保持良好的关系,用自己的真心和学生建立心灵上的沟通。在高中数学日常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和理论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经常会对数学产生抵触情绪,甚至会因为惧怕数学而慢慢放弃,所以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意愿,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以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需要,给予学生学习的帮助,让学生逐步产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联系实际生活,帮助学生学会驾驭解题思路
数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数学思想,数学教学案例更是比比皆是,而最重要的就是教师如何从生活中挖掘教学素材,根据课堂内容联系日常实际生活,捕捉生活中每个数学教学细节为日常高中数学教学服务,并积极地将这个过程和学生分享,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除了书本之外更多生活中的数学信息,使得数学学习更加贴近生活,使得生活情景数学化,数学课堂生活化。
在确保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和日常生活保持紧密联系的同时也要充分重视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数学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要通过设计引导性的问题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通过更加开放的题目设置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目前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课后问题,只是将学生作为知识的传输载体而设置的,并没有根据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进行设置,这种问题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地提出一些和学生日常生活有关的开放性题目,给学生更大的思维活动空间,让学生在这空间中进行思维创新,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
观察能力是数学解题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只有学生熟练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发现其本质特点,找到问题内在的联系,形成一定的知识构造,将已学过和现学的知识点有机结合,才能轻松驾驭这种解题能力,将难题化简,并轻松找到问题的突破口。
例如:在学习“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时,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一条直线与某一个平面平行,那么这个平面里的所有直线是不是也与这条直线平行呢?这时学生会进行热烈的讨论,课堂气氛也会达到高潮,教师要运用好这个时机,拿出一根小竹棍,放到与讲桌所有平面平行的位置上,再拿另外一根小竹棍放到桌面上,这时所有的问题自然明了。这个过程告诉学生观察的重要性,只要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就能很容易地解决问题,同时这种解题方式比一步一步推理计算证明要简单很多,而且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以此类推,让学生明白很多的数学问题运用这种解题思路都会迎刃而解。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数学问题都能用这种简单的方法,很多问题都是较为抽象和复杂的,我们不能以表面现象定论,应该观察到问题的本质。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不是带领他们解题也不是每道题都要教他们方法,我们不仅要教学生审题、观察解题,还要鼓励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另外,解题之后也要进行仔细地观察,从而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激发学生的数学欲望,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完成了课堂问题练习并不意味着整个教学环节的结束,课堂练习只是课程教学的课上环节,这要求学生不仅在课上进行积极的理论学习,还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学习,不能为了节约课程教学时间代替学生进行实践。只有通过这种实践性教学方式,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培养学生动手学习实践能力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性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学习能力联系是十分紧密的,是高中数学教学的最核心环节,教师在进行问题设置的过程中要尽量改变一题模式,要通过自身的思维发散引导学生进行横向和纵向思维的扩散,在数学教学中通过一题多答、一题多问等方式来提高单一题目的涉猎广度,有效地激发课程进程的灵活性。同时在课堂上积极地向学生展示数学各种定理的证明过程,改变直接将数学原理教给学生的教学模式,这样就多了一个问题提出和分析的环节,这个环节不仅包含了知识的形成和分析,更从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中锻炼了学生对于从特殊到一般、归纳与假设、类比联想的数学思想。
综上所述,解题能力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才是未来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这种教学方式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是人才终身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高中教师不能只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进行教学,更要从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细节进行培养。只有广大高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对学生解题能力和創新意识的培养,才能提高高中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吕传汉.数学情境与数学问题[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刘允忠.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情境创设策略的探讨[J].数学通报,2009.
[3]穆晓东.关于设计数学教学情境的思考[J].上海:中学数学,2008(3).
[4]郭炳坤.注重情境创设艺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数学通讯,2009(1).
[5]李铁安,宋乃庆.高中解析几何教学策略:数学史的视角[J].数学教育学报,20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