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期刊中的白居易研究

2014-09-21 23:00惠联芳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8期
关键词:研究方法

摘 要:民国学者对白居易的研究,其方法有比较法、品评辨体法、文艺学本体方法、知人论世法、批判法等。各种方法并驾齐驱,引导读者多角度解读白居易,使得读者对白居易诗歌的渊源所自、魅力之所在、风格形成原因各方面有了深入理解。

关键词:民国学者 白居易研究 研究方法

民国学者对白居易的研究,其成果蔚为壮观。其研究的角度,本人已在《民国期刊中的白居易研究——以研究内容为中心》中作了论述。他们因为不同的知识背景,故对白居易研究采取多样化的方法。现拟就此做一论述。他们主要运用了如下方法:

一、比较法

这个时期的学者有着广阔的视野,将白居易研究纳入与古今、中外文学的框架之中进行比较研究。通过比较,使读者了解白居易与古今中外作家的共通性,因为正如高尔基所说“艺术是整体的。伟大的作家像中天的太阳一样受到世人景仰,他不是只属于那一个国度,他是代表着人类智慧。好的语言一经被人们说出,便如自由的燕子一样飞到各处。”通过比较,使读者了解白居易作品的渊源;通过比较,使读者了解白居易作品不同于他人的特质。

彭兆良从“文学是社会的背景”出发,指出白居易与庐骚、易卜生的共同点:“为人生的艺术”,“大都讴歌着民间痛苦,凡与此无关者悉被摒弃不录。”[1] (P2294)

李岳南将白居易与普希金、拜伦、但丁进行比较,指出白居易的诗与他们的诗一样,属于与贵族文学相对立的平民文学,其诗的情感内涵——悲愤和不平,古今相通。[2]

除了将白居易与外国作家进行比较之外,还将白居易与杜甫、陶潜进行比较,指出白居易与杜甫、陶渊明之间在人生观、诗等方面有着相似之处,进而确定白居易的诗渊源所自——杜甫、陶渊明。

王启怀《平民诗人白居易评传》:“居易对陶潜的人格及作品,是极端崇拜的。”陈幼嘉指出白居易因爱酒,故对陶渊明“也起了无限的敬仰”,同时“作效陶诗十六首和访陶公旧宅等诗”、“仿五柳先生传作醉吟先生传以自况。”[3]

陶愚川在《诗人白居易析论》(大夏年刊1933年创立九周年纪念)中指出:“居易的诗是脱胎于陶潜杜甫的;他的闲适诗模仿陶潜,而他的讽喻诗近似杜甫。”[4]指出白居易诗与陶潜、杜甫诗的关系。吴奔星《民主诗人白居易——略论他的新乐府诗》:吴奔星将白居易与杜甫并举。指出白居易与杜甫一样为“敢于正视现实,不畏权贵,为人民大众吐露痛苦。”[4](P59)王启怀在《平民诗人白居易评传》中指出“白居易的诗,极擅长于描绘自然,而且受陶潜的影响不少。”[4](P66)陈国雄《白居易之研究》:“……这是很显然效陶潜的为人了。”[4](P144)并指出白居易的理想社会与陶渊明构筑的桃花源有相同之处,他的理想社会在《朱陈村》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样的境界:“机梭札札,牛驴走纭纭”男女各有所守。是能各安其业,各遂其生;没有什么政治制度来困扼,是何等的自如!这几乎是极乐世界了。

这些“官事少”及“不行商,不入军”是无苛税繁政为扰,亦无争财夺利之竞,又无兵役之苦,是以无远离久别之悲。这是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的真乐!

