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的浪漫主义

2014-09-21 22:58吴甜田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8期
关键词:浪漫主义沈从文

摘 要:本篇论文要探讨的是“沈从文的浪漫主义的独特之处”。通过分析相关资料,笔者发现沈从文浪漫主义的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回归自然”倾向;第二,浓郁的地方色彩;第三,神秘的宗教色彩。沈从文做到了卢梭所说的“着重民族过去的伟大处与现在的堕落处”“他才最接近经典的浪漫主义”。

关键词:沈从文 浪漫主义 独特之处

既然要研究“沈从文的浪漫主义特色 ”,且让我们先纵观20世纪中国浪漫主义思潮的特点及变迁的一般过程:发端于清末民初;正式崛起并取得全盛于五四时期;三四十年代产生了分化,并处于边缘状态,这也是沈从文提倡的浪漫主义主张产生并发展的时代;共和国时期变得高亢,并产生了变异。中国的浪漫主义全盛于五四时期,因此,要找寻“沈从文的浪漫主义特色 ”,我们可以将“沈从文有而五四时无的浪漫主义特色”作为本文的切入点。

我们先具体分析一下五四时期的浪漫主义特征,以便突出沈从文浪漫主义的独特之处。李欧梵在《中西文学的徊想》中分析“五四”浪漫主义:“‘五四诗作中不乏歌颂爱情和大自然之作,但独缺一种关于宇宙人生神秘感和想象力。20世纪的英美批评家,往往认为这种带有宗教色彩的想象力是浪漫主义文学最重要的特征,其他如推崇情感、皈依自然,强调作家的个性及主观的心绪等,皆在其次。”分析李欧梵的这段话,对于“带有宗教色彩的想象力是浪漫主义文学重要的特征”这一点,笔者不否认。的确带有宗教色彩的想象力是浪漫主义文学十分重要的特征,但是对于“皈依自然……在其次。”这一点,笔者并不认同,笔者觉得“皈依自然”对于浪漫主义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带有宗教色彩的想象力”。这一点在前文描述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五个艺术特征时,已有提到。“皈依自然”正是沈从文提倡的、五四浪漫主义所缺乏的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特征之一。“皈依自然”是沈从文对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发展的独特意义。当然五四浪漫主义思潮中的歌颂大自然之作并非真正“皈依自然”,这一点,在后面阐释“回归自然”倾向时,会具体展开。

五四之后,沈从文提出了独属于他的浪漫主义新主张,当然,他并没有把这些主张一一列出,而是将它们融进了自己的作品中,让读者自己去感悟,去体味。下面笔者将把这些主张从他的作品中找寻提炼出来,笔者认为这些主张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回归自然”倾向;第二,浓郁的地方色彩;第三,神秘的宗教色彩。

一、“回归自然”倾向

五四浪漫主义是个性解放的启蒙,提倡人和社会要快速从封建桎梏中解放出来,以最快的速度前进,进入现代化,强调“向前看”,求“快”。如:五四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郭沫若的《天狗》极力张扬自我,歌颂现代性,是其中十分典型的作品。而沈从文提倡的则是“回归自然”(这个“自然”包括自然界和自然人性),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要自然和谐相处,强调“向后看”,求“慢”。以其代表作《萧萧》为例,小说的主人公萧萧天真未凿,没有受到过现代教育的塑造,是自然人性的象征,是作者歌颂的对象;小说的另一重要人物是女学生,女学生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她们贪图物质享受、自我放纵,严重违背了自然规律,这是作者不提倡的。在原始与现代的博弈中,作者有矛盾,有困惑,但从整体上可以看出,作者是倾向于“回归自然”的。

如果说在写于1929年的《萧萧》中,作者在面对“原始”与“现代”这一对选择时,仍留有矛盾和困惑的话,那么在写于1934年的《边城》中,作者则完完全全地倾向于“回归自然”。在小说《边城》中,天真茁壮的翠翠,正直热情的傩送以及一切保留了人性本质的湘西人民——这是自然人性之美,美丽的湘西风光——这是自然界之美,一切皆美,颇具桃花源遗风。沈从文曾这样写道“保留些本质在年靑人的血里或梦里,相宜环境中,即可重新燃起年靑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人们将“过去”与“当前”对照,明白“所谓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造,可能从什么方面着手”[1]。“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要建“希腊人性小庙”。

需要补充的一点是,郭沫若也有不少歌颂大自然的诗篇,如:《地球,我的母亲》、《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日出》、《浴光》、《晨安》、《太阳礼赞》等。但是,郭沫若是利用自然的力量来肯定自我的价值,而沈从文则是以天然淳朴的“乡土”之美为参照谱系,间接地逆向批判了现代文明所带来的种种弊端与罪恶。这一点可见于《<长河>题记》:“‘现代二字已到了湘西”,“试仔细注意注意,便现出在变化中堕落趋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那点正直朴素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庸俗人生观。”[2]此外,沈从文还运用共时的角度来描写历时的东西,他笔下的湘西不仅是当时的湘西,更是民族过去的伟大处的象征。他的“回归自然”,也是“回归民族拥有伟大之处的过去”,他真正做到了卢梭所说的“着重民族过去的伟大处与现在的堕落处。”

