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发文
[摘 要]高等学校学分制改革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因材实教。通过回顾国内外学分制的历史沿革,总结学分制的特点及在我国实施的现状,进而对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哲学思考,提出在普通高等学校要正确实施以人为本必须从坚持树立以人为本是以学生根本利益为本的思想、建立健全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利用信息化手段改进教学信息交互模式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完全学分制 以人为本 思考 理念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4-0019-02
中国高等教育教学在逐步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棘手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走出思维定式、转变传统观念,尤其是在确立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中,怎样正确认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怎样正确认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是高校办学者必须认真把握的基本点。
一、我国教学管理制度的历史沿革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的教学管理制度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从开放到封闭的交替发展历程。新中国的大学本科教学管理制度可分为两个阶段:1985年以前,是以学年制为核心的苏式教学管理模式的确立和逐步完善;1985年以后,是以学年学分制为突出特点,并逐步推行完全学分制的试点和完善。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本科教育蓬勃发展,在教学管理制度上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二、学分制的特点及在我国的实施现状
(一)学分制的特点
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量的单位,并用绩点来测量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选课制是其核心。学生在修读完成人才培养方案各模块规定的最低毕业学分后,才能毕业。学分制它不受专业和学制的限制,具有极高的灵活性。学生在第二学期期末,可以通过转专业考试来完成转专业。学分制下,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提前毕业,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可以延长一定时间毕业。
1.实行选课制。学分制赋予了学生自由选择课程的权利。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可以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自身实际,有自由的选教师、选课程、选上课时间和选学习方式。
2.实行主辅修制,扩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完成自身专业学习后,还可以通过跨专业选课等方式来修读辅修专业、双学位和第二专业等。这实现了以传统的教师施教为主向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的转变,学生的培养目标也向个性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
3.实行学习年限弹性化。以本专业规定的学制为基础,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上下浮动学习时间,修满必要的最低学分就可毕业。学生可根据自身学习情况选择提前或延后毕业。
4.实行导师制。学生在导师指导下根据自身实际,选择适合本人的修读方案。
(二)学分制在我国的实施现状
因学分制具有因材施教,能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等诸多优点,已被我国大部分高校引进并采用。如北京理工大学从1995年开始在部分院系试点主辅修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但由于受到课程、教师、教室、教务管理系统等教学软件和硬件的限制,学分制的优越性并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主要表现在没完全跟上学分制的管理理念,未全部落实学分制管理的配套措施;教室和教师等教学条件不能满足要求;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得不够完善,专业选修和全校公选课所占的比例还较小等。
(三)以人为本理念的哲学思考
科学发展观将以人为本提高到发展的本质和核心高度,突出了作为发展主体的人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地位和作用。在我国现阶段,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并最大限度地给予满足,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就是将教师作为学校建设和发展的主体,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理解和支持师生,关注师生的生活和情感需求,激发师生的发展潜力和动力,给予教师充分发展和创新的空间,给予学生快乐成才的条件;必须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并保持相对的稳定,这样才能使以人为本的管理具有强大的动力支撑和主体依托; 要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宽容,对学生个性的尊重不是任性,对学生的宽容也不是纵容,对学生的表扬、批评和激励与惩罚一样都不能少。
学校工作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其中的重点是育人。学校以人为本的根本目标是一切为了人、依靠一切人、实现一切人的全面发展。管理的过程实质就是要充分激励和尽量满足师生健康向上的积极追求,激发其内在潜能。以人为本的管理要求我们尊重教育教学规律,以科学的发展观、教育观对其进行准确辨析和正确定位,把握其要义,这样才能走出误区,实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发展。
三、学分制改革中以人为本的正确实施
整体来看,学分制虽然充分贯彻实施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实施过程中也积极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但目前还存在些困扰学分制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如何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运行机制。
(一)坚持“以人为本”是以学生的根本利益为本
在教育观念的更新和实践中,以人为本就是要树立以最广大学生根本利益为本的思想。实行学分制深化改革后,基于学生个性发展而设计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及由此产生的许多问题随之涌现。这就要求管理者们建立规章制度,规范管理。在规范管理的过程中既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学分制改革中,要以学分作为衡量学习量的依据,以学分绩点作为学习质的评判,但同时也要兼顾学生修读专业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不能盲目追求学分和学分绩点而不注重知识结构,造成人才培养质量下降,损害学生的利益。
(二)建立健全教学管理长效机制
保证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可持续性和相对稳定性,是学校办学特色形成的前提。原有的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管理规章制度,不能朝令夕改,应该一如既往的坚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若原有的制度阻碍了学校的发展就需要及时修改和完善。建立健全教学运行管理机制,要求普通高等学校建章立制,与时俱进,制定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学校自身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管理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