这样“欢会不隔旬”“不苦形与神”是没有什么人为的社会制度礼教来烦扰,故其人各得尽其尽年,是真自由的自在处。[4](P142)

民国学者除了阐明白居易及其诗与其他人相通之处之外,还分析了其特点及缺点。陈国雄在《白居易之研究》中将白居易与杜甫的生平进行比较,指出其人生观的圆满:“白居易长于仕宦的家庭,且时有官守,终其生没有什么冻馁的愁苦;也没有什么流离失所的悲痛。是以他的人生观是很圆满的。如杜甫那样终身倒霉,是不曾有的。”陶愚川在《诗人白居易析论》中指出:“他的诗的唯一缺点,就是太少豪放之气,但这也是诗人的性格使然,没有办法的。”[4](P212)

二、品评辨体(宗派法)

陈寅恪认为“元和体诗”分为两类:

其一:次韵相酬之长篇排律。元白此类诗于当时文坛影响之大,则《元氏长庆集》贰贰《酬乐天余思不尽加为六韵之作》诗“次韵千言曾报答”句自注;

其二为杯酒光景之小碎篇章。[5]

夏承焘提出《长恨歌》为“婉转轻扬”派之“集大成者”:

汉、魏六朝以来之古诗,可分二派:

其一,沉郁顿挫,至杜甫集大成,《北征》为其代表作。其一,婉转轻扬,流为初唐四杰,如卢照邻《长安古意》,骆宾王《帝京篇》、刘希夷《代悲白头翁》等皆是,白氏可谓集此派之大成,《长恨歌》殆可谓代表作。[6](P11)

三、文艺学本体方法

古代文学的文艺学本体研究,是指对于文学文本的重视和回归,把作品和作家作为文学研究的基本素材。[7](P164)这种研究方法即古代文学研究的第二个层面——披文入情。正如程千帆先生所说“文学艺术是个感情的东西。……对古代文学的作品理解要用心灵的火花去撞击古人,而不是纯粹地运用逻辑思维。”[8](P6-7)

民国学者在白居易研究中,即重视对其作家性格、作品本身的关注,在对白居易作品的分析中,水到渠成地让读者感知白居易作品的魅力,而非套用一些新概念、新理论来解读白居易的作品。陈幼嘉《白居易的生平及其诗》(《大地》,1935年第1期)明确提出:“要说明一篇作品的艺术,我以为与其笼统地说些清新,婉丽,豪放,奇伟等等抽象的名词,不如具体地拿出几个例子来讨论的好。”接着他具体分析了《长恨歌》的魅力。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认为作者在创作时,先有情思,受到情思的驱动发而为文辞,读者欣赏时应该先看文辞,再了解情思。陈幼嘉在欣赏白居易的诗时,不是简单地用几个概念来界定白居易诗的特色,而是本着阅文辞——品情思的过程,通过对白居易诗的分析,得出结论。这种研究方法比起用几个抽象的概念界定艺术特色,更为直观,符合文学鉴赏的规则。endprint

部分民国学者有时在分析白居易作品时,采取点评式的方法,而非长篇大论。

陈实是这样分析《议婚·秦中吟十首之一》、《母别子》的:

这两首是婚姻问题的社会写实诗;一则客观地描写当时的女性:贫的——难嫁的,而能守妇道,孝于翁姑;富的——易嫁的,而骄奢成性,容易厌弃她的丈夫。二则主观描写富时暴贵的男性,侮辱女权,不顾什么意与情,嫌旧迎新,只求餍足他的欲望。把当时恶社会的真相,像影戏那样的摄了下来,一喜,一怒,一哀,一乐,没有一样不引起读者的“抚今即是昔”的感想![9](P20-21)

吴奔星在论述白居易“为君为臣而作者”时,列举了一系列诗,对每首诗的分析要言不烦。譬如在分析《骊宫高》时说:“则是美宪宗爱惜人力物力,不轻易出游,以免惊扰百姓。”[10](P61)

四、知人论世

民国学者重视对白居易生平的研究,研究其生平与其创作之间的关系。这种“知人论世”的研究方法,使读者能够清楚地了解白居易作品的特色及其形成这种特色的原因。

陈幼嘉《白居易的生平及其诗》、陶愚川《诗人白居易析论》、张明仁《白香山之文学》论及白居易的生平。

在论证时代与文学的关系时,部分学者借用外国的文艺理论进行分析。体现出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譬如陈国雄在《白居易之研究》中指出:

文学是时代的反映。颇斯耐的文学比较:“文学是准据于当时代的生活,及思想的。”爱墨孙的艺术论:“时代精神的特征,能左右艺术家;这个被表现在他的制作方面,那制作才有雄大之趣。可以把不可知的,不可避的,神圣的东西示给时代的观者。”(文学新论第二章)……所以无论想了解哪个作家,必须先了解他所处的环境是怎样。为先决。然后才探讨得出那文学的真正价值所在处。[11](P136)

五、批判法

批判法是指“研究者或从自我的学术视角出发,对他者的学术论著产生不同意见,发而为文,或破而不立,或亦破亦立……”“批判法有多种,有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12](P140)批判法的运用,使得古代文学研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对文学与时代的关系这一问题,陶愚川认为“文学是苦闷的象征,在什么时代,有什么文艺;文学是表现着一个时代的意识形态,决不是超出时间性和空间性的”,驳斥了梁实秋的论点“文学应当是固定的普遍和超时空性”[13]

关于对《长恨歌》的理解,夏承焘对陈寅恪的观点有提出异议者,亦有高度认同者。对陈寅恪的观点有高度认同者:“此证之唐史确凿无疑,尤为发前人未发者。”亦有提出异议者:“惟陈君考证之文,往往亦不免过深过琐之失”、“陈君必欲合‘歌‘传为一,以符《云麓漫抄》举子温卷‘文备史才诗笔、议论之说,予以为实有不可强通者。”

对《长恨歌》中说临邛道士赴海外仙山寻觅杨妃一节,胡适批评白居易“白居易虽做了这诗,心中却不信道士见杨妃的传话……所以说来不能叫人深信。”陈幼嘉则对胡适之的观点提出异议,提出想象与真实性之间的关系,认为白居易在诗中这两方面的关系处理得很好:“但我以为不然,文学重真实性,文学中虽可用想象,甚至于幻想,但必须合乎人情,不背现实为要旨”。[14]

综上所述,民国学者对白居易的研究,其方法有比较法、品评辨体法、文艺学本体方法、知人论世法、批判法等。各种方法并驾齐驱,引导读者多角度解读白居易,使得读者对白居易诗歌的渊源所自、魅力之所在、风格形成原因各方面有了深入理解。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民国古代文学研究史——以隋唐五代文学研究为中心[1912-1949]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2SJD750017。)

注释:

[1]彭兆良:《白乐天诗中反映的妇女思想》,玲珑,1935年,第5卷,第35期。

[2]李岳南:《唐代伟大的民间诗人——白居易》,半月文艺,1942年,第9期。

[3][14]陈幼嘉:《白居易的生平及其诗》,大地,1935年,第1期。

[4][13]陶愚川:《诗人白居易析论》,大夏年刊,1933年创立九周年纪念。

[5]陈寅恪:《元和体诗》,岭南学报,1949年,第10卷,第1期。

[6]夏承焘:《读<长恨歌>——兼评陈寅恪教授之<笺证>》,国文月刊,1949年,第78期。

[7][12]李浩:《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8]程千帆,张春晓:《漫谈研究古代文学的基本方法——两点论》,古典文学知识,1997年,第2期。

[9]陈实:《平民化诗人——白居易研究》,中国学术研究季刊,1929年,第1期。

[10]吴奔星:《民主诗人白居易——略论他的新乐府诗》,东方杂志,1946年,第42卷,第5期。

[11]陈国雄:《白居易之研究》,民钟季刊,1936年,第2卷,第2期。

(惠联芳 江苏南京 金陵科技学院 211169)endprint

猜你喜欢
研究方法
《风诗品鉴》的研究方法透视
浅谈数学学习情感评价的研究方法
浅析初中数学教育
浅析开放经济环境下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
新形势下现代医院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关于“学案导学,分层互动”教学模式中学情的研究
谈谈翻译史的研究方法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天津游泳运动员思想政治现状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