二、浓郁的地方色彩

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最初,浪漫主义只不过是文学中地方色彩的勇猛的辩护士。”由此可见,“地方色彩”在浪漫主义文学中所占的位置之重要。但是,在沈之前的中国浪漫主义思潮中“地方色彩”这一元素并不突显。沈从文是在湘西那块古老神奇的丰沃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作家,他有着梦牵魂萦的湘西情结,可以说,湘西世界对于沈从文的文学思想和创作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沈从文的一些最为精彩的作品,如:《边城》、《三三》、《萧萧》、《阿黑小史》、《长河》等,这些作品几乎都是以湘西为创作背景,环境是幽美葱郁的湘西山水,主人公是淳朴善良的边地边民,极具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异域情调”。在《柏子》中,强悍蛮野的水手柏子不惜以自己的血汗钱去换取与吊脚楼妓女短暂的生命欢愉和真诚的情爱期待。《丈夫》中讲述了湘西女人为生活所困而外出为娼的奇异风习……这些都是其他地方所看不到的,体现了浓郁的湘西地方色彩。endprint

上文提到在沈之前的中国浪漫主义思潮中“地方色彩”这一元素并不突显,但具有“地方色彩”已经出现,其中最著名、也最典型的便是废名的《桥》,但影响并不大。可以说,具有“地方色彩”的浪漫主义作品的灵感,起始于废名,大成于沈从文,沈从文以他的“浪漫诗情,乡土中国”,来“对抗现代性”。之后,有沈从文的学生汪曾琪较好地传承了老师的这一创作特点,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记事》。因此,可以说,沈从文是“地方色彩”的浪漫主义创作的顶峰,同时,也在其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这是沈从文浪漫主义的又一大特色。

三、“回到中世纪”倾向

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人和生活的原始性,另一方面是指神秘的宗教传奇色彩。前者在第一点“回归自然倾向”中已经加以阐释,后者在接下来的文字中将重点展开描述。

在沈从文的美学观念里,除了“人性”,还有“神性”的概念。他曾说:“一个人过于爱有生一切时,必因为在一切有生中发现了‘美,亦即发现了‘神。”[3]如他的作品《龙朱》、《月下小景》等,无不符合“神性”的主题。以往学界多把沈从文的这类描写归为“泛神论”范畴,因为沈从文自己也曾谈到:“美固无所不在,凡属造型,如用泛神情感去接近,即无不可以见出其精巧和完整处。”[4]但这里“泛神情感”并不完全等同于“泛神论”。泛神论原指“把神融化在自然界中”的哲学观点,但斯宾诺莎将自然与神等同起来,于是,其接受者也便不假思索地将“自然”与“神”完全一体化了,如早期郭沫若的诗作便是。但是,沈从文并没有将自然与神简单地一体化,而是一再强调“思”与“悟”。如:他曾在《水云》中这样写道:“……我生命中的东西,含有一种神性,即对于一切自然景物,到我单独默会他们本身的存在和宇宙微妙关系时,也无一不感觉到生命的庄严……”

沈从文认为,神之存在不仅取决于主体对它的理解与领悟,而且还在于特定的环境与情感。沈从文曾在《凤子》中这样写道:“声音颜色光影的交错,织就一片云锦,神就存在于全体。在那光影中我俨然见到了你们那个神。”神的出现,是有前提的,现代文明、都市文化已经扼杀了神,使它完全异化了。因为在种种功利欲中,神已沦落为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如郭沫若在《女神之再生》中这样写道:“破了的天体怎么处置呀?/再去拣些五色彩石来补好他罢?/那样五色的东西此后莫中用了!/我们尽他破坏不再补他了!/待我们新造的太阳出来,/要照彻天内的世界,天外的世界!/……/我们要时常创造新的光明、新的温热去供给她呀!”因此,沈从文浪漫主义独特之处之三便是——“回到中世纪”倾向。“沈从文深深地感悟到,只有在大自然中,在虔诚情感所包容的氛围中,在洋溢着牧歌情调的环境中,神才能到来,才能敞明”。[5]此外,从形成原因角度来看,沈从文追求“神秘的神性色彩”不仅是受西方浪漫主义影响的结果,也离不开中国传统道家思想的影响。

真正地追求神性,也就不会计较任何功利得失,这正是沈从文所追求的。这也使得他的作品带上了唯美主义的色彩。如:《边城》、《萧萧》等这些以湘西为背景创作的作品,在阅读时,我们能感受到其间淡淡的唯美主义色调。五四时期浪漫主义的代表郭沫若,主张“极力向前看”、“求‘快速进入现代化”,功利化色彩很浓。而沈从文则为浪漫主义褪去了功利化色彩,转而又绘上了“唯美主义”的笔致。

注释:

[1]王嘉良:《现代中国文学思潮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27页。

[2]俞兆平:《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新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7页。

[3]沈从文:《美与爱》,《沈从文选集(第5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78页。

[4]沈从文:《潜渊》,《沈从文选集(第5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5页,转自俞兆平:《浪漫主义在中国的四种范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9页。

[5]俞兆平:《浪漫主义在中国的四种范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3页。

参考文献:

[1]陈国恩.浪漫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M].安徽教育出版社图书发行部,2000:222-236.

[3]刘中树,许祖华主编.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M].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69-220.

[5]李欧梵.中西文学的徊想[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6-27.

[6]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转自俞兆平.浪漫主义在中国的四种范式[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9-50.

(吴甜田 浙江杭州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310023)endprint

猜你喜欢
浪漫主义沈从文
漫谈诗的革命浪漫主义
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大师
论浪漫主义对新诗功能的影响
丁玲 沈从文 从挚友到绝交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节选)
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出版经济与文学创作
对《双城记》中对立特点所体现的浪漫主义色彩进行再次探讨
法式浪漫主义音乐会登陆杭州
微博评书:沈从文家书
沈从文小说开头艺术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