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

2014-09-18 03:22杨云方文张婉盈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8期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基本经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杨云 方文 张婉盈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处在上升的关键时期,中国的改革业已挺进深水区和进入攻坚期。在边疆民族地区推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边疆改革道路上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标志和实践的理论推手。基于此,对推行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的四个方面的基本经验,进行了认真梳理和简要述评,以期促进边疆民族地区自身政治环境和经济社会环境的建设。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经验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8-0177-02

一、边疆民族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 人民是书写历史的执笔者,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不可忽视的力量。中国的发展进步、改革创新必须依赖于人民群众的对历史的创造、对社会生活的实践和对理论现实的革新。所以,在推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上,应坚持走群众路线,尤其在边疆民族地区,在其地域特殊性和民族特殊性并存的条件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展开思想工作,将马克思主义一点一滴浸润到边疆地区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思想变化里。

要做好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是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思想简明化,化艰涩为通俗易懂,适合不同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的建设与发展。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向人民大众,从群众里总结符合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的经验和方法,而不是盲目地占据着理论的“高地”,居高临下地向群众进行理论的“宣讲”。有些高知的马克思主义者、思政工作者,难免在边疆地区有自满自傲的情绪,认为:“不是权威向群众学习,而是群众要向权威学习;不是权威向群众靠拢,而是群众向权威靠拢;不是权威与群众融为一体,打成一片,而是群众要景仰地团结在权威周围,搞权威崇拜。”[1]边疆民族地区人民的科学技术、知识水平和经济发展都还处在不是很发达的状态,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不仅要拥有高端的理论水平,更要脚踏实地地从群众中找寻“公仆”的心态,切切实实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大众化推行,而不是自诩权威,站在制高点上来教化大众,这样的“本本主义”是一种僵化的教条模式,是一种优裕的“权威观”的体现,在推行马克思主义大众的的时候,必须谨慎这种思想蔓延到实际工作里去,导致民族矛盾激化,出现反效果。

二、边疆民族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借鉴优秀民族的传统文化 我国从地域上讲,是一个半封闭、内向型特征的地形。在这样的地域特点之下,尤其是边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都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风格和独有的民族文化,烙上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坚持各族人民相互学习不同的民族文化,是历史的现实的经验的表现。民族文化是表现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的符号。要在边疆民族地区推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了解民族文化、宗教习惯、风俗民情是根本行不通的。

边疆地区多为几个或为几十个少数民族杂居,不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背景习俗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广之路一直跋艰涉难。以云南的西双版纳为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的南端,辖景洪市、勐腊县、勐海县,与老挝、缅甸接壤,和泰国、越南临近,土地面积2万平方公里,边境线长966公里。聚居着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基诺族等13个少数民族,占全州人口的74%。”[2]如此纵横绵长的地域分布趋势和多个民族的混合杂居,虽然经过党的组织工作者对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不断地进行帮扶和建设,有了一定的成效,但少数地区如布朗山乡中的拉祜族自然村,地区人们的性格相对保守自持,与外界往来少,缺乏交流与沟通;加上其不同民族的不同宗教信仰,使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产生了消解作用。这种宗教信仰的反面效应,也体现也反映在新疆地区。在当今治安情况依旧严峻复杂的新疆地区,除去其地区的经济利益的多方博弈,如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广不能根据边疆人民的文化心理、宗教心理做出调整和适应,就必将“导致封闭、保守、狭隘甚至排他,抵制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而恪守本民族愚昧、落后的东西,在这种心理支配下的个体或群体,就会对主流意识形态宣传产生抵触、排斥或拒绝的心理”[3]。

马克思主义大众的推广不是以消减民族特色为代价进行的一种“主义”来独霸天下,而是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让群众尤其是边疆人民在马克思主义形态领域中,能更好地进行经济建设、文化发展,化腐朽的、落后的面貌为积极地、向上的状态,让马克思主义在边疆地区原有的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上焕发新机,并与之相结合。

三、边疆民族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发挥高校教育思想的引领作用 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受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的立体扩展模式的影响,普遍地区存在教育层次、知识水平不高的的现象。以云南省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为例,“在接受采访的192人里面有34.3%是文盲,50.5%仅读过几年小学,初中毕业仅14.6%,初中以上仅为0.6%,高达84.8%的文盲、半文盲群体,情况令人十分担忧。”[4]加之边疆少数民族大多有宗教信仰,而他们所信仰的宗教体系中,“有神论”居多,这与马克思主义的“无神论”、唯物主义思想是背道而驰的,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作为平台建设马克思主义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以主要教育机构——高校作为平台来推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能在高等知识武装头脑的同时,也便于马克思主义精神的传播,在社会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渗透进学生的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比如云南民族地区的高校,生源结构的不同,多民族学生共同学习生活,那么,积极在学校里推行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传播,不仅是对学生的精神生活的升华与充实,也在另一方面对学生的亲属、社会关系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以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例,在思政工作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工作上就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一方面,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着日常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的教学实践任务;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贯彻走党的群众路线,如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走基层”宣讲报告会、组织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学习、研究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等等,在学校师生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endprint

四、边疆民族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边疆地区推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前面说到了边疆地区因其自身的地域和教育水平因素的限制,在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现实问题上有着一定程度的困难。不仅如此,有些人甚至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专家们书斋里的文字游戏”、“存在顶天但不立地的倾向”、“大众的主体意识和精神的缺乏”[5]等问题。所以,推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尤其是在边疆地区,要注意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经验指导,放手发动边疆人民群众,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付诸实践。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实践于现实社会的角角落落,就不能算是“大众化”的价值体现。针对“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种种挑战和对策关注不够, 相关研究缺乏深入的社会调查, 对遇到的问题和障碍因素缺乏细致的分析, 因而提出的相应对策或建议往往流于空泛,缺乏目的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6],如果不能很好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于在推行马克思大众化理论的过程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很可能就会成为“假、大、空”的理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边疆地区的民族文化结合起来是焕发理论创新的点的一部分,主要的理论和实践作用的结合要与国家强调的民族区域制度自治制度内容相结合。如云南省普洱市为例,在党的带领之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和政策指导之下,“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经济实力大提升,实现了由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而在这一过程中,普洱市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也在不断地壮大,为丰富马克思理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践党的群众路线道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边疆民族地区,是一个民族性和地理性都处在较为复杂的阶段历程,加强这种经验的实行,不仅是对边疆民族地区自身政治环境和经济社会环境的建设,也是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推广的一种有效的实施性手段。

参考文献:

[1]任平.马克思大众化与群众路线的当代阐释[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3,(3):6.

[2]朱圆,方文,杨云.边疆民族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调查与思考——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为例[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3,(2):1.

[3]贾友军,赵爽.边疆民族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挑战与策略——以新疆为例[J].新疆社科论坛,2012,(3):77.

[4]贺良林,段鹏.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现状分析——以云南省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为例[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7,(2):82.

[5]罗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南京: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24-25.

[6]张争宇,邓云辉.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综述[J].商品与质量,2011,(1):134.endprint

猜你喜欢
边疆民族地区基本经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平观的历史嬗变
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国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基本经验探讨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漫谈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中学英语教学实施难及整改措施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小学有效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