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幸存者回忆录》看莱辛的乌托邦思想

2014-09-21 00:30:16王菲菲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8期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乌托邦

摘 要:《幸存者回忆录》描述的虽然是人类文明终结前的社会图景,但通过文本细读,我们可以发现作品中不乏乌托邦社会的画面。通过对这些乌托邦画面进行分析,本文作者认为莱辛虽已清楚地认识到乌托邦社会在现实生活中不具可实现性,但却赞成乌托邦精神的存在。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 《幸存者回忆录》 乌托邦

多丽丝·莱辛(1919-2013),英国著名女作家。2007年,88岁高龄的她最终摘取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其漫长而坎坷的人生、丰富而复杂的经历造就了她作品主题和风格的多变性,因此我们很难像对其他作家那样给莱辛贴一个合适的标签,同时也很难给她的作品归类。《幸存者回忆录》是莱辛创作于70年代中期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虽不及《金色笔记》和《野草在歌唱》所获反响之大,但作品中所体现的深刻思想内涵仍值得我们去不断地探究和思考。近年来,学者们对《幸存者回忆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自传性的主题和苏菲主义方面,对这部作品中所体现出的乌托邦思想却很少有学者涉及。在《幸存者回忆录》中,莱辛以其非凡的艺术想象力和独特的叙事技巧,向我们展现了很多年以后发生在将来的事情:某种波及全国甚至世界的大灾难降临人间,城市生活陷入瘫痪,交通运输和通讯联络失灵,食品供应日趋短缺(多丽丝·莱辛,2009:译者前言)。在这个即将崩溃的小世界,莱辛,这个有着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的女性作家,以其细腻的笔触不断勾勒出一幅幅乌托邦的画面。通过杰拉尔德大家庭的建构与颠覆以及对心灵乌托邦的追求,表明了她对未来既不绝望也不奢望,这种中庸的做法所体现的正是这位伟大的女性作家的高明之处。

一、何为乌托邦

最早来源于英国政治家和小说家托马斯莫尔爵士的“乌托邦”(utopia)一词在拉丁文中(outopos)的意思是一个受理性支配的“乌有之乡”,或“不存在的地方”,因ou(乌有)和eu(美好)谐音,所以“乌托邦”一词就兼有了“美好”和“虚幻”的双重涵义。乌托邦作品也既是“‘真理、‘正义、‘自由、‘善良、‘幸福等的化身,表达了人类永久解决矛盾,建立一个稳定、统一的理想社会的愿望;同时又兼有批判和嘲讽之意,成了‘空想、‘不切实际的代名词。这个词的构成就表达了‘美好的愿望而没有实现的根基的困惑,揭示了‘理想和‘现实这一人类始终将面对的基本矛盾”(崔竞生等,2006:613)。

二、现实社会中乌托邦社会的建立与颠覆

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杰拉尔德,是个责任心过重的人。当他注意到人行道上有很多无家可归的孩子时,就把他们组织起来进行照料。他把那些孩子安置在一个空的大房子里,为他们提供吃的和生活用品,充当起这些孩子的父母或兄长。在这所房子后面有一个空的大花园,他就教孩子们耕种这块土地。就这样,艾米莉负责管理这个花园和照顾孩子们,而杰拉尔德则外出打探消息,俨然一个和谐平等的乌托邦社会。然而,随着叙述者笔触的流动,我们发现这种和谐和平等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在这个类似乌托邦的社会里矛盾依然存在。叙述者走访杰拉尔德大家庭时注意到了孩子们是把艾米莉当作当权者来看的,“当孩子们见到艾米莉时他们反应的方式,就是人们对当局的反应方式。此时因为她批评了那个炖菜,一个男孩就跪在地上,用一片锋利的钢在一块板上切那把绿色植物——他已接到了命令(或者他感觉如此),在照她说的做”(多丽丝·莱辛,2009:138-139)。而艾米莉此时也陷入了困惑,这个大家庭的发展并不是按照她和杰拉尔德所计划和期望的。杰拉尔德和艾米莉的初衷都是想要建立一个平等的类似乌托邦的大家庭,不再是负责的人告诉人们该干什么。然而,当有一天艾米莉向叙述者抱怨道:“没有权势等级还真不太可能。不管你怎么尝试都避免不了。”艾米莉已经意识到了大家庭发展的现状和他们当初的构想是存在差别的,但她并没有意识到到底是什么地方出了错。通过艾米莉的困惑,莱辛也向我们揭示出真正的乌托邦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杰拉尔德大家庭表面上是追求平等,摒弃权势和等级制度的,但其实在大家庭建立之初,自由和平等便是不存在的。杰拉尔德的大家庭对于处在崩溃世界边缘的孩子们来说无疑是最好、最理想的场所。然而,当那些孩子来到杰拉尔德的大家庭时,其实就已经在心灵上签下了契约,也即是他们愿意主动放弃自己的人身自由以换取一个衣食无忧的避难所。与此同时,在大家庭的建立过程中,杰拉尔德所扮演的是一个英雄式的领袖角色,其他人,包括艾米莉在内,都甘心听从他的安排,这样看来,大家庭建立之初就存在着等级,是不平等的。而乌托邦的想法在那个异常凌乱的现实社会里是不可能实现的。随着地下铁孩子们的到来,这个大家庭以前的成员全部都离开了,大家庭不复存在,同时也宣告了杰拉尔德大家庭所代表的乌托邦世界的彻底终结。

