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述红
摘 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文本是对话的中心,教师是主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重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高效课堂更应如此。
关键词:阅读习惯;阅读兴趣;阅读空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走进“对话”的阅读教学是呈现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基础。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静下心来走进文本,与文本交流对话是高效语文教学的前提。
一、培养阅读习惯,重视自我体验
小语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历久弥新,是学习语文的最佳范例,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预习,首先走近文章,在预习前提出预习要求,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新词,利用工具书帮助理解,通过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教师预设预习要求并落实在作业中加以检测,对不同的感受给予学生鼓励与肯定,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让学生每次走近文章后有一种想身临其境的感情动力,把预习课文变“要我读”为“我要读”,从而真正静下心来走进文章。高效课堂应特别重视学生对文本的自我体验,只有亲临文本才会在读中有所悟、有所得。
二、突出主体地位,落实听说读写
“阅读是学生的个体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教师对作品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在课堂教学中,静读文章可以让学生在宁静中享受一份从容,在宁静中感受一种震撼,学生走进文章,情感会与作者产生共鸣,对文章的理解更深,然后通过教师对重、难点的深入浅出的引导,理清文章脉络,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再现对课文的理解。在课堂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角色的定位,注意引导而不帮办,尽量营造学习语文的一种情调、一种读书的氛围,只有认真思索过的读书才算真正读懂课文,才能提高阅读能力。如11册课文《唯一的听众》,学生从默读中可以勾画出描写老人的语言以及描写老人神态、动作的句子,通过再次读书后发现作者并没有直接表现老人如何去关爱一位年青人,而是通过抓住老人的语言、动作、神态这些细致朴实的语句,从侧面表现老人对作者的鼓励和爱护,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细细揣摸和思索,最后通过对课文的理解与大声朗读再现老人对年轻人的关爱之情和作者对这位老人的感激之情。这样的学习既能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可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課本中的文章有的如隽永的小诗,恬淡而从容,有的如滔滔江水气势磅礴,学生在这样的境界里受到熏陶既能增长知识又能陶冶情操。特别是在实施高效课堂的今天,我们教师需要大胆改革传统的一讲一问和全班起哄回答等教学模式,突出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真正在课堂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听说读写切实落实到语文课堂中。
三、给予阅读空间,锤炼静读能力
“静能除燥,静能意定。”一个人只有在回归自然的宁静之下才会更加全面地看待问题,虽然小学生天性活泼,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但还是可以让他们渐渐养成静下心来读书的习惯,这样做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和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把在课堂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到其他读书活动中去,不管是浏览、精读哪类书籍,都要养成读书与思考相结合,读书与积累相结合的好习惯。叶圣陶说:“学生跟种子一个样,有自己的生命力,老师能做到的只是提供他们适当的条件和照料,让他们自己成长,如果把他们当做工业原料的话,按照工艺的流程,硬要把他们制造成一色一样的成品,那是肯定要失败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应当是学习者主动、自觉行为,重要的是学生要学会读书,学会把读书当成一种需求,特别是静心读书。
宁静能致远,阅读课上教会孩子们静下心来去读读书吧!课堂上给予孩子们读书的空间,相当于给他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引导好他们读书,让他们在读书中寻找快乐增长知识。给予他们适当的指导与引领,让他们在与教师的对话中找到一种方法,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充满智慧与灵感。
编辑 杨兆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