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影响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几个因素

2014-10-21 18:30赵青莲
新课程学习·上 2014年9期
关键词:主观因素客观因素社会环境

摘 要:影响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可以概括为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个人因素四个方面。关于这些因素在学生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问题,是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历来最关心的问题。

关键词:客观因素;主观因素;社会环境

一、客观因素

1.社会环境的影响

我国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古人对社会教育及其环境非常重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一成语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學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广泛地接触社会的各个方面,社会对他们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2.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品德的形成。家庭中的教育和环境因素,也是形成学生道德品质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以下几个表现:

(1)有些父母只重视满足子女的物质需要,而忽视对子女的品德教育。养而不教,重养轻教。

(2)有的家庭缺乏教育子女的正确原则和方法,宽严失度,方法不当。他们或者管教不严,错把宽容当爱护;对子女一味溺爱娇惯,偏袒护短,甚至埋怨别人,责怪学校。或者管教过严,错把粗暴当严教,相反,有的人一发现子女的缺点和错误,动辄训斥、打骂、驱赶。

(3)有的父母对子女道德要求不一致,有的放纵,有的过严,对子女行为的评价也各持己见,学生往往无所适从,对道德规范迷惑不解,甚至形成表里不一的“双重人格”。

(4)有的父母没有给子女做好表率,或者家风不正、行为不检点,或者父母关系不和,甚至父母离异,造成家庭破裂。这些行为,对子女的品德都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3.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学生的品德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培养的。但是,如果教师教育思想不端,措施不力,方法不当,都可能妨碍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现在学校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以下几种表现:

(1)有的学校只重视成绩,而不重视思想品德教育。

(2)有的教师不重视个性差异的教育,对有缺点错误的学生讽刺、挖苦、斥责,使这些学生得不到关怀和及时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助长了错误的发展。

(3)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互不配合,各行其是,削弱了教育力量。

二、主观因素

1.错误的认识

中学生正处在品德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他们的道德认识还不明确、不稳定,而且缺乏独立的道德认知能力,不能明辨是非、分清善恶。因此,他们容易接受社会上某些不良的影响,形成某些错误认识。例如,有的学生认为,“勇敢”就是敢于在班上逞强闹事,违反课堂纪律。错误认识的恶性发展,使得少数中小学生做出一些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

2.不正确的情感表现

具有不良品德的学生由于不良环境和错误观念的长期影响,他们爱憎不明,有时失去理智,同教师、父母和其他一些人情感对立,存有戒心,而与他们的“伙伴”却情感相投。他们中有些人性情暴躁,喜怒无常。这些情感的特点既是品德不良的一种表现,也是引起新的不良行为的重要原因。在某些特殊的情境下,他们可能激情冲动,暴跳如雷,甚至丧失理智,出现不良行为,造成严重的后果。

3.明显的意志不坚定

具有不良品德的学生往往由于缺乏坚强的道德意志,不能战胜不合理的欲望而产生不良行为。

4.不良的行为习惯

一种不良行为的发生,开始可能是偶然的。但是在他侥幸得逞之后,就会多次重复出现,久而久之便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不良的行为习惯一旦形成,就会使他们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采取这些行为,于是不良的行为习惯就成了形成不良品德的内部因素。

综上所述,家庭、学校、社会对中小学生不良行为的产生都有不同的影响,所以,家庭应重视营造民主氛围和文化气息,开阔孩子的视野,陶冶孩子的情操。家长自身应不断学习,加强修养,应以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教育孩子,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与社会、他人的关系,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立自强,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生活习惯,形成健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全社会应积极寻找可行性途径,与社会各方面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协调统一,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

作者简介:赵青莲,女,出生年月:1968.7,大专学历。

猜你喜欢
主观因素客观因素社会环境
从技术接受模型看设计的包容与排斥
环境教育与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向
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几点尝试
从《无名的裘德》看哈代的悲观意识
浅析社会环境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及提升策略
国家投资项目投资超概算的主观因素分析及对策建议
制约新加坡教师教育政策价值基础的主观因素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