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中,对文学有着非常繁复的分类。例如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就把风格分为二十四种。与此同时,在文学创作中,每个作家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创作风格被认为是作家独特的标识物。关于风格的形成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一般认为文品如人品。在本篇论文中,笔者将从主客观两条件入手探讨文学风格的形成。
【关键词】作家风格;主观因素;客观因素
一、文学风格形成的主观因素
1、作家个性
什么是个性呢,就是每个个体所具有的与他人不一样的属性,这种属性可能表现在一个人的思想、价值观、人生观、行为方式态度等方面。和文学风格形成的因素一样,个人个性的形成也是非常复杂的。
个性的形成即有先天的原因也有后天的因素,中国古代一直强调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是在说个性的先天不可改变。这种先天的个性中多有遗传的因素在里面,比如中国古代的三苏、三曹。父亲是大文豪,儿子同样也不逊色,这就是先天文学兴趣、天赋的遗传。用荣格的话说就是集体无意识。
而后天因素主要是指个人的人生际遇,比如李白,他出生在贵族世家,所以个性高傲。带有贵族的力量和血脉,到了长安以后他的性格放荡不羁,表现在文学作品里面也是比较浪漫的文学主义色彩。而杜甫呢出身比较贫寒,一生饱受苦楚,他所接触到的基本是下层的人民群众,所看见的大多是安史之乱的民不聊生,导致了个人的性格是缺乏安全感、焦虑且忧郁的,这也形成了后来他诗歌作品风格中的沉郁顿挫。所以作家个性的形成是天性和后天塑造的结合体。
2、作家个性与文学风格的形成
笔者认为作家个性是文学风格形成的决定性因素。那么为什么文学作品会有不同个性表现呢,主要是跟个人的经历密切相关,曹操,处在一个建功立业的伟大时代,所以诗歌中多有理想的表现。曹操是诗歌多写一些雄心壮志,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短歌行曹丕个人心思细密,所以多沉溺个人感情,曹丕的诗歌,有文士气,多抒发个人的感情,比如燕歌行曹植是曹操比较喜欢的孩子,所以从小养尊处优,当受到挫折之后,无法排解,才会有感慨世事之感。曹植的诗歌,前期充满理想抱负,到了后期多是表达现实与理想的矛盾。
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对这样一个观点也多有表述。比如曹丕的《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强力而致。这是曹丕著名的文气说,对于文有两种说法,有人认为文是与质相对的,多指文章的形式。曹丕在这里强调的文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外在风格。气源自于中国古代传统的元气说,人之气秉承天之气,天之气来自于道,道是原始,却能产生万物,那人的气也是具有不同种类的。这些都不是可以通过外力改变的。
再比如《文心雕龙·体性》篇云曾经说过故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事义浅深,未闻乖其学;体式雅郑,鲜有反其习。刘勰认为,才、气、学、习是风格形成的关键因素。这四个要素中有两个要素都是在强调作家先天的素质品质对文学风格的形成作用。才是最基本的要素,才可以理解成为天赋,按照中国古典美学的说法可以认为是审美感兴的能力。气,同刘勰一样是秉承天地之道最为独特的部分,气也可以认为是作家本身所具有的艺术表现力。西方的布冯也曾经说过风格即人。东西方的论述都说明了一个问题,文学风格与作家个性的密切联系,即作家个性是文学风格的内在依据,文学风格是作家个性成功的外在表现,二者是表里关系。
作家的个性影响着作家的题材选择,语言特色等,优秀的作家总是各有各的主要题材范围,各有各的切入题材的角度和深度,各有各的形象和情感形式,各有各的主要题材和结构模式,各有各的语言特色。比如同样是讲自我的追寻,两位诺贝尔文学获奖者的讲述是完全不同的。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身为黑人女作家的身份,经常在作品中提到黑人在美国社会生存的艰难,她的这种追寻是面向未来的,是在拷问美国社会,黑人的未来如同国家的明天一样的光明灿烂吗?而莫地亚诺的找寻,手法很独特,比如代表作品暗店街通过失忆之人的最寻,还原了二战时期的某一段历史,得出来对于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未来,而是过去的结论。
二、文学风格形成的客观因素
