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效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其实质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一篇篇文质兼美、情感丰富、意蕴深刻的文章,让学生在阅读中,以自己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结构为基础,取得与作者情感生活的共鸣,体验作者的真实内心,从而达到体验语文教学的审美和韵味,提升语文的阅读能力和素养。正因为如此,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高效性,往往成为众多语文老师持之以恒的终极追求。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的指引下,结合自己的亲身教学实践,并博采众长,充分挖掘文本教学的内涵和价值,探究文本细读的现实可操作性,以理论来指导实践,以实践来充实理论,真正使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更有韵味更具高效性。
关键词:文本细读 语文教学 阅读的高效
文本细读溯源于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流派——语义学。这一流派将语义分析作为文学批评的最基本的方法和手段,其中文本细读是语义学对文本进行解读的重要方法和显著特征。迁移到语文的教学实践中,文本细读,顾名思义就是要以文本为中心,仔细地阅读文本中的语言信息,通过分析语境,分析某个词、句或段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分析作者在文本中行文的变化轨迹,来真实地再现作者创作的真实意图,体验作者在文本中所透露的丰富的内涵和真实的情感生活,达到读者与作者情感上的交流、共鸣,从而深受其熏陶和感染,或是在细细品味中,产生新的知识或体验。然而,在传统教学理念和手段的双重影响下,很多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支离破碎、断章取义,甚至四肢八解,完全脱离了文本的主旨,脱离了作者的真实意图;也有的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完完全全落入了照本宣科的囿圈里,教师在教学中成了教案教参的“传音筒”,学生则成了答案的“录音机”。这样的课堂教学枯躁乏味,沉闷不堪,与本就应该愉悦轻松的阅读活动大相径庭。因此,落实新的课程理念,重新认识文本教学的内涵,制定切实可行的文本细读的方法和措施,真实地走进文本,挖掘文章丰富的内涵,感知体验作者的内心世界,对扭转当下那种费时费力乏味低效的教学风气,将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新课程理念下文本细读的内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文本阅读上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文本细读是语义学对文本进行解读的重要方法和显著特征。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文本细读的内涵不再只是文学批评的方法手段,其服务的对象不再只是文学批评。那么新课程理念下的细读文本有什么样的内涵呢?用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慢慢走,欣赏啊!教师首先要有一种从容的心态,慢慢读、慢慢品、慢慢赏,才能读出味道。用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文本细读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语言。朱熹说过:“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这是读书人的切身体会。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曾说,“文本细读”就是“慢慢读”,“倾听文本的灵魂之响”,在“字里行间”的空白处读出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此时的文本细读其根本的实质已转化为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要以文本为基础,通过作品文本的详细阅读,进行细致、精确的语义分析,从而实现对文本意义准确、透辟地解读。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咀嚼文本、品味文本,在有疑处释疑,在无疑处设疑,让学生养成细读文本的习惯,形成细读文本的能力,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才能真正的取得高效。
二、坚持细读文本教学理念,创新细读的方法手段,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语文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言语感觉和言语智慧的传递,是用教师的言语感悟和言语睿智唤醒和点化学生的言语悟性和灵性。教师凭什么去对话?教师凭自己的言语经验、言语感悟、言语智慧乃至言语人格去对话。教师怎样去对话?教师与学生对话各自的言语经验、言语感悟、言语智慧乃至言语人格。细读文本是教师提高语文素养,学生习得语言文字,培养语感能力,获得情感熏陶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坚持细读文本教学理念,必须以转变课堂教学的陈旧观念为先导,让教师走进文本细读文本,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实际,带动学生参与文本的阅读和体验。