三、精神乌托邦的存在

乌托邦政治的根本动力就是人类藉由它来想象(甚至企图实现)一个跟当前社会截然不同的制度,以此来更好地审视当下、思考未来。简言之,对当下的不满(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未来的憧憬)是乌托邦的动力来源(李锋,2013:144)。在《幸存者回忆录》中,现实世界处在无政府的状态,资源接近枯竭,处处存在着危险,社会极度的不安定,因此叙述者对北威尔士农场生活的畅想正是现实世界所给予不了的安稳闲适的生活。文本具有一种无意识或其它压抑机制,这就需要找出文本表面下所深藏的意思。而在詹姆逊看来,这种压抑的东西就是乌托邦欲望,是阐释要致力于揭示的东西(林慧,2009:129-130)。谈论这种可以提供安全和庇护的乌托邦图景本身便可以让艾米莉卸下防御。在她对艾米莉讲述对农场生活的幻想时,叙述者注意到,艾米莉“为渴求而激情洋溢。渴求什么?要找到答案可不那么容易,绝不可能轻而易举!然而我认出了它,感悟到了它,谈论威尔士农场是将它引出来的一种方式,使它闪亮显现”(多丽丝·莱辛,2009:36)。在此,我们发现乌托邦社会便是艾米莉被压抑的欲望。自由和平等的乌托邦生活是艾米莉和叙述者憧憬的未来。在现实生活中的生活状况不断趋于恶化时,叙述者再次在墙后面的世界,也即是她潜意识的旅程中偶遇了另外一种乌托邦式的社会。一个充溢着勤劳、富足和希望气氛的园圃,在那里,叙述者“闻到齐膝处升起来的苹果薄荷的香味,耳畔响起蜜蜂的嗡嗡声。我看着大地产出的食物,他们可以使我们、使世界上的人都安全度过下一个冬季。园圃地下有园圃,园圃上面还有园圃:赐予食物的地表变为两重、三重乃至无数重——大地的充足、富饶、慷慨……”(同上,2009:171)作为想象产物的乌托邦,自然只能是针对某一特定的社会困境的历史文化回应。当然,这种回应常常是从反面发挥作用——乌托邦作品中的未来世界,要么无比美好,以体现作者对当下社会的失望,要么可怖异常,以影射现实中的体制(李锋,2013:144)。现实社会中当权者装模作样,如果人们的做法不威胁到他们的统治的话,他们就会视而不见。正如叙述者所说,“政府机器保持运转就是为了让有特权的家伙能有工资,领到工资”(多丽丝·莱辛,2009:193)。破败的现实生活与叙述者潜意识旅程中所遇到的美好景象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在此莱辛通过这种对比也揭示出对当权者只顾维护自身利益,不顾人们生存状况如何,得过且过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和嘲弄。

四、总结

在《幸存者回忆录》中,莱辛,这位睿智的作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在现实生活中公正完美的乌托邦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她自己也曾在访谈中提及到“有大量经验表明乌托邦行不通”(苏西·林菲尔德,2008:244)。但她并没有因现实乌托邦的不存在而丧失对生活的信心,而是开始向精神乌托邦寻求慰藉。现实生活不尽人意,但是对于乌托邦的憧憬和追求却可以赋予人们对生活的希望和走出困境的勇气。

参考文献:

[1][英]多丽丝·莱辛著,朱子仪译.幸存者回忆录[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9.

[2]崔竞生,王岚.乌托邦[A],赵一凡等编.西方文论关键词[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3]李锋.从《未来考古学》看詹姆逊的乌托邦思想[J].南京:当代外国文学,2013,(1).

[4]林慧.弗雷得里克·詹姆逊批评视野中的乌托邦思想[J].长春: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5]苏西·林菲尔德著,张和龙译.反对乌托邦:多丽丝·莱辛访谈[J].上海: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8,(1).

(王菲菲 上海 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 200092)

猜你喜欢
多丽丝莱辛乌托邦
高贵的“伪证”
艺术乌托邦的缔造者
河北画报(2020年10期)2020-11-26 07:21:16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金桥(2019年11期)2020-01-19 01:40:36
高贵的“伪证”
德前总理要求前妻放弃使用他的姓氏
环球时报(2019-05-20)2019-05-20 06:15:52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26
多丽丝·莱辛《野草在歌唱》的叙事学研究
文学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 12:58:32
莱辛对民族戏剧的认识与卢梭的内在关联
洪峰马原们的乌托邦
西南学林(2013年1期)2013-11-22 07: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