1、时代精神是影响文学风格的重要条件
这是由于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个人的得失会被淹没在时代的潮流中,但是文学风格可能出现两种跟时代不同的关系,一是紧扣时代矛盾,赵树理《小二黑结婚》,就是针对当时解放区对于封建思想的清除,试图通过小二黑和小芹自由恋爱的事情来清肃封建思想,这跟主流的意识形态密切相关,跟我们传统的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密切相关。二是回避时代矛盾,晚清至解放前期,民族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所以这时期的文学作品很多都是在反应时代的变革,比如郭沫若的《女神》、《天狗》等有感于时代伟大的变化,比如文学大师鲁迅,关注了近代中国人民的劣根性,茅盾的巨作《子夜》关注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崛起,《春》《秋》《家》三部曲,写了进步势力和落后封建势力的对抗,萧红的《呼兰河传》写到了家乡东北在面对侵略时的抵抗等等这些作品紧扣时代是时代精神的体现。
但是还有一些文学作品回避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比如在上海以张恨水为代表的新鸳鸯蝴蝶派,讲到了多写一些男女情事,代表作《金粉世家》,还有以张爱玲为代表的海派文学,受到弗洛伊德性本能的影响,关注女性细微的情结形成,《金锁记》塑造的曹七巧由于人生的不顺利,竟然破坏儿子和儿媳的关系,源于恋母情结。《心经》中的小寒喜爱父亲,憎恶母亲,受厄特克拉特情结的影响。这些作品都无关社会主要矛盾。是文学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回避。
对于文学受时代精神的影响,中国古人有着详细的论述,在《毛诗序》中“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民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盛唐时期文学艺术发展,跟当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汉末三国时期,文学作品充满建功立业的理想,跟当时的乱世有关系。南朝李煜感伤的词作,正是由于王权不在的悲哀。
2、地域特征与民族性格是影响文学风格的又一客观因素
从世界范围来说,整个世界范围广大,地域特征明显,不同民族的人也具有不同的性格的特点。这就导致了世界文学的多样性。中国古代南北朝的民歌也各具特点,北朝民歌多壮美之情,境界开阔,跟北方人的民族性格关系密切,南方民歌多优美之描写,江南水乡之情状,江南女子的温婉,跃然纸上。日本的民族文学,受日本地域特征的影响,日本土地面积狭窄,人口众多,面对这样的一种情况日本人有一种天生的焦虑,这种天生的焦虑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是“物哀”,从紫式部的源氏物语开始,再到川端康成,冬天的雪,凛冽的风,甚至是和煦的阳光,都能成为日本人焦虑爱上情结的寄托。不能不说文学风格跟地域环境与民族性格关系密切。
三、主观因素如何与客观因素结合构成作品整体的文学风格
在这一过程中,审美关照与审美感兴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兴是从诗经创作手法演变而来的,中国传统的诗歌创作手法就非常提倡兴的用法,强调直接从当下的感受之中获得形象的表达,在这一过程之中,不需要理性和逻辑思维的全称参与。所以这种关照和感性是直接的,是直觉的。在意象的选择、作品的结构之上固然有着作家本身的创作习惯,但这种创作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在漫长的生活经历与自身性格的磨砺中,二者得到了极为契合的统一。具体作品风格的形成看似偶然,但是在这一过程之中却反映出了作为作家思维方式以及文学创作本身可能具有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综上所述,文学风格的形成过程非常之复杂,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主客观的结合同样需要作家的打磨,所以孟子曾经说过知人论世,要想了解一个作家的文学风格,了解其本人的经历是十分必须的。
【作者简介】
李杨(1987—),女,汉族,陕西三原人,西安思源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文学理论。
青春岁月2015年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