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然而,长期以来,在教学的时候,很多教师还是经常把教参里的教学目标当成自己的教学目标,把教参上的教学重点当成自己的教学重点,针对参考书、教案进行备课,有的甚至直接从网络上下载教案,然后凭着感觉去上课。因为在教学之前对文本没有理解得很透彻,不能深入浅出地梳理文章的结构、语言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没有很好地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因而课堂上常常只是照本宣科,导致在教学过程中遇到课堂中的生成问题,不知道怎样去解决,更不能灵活去应对。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不能很好地细读文本,教学方式的机械模式化,势必造成学生学习的被动机械化,学生也就成为教参教案的忠实记录者,那怎么还能让学生走进文本,细读文本呢?正如王崧舟老师所讲:“教师没有深入地理解文本,深刻地感悟文本,孩子又如何去理解文章呢?”转变语文课堂教学的陈旧观念,贯彻落实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2.坚持细读文本教学理念,必须以不断更新学生的知识结构、知识层面和不断地积累生活素材为根本,从知识的提升中细读鉴赏文本,从生活的语文中体验品味文本。
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生活在文本中的艺术反映。离开生活的文本教学,那就是缘木求鱼。同样,离开了学生的知识结构、知识层面开展的语文教学,那无异于填鸭灌肠。在中国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文本细读”的概念的王崧舟老师在一次谈到“如何细读才能捕捉文本的关键处呢?”的问题时,一针见血地指出,文本细读从根本上说,一切都取决于进入细读中的“我”的前结构。这里的前结构,包括“我”的解读姿态、解读经验、解读策略、解读智慧、解读动机、解读情绪等,也包括“我”的文化底蕴、思维方式、人生阅历、人格特征、学识修养、审美情趣等。只有“眼睛”在场的细读是无效的,只有“头脑”在场的细读是低效的,唯有“生命”在场的细读才是真正高效的。因此,开展文本细读教学,教师首先要从根本上分阶段、有层次地架构更新学生的知识结构知识层面,共同提升教师和学生的文本解读的文化底蕴、思维能力、解读智慧、审美情趣,丰富生活的积累、生活的阅历,以更加高效地细读文本,品味语言魅力,体验审美的享受,感悟深刻的意蕴。
3.坚持细读文本教学理念,必须坚持以文本为中心、以言语为对象,创新综合地运用各种阅读方式方法和经验,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挖掘文本的内部结构和词汇句段的深层意义。
文学有四大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传统的语文教学实践往往强调的是前两点,忽视了审美和娱乐的功能,而语文课恰恰应更多地承担后两种功能。语文的美不但在于它本身就是美,而且还是其他艺术样式的载体,许多美要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譬如绘画、音乐、雕塑、建筑等。因此,文本阅读教学就要让学生以文本为中心,通过朗读、对比等科学的文本解读方式方法,让学生从文本中懂得美,发现美,获得情感体验,进而启迪智慧,增长见识,明白事理。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科学地指导文本的解读,认真地朗读课文,以读代讲,不但能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培养语感,还能在朗读中理解文章的内容和表达的意思,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也使语文课变得更加的轻松和高效。很多一线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中讲的很少,始终贯穿着学生的读,老师的对比阅读,没有细枝末节的分析,有的是学生反复地读、不同程度地读、不同形式地读,直至最后深入的感悟,进而仿写,实现读的目的。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切地感受到学生对文本的深入领悟及灵活驾驭,而这一切都源于老师们对文本的细读。这种朗读的教学法,更适合于诗歌的教学。如在学习何其芳的《秋天》一诗时,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所写的“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三幅画面后,着重引导学生分组朗读、分男女生朗读和全班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在读中渐渐体会到诗人在这首诗中通过农家、渔家、牧家一些常见的景物和意象,感受到农家丰收的那种喜悦之情,渔人撒网归渔的那种闲适愉悦的心情以及少女在大草原上听见牧童笛声时那种爱慕和害羞的少女神态,这几乎是难以用教师的讲解所能够代替的情感体验。
其次,科学地指导文本的解读,需要在联系文本作者的时代背景的前提下,通过对比的教学手段,领会文本所蕴藏的内涵和思想“深度”。比如说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一文选入我们的初中教材。对这样一个大家的作品,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阅读领会课文时,一定要做到深刻。如单从文本语言的角度去理解课文,那对于课文的感悟就只能停留在表层意思。我们要联系到鲁迅创作的时代背景和生命体验,联系到鲁迅先生的生平创作和追求,联想到他一生致力于对国民性的探索。再从母亲和“我”都叹息闰土的境况时所说的话:“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的一句话,对比少年闰土的形象和中年闰土的形象,老师在教学,在备课的时候要有深刻的体会。因此,少年闰土健康的生命,最后成为病役奴态的灵魂,都是由于封建文化“吃人”的本质造成的,所以我们更能够理解,原来少年闰土代表了作家心中的理想,一个梦,一个关于童年、关于故乡的一个梦。而闰土的变化是作家对这样一个梦的失落的一份伤痛,一种感受。通过这样的一种对比,使得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时,能更深入有效地理解课文的主题,也使得课堂的学习深入浅出。
再者,把握文学表现手法的特点,解读文本的深厚意蕴。文学作为艺术,并不是“直白”地将自己的意思说出来,而是要运用象征、借代、拟人、想象、夸张、隐喻等“艺术手法”来表达。我们在解读文本时,自然也要注意从这些“艺术表现手法”突破,读懂这“艺术”中的内蕴。比如,艾芜在《文学手册》一书中特别强调,“借代”是一种重要的文学表现手法,李白《行路难》前四句诗:“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理解其表面的意思,那就是,面对珍馐美酒,诗人不能或不愿吞咽。为什么呢?心中郁愤、痛苦,理想不能实现。其实,这样的“解读”固然是对的,但是,这还没有理解其中更深刻的意义:这“金樽清酒”与“玉盘珍馐”不但是借代“美食”,更是借代一种富贵的生活。李白虽然有些不得志,但似乎也没有特别地穷困过,或者说,在富贵与理想之间,李白更向往的还是精神的高贵与理想的实现。
此外,以写促读体验文本细读的魅力。读与写,应是一对亲密的伙伴。以读带写,下笔如有神助;以写促读,阅读更添味道。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常感到中学生的阅读只浮在语言表层,缺乏深层的细致理解与感悟;写作空洞枯燥,缺乏阳刚大气或婉约细腻。因此,很有必要尝试一条路子,让阅读与写作真正成为一对亲密的伙伴。如在教学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一文时,学生在反复阅读中体会胡适的母亲既是严父又是慈母的文意后,教师在浓厚的课堂氛围下,引导学生写一写《我眼中的妈妈》,学生此时此刻完全受到胡适先生那种深沉而真挚的爱的感染,所写出的文章可谓情感丰富,题材广泛。有的学生在当堂朗读自己的作文时甚至掉下了眼泪。作文收上来,笔者看到后也很是感动,整体作文效果很好,学生的习作一改往日的满纸空话套话,写得有血有肉,字里行间溢出浓浓的亲情。
当然,做到科学地指导文本的阅读教学,务必每天制定好具体的目标计划,从教师的角度,从学生的角度以及读者的角度出发,展开教材层面、作品层面的阅读、处理和审视,从文质优美的范文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的情感中,来深刻地体验作品的意蕴和内涵,来分享作品所带来的阅读的喜悦和审美,让语文课堂的文本教学更加轻松,更加高效。这是每一个有志于打造高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语文教师的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
总之,语文教学由来已久,但其教学效果常常备受关注和质疑,很多语文课堂教学也往往千篇一律、枯燥乏味,就如何营造浓厚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如何打造更加高效更切合不同地区、不同情况、不同学生实际的课堂教学和方法来说,其摸索的道路还极其漫长,也坎坷不平。但笔者相信,只要众多的语文教师能耐得住寂寞,在喧嚣的世间,静心阅读,不断思考,并能有效地借鉴他山之石,坚持以文本为中心,以不断开阔知识视野和丰富生活阅历为基点,以认真地开展文本细读为己任,不断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这块精美无暇之玉是可以有效地攻破的。
参考文献:
[1]赵毅衡编选.“新批评”文集[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2]何强生.语文探究性学习论[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3]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5]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李春晓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慈山学校 36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