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伟珍
以课堂观察指向的教学改进行动,使教研活动从个人实践走向了合作实践,从忽略证据走向了重视证据,从完成任务走向了注重研究,体现了对教师日常工作的专业化要求和对教师生活从职业走向专业的推崇。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
校本教研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形式,但农村小学的校本教研由于听课教师主体意识不强、任务取向不明确、议课流于形式及缺乏农村学校校本教研专家的引领等原因而存在较为严重的形式化现象。青浦实验告诉我们,立足于伙伴互助是农村学校校本教研的必然选择。基于课堂教学常规落实的视角,笔者所在的学校设计了“小学数学‘同课同构课堂观察活动方案”,通过数学“同课同构”的课例观察与研究不同发展阶段数学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常规落实”情况,分析“课堂教学常规落实”的度与数学学科课堂教学效能的关系,摸索出以“落实常规、缩小差距”为研究主题的,让优秀教师更加优秀、新手教师快速成长的校本研修之路。
一、活动设想
1.研究分工
1)研究对象情况假设
我们首先确立某农村学校韩老师、汪老师、管老师为观察对象,这三位研究对象分别代表三个层次的教师。
第一层次,名师级教师。韩老师,名师级教师的代表,中学高级教师,萧山区名师培养对象,有20年的数学教龄。假设她已经把多数的教学常规转化成了自觉的教学行为,但也有一些常规由于长期没有进行科学的观察研究,无法得到落实,存在一些缺陷。
第二层次,骨干教师。汪老师,骨干级教师的代表,小学高级教师,学校数学教研组长。假设在13年的教学工作中,她的课堂教学常规已经有了比较好的落实,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但某些教学经验并不一定符合教学规律和教学常规,影响到教师的成长。
第三层次,新手教师。管老师,新手教师的代表,工作2年。假设她对课堂教学常规的理解还停留在字面,对如何把条文转化成有效的教学策略,还处于学习与探索的阶段。
2)观察与分析小组
专家组成员:萧山区教科所教研员,其主要职责为确定本次观察研究的主题、对象、目标,组织好课堂教学、方案制订、量表制作、课堂观察与整体分析。
观察小组成员:某农村小学7位数学教师,其主要职责为根据各自的观察任务和观察点,记录观察到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反馈,得出相关的分析结论。
2.研究设计
1)总假设
在外在资源相对一致的情况下,不同层次教师的课堂教学常规的落实程度与方式,直接与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课堂效能成正相关。
2)子假设
课堂教学常规可从9个纬度来表达,简称课堂教学常规“9个好”——充分作好课前准备、营造好课堂氛围、掌控好空间位置、把握好教学节奏、管理好学习任务、运用好教学语言、安排好学生答问、导评好学生表现、生成好教学资源,由此设立9个子假设。
假设1:充分作好课前准备与课堂效能的关系为正相关
假设2:营造好课堂氛围与课堂效能的关系为正相关
……
3.研究变量控制
同课同构,自然状态下的常态课不试教,提前5天通知。
二、活动过程
1.变量控制与课前会议
教研室数学教研员与实验学校协定同课同构的内容后,教研员邵老师和科研员方老师会到实验学校,分成两组进行指导——教研员邵老师指导执教教师组,科研员方老师指导课堂观察组。在课前准备会议上,方老师就此次活动的观察背景、观察意图、观察量表、观察点分工、怎么观察、怎么记录、怎么分析等内容对7位观察教师进行指导。此次课前准备会议及相关的前期准备不向三位执教教师透露。
而在执教教师组,三位教师要各自阐述对本课的内容主题、教材的前后联系与地位的理解,介绍本课的大致结构与困惑之处,阐述本课的学生难点,准备如何解决等。教研员邵老师提出指导建议。
2.同课同构课堂观察与课堂检测
1)同构课堂的课堂观察
三位教师呈现同课同构“方程的意义”,教学流程分为五个板块:天平图片导入,列数学式;9个数学式分类,概况方程的意义;辨析判断,巩固方程的意义;拓展应用,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回顾课堂,进行方程知识的拓展。
三位教师的教学预设过程、教学课件、教学准备、作业设计相同,三个教学班级的前测相似,三位教师均没有上过新教材中此课的内容,唯一不同的是个人教学风格、教学语言以及教龄的差异。
7位观察教师根据各自的观察点和观察要素,分别填写15张观察量表,对三位教师在课堂教学常规方面存在的问题用科学的统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及反馈,其后进行课堂教学效果问卷调查和课堂作业批改正确率的统计。
2)教学效果整体观察问卷调查
三堂课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的掌握程度均有所差异。从学生个体或班级的综合整体情况来看,课堂效果显示名师级教师(以下简称C)班优于骨干教师级(以下简称B)班,优于新手教师(以下简称A)班。
3)作业反馈情况
作业选用浙江省教研室编选的“课堂作业本”,作业正确率的统计显示C班优于B班,优于A班。
3.基于数据统计分析的评课交流反馈
在同课同构变量控制的前提下,C班的教学效果好于其他两个班。为什么好,好在什么地方?三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常规落实有怎样的差异表现,哪些要素与课堂教学效果呈正相关?
基于数据分析的观察评课交流,为此次活动的重心所在。
通过对三位教师观察量表的情况进行记录和整理,如下是7位教师基于数据统计的评课反馈。
1)运用好教学语言与课堂效能的关系为正相关(见图1)
观察表象:
三位教师音量变化的次数呈递进趋势,C班教师的音速变化次数明显多于A、B班教师,语言的抑扬顿挫优于A、B班教师。纵观三堂课,因为同课同构,A、B、C班三位教师的预设教学语言相同,因而用规范的学科教学语言进行教学,语言准确度、清晰度、流畅度、音量都比较好。但在音量变化、音速变化、语气运用、表情应用以及肢体动作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骨干教师和名师级教师在语言的激情度、生动幽默度和肢体语言方面,更具有独特的感染力,由此带来的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氛围、学生的积极性远远优于A班。
简要结论:
运用好教学语言与课堂效能的关系为正相关。因此,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充分地运用好教学语言,而且教学语言必须准确而严谨,如课堂中“5×(X-2)=15”,学生常常读作“5乘括号X减2括号等于15”,而最好读作“5乘X减2的差所得的积等于15”。正确的教学语言,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利。
2)安排好学生答问的落实不够,偏差明显
数据说明:
A班总人数33人,男生10人,占30%。女生23人,占70%。男生提问10次,占30%,女生提问23次,占70%,男生提问率与男生率持平,数据之比为1,男女生偏好差异不大。B班总人数34人,男生15人,占44%。女生19人,占56%。男生提问25次,占64%,女生提问14次,占36%。男生提问率和男生率的比值为1.45,相对男女生偏好差异,B班教师偏向男生多一些。C班总人数33人,男生17人,占52%。女生16人,占48%。男生提问28次,占61%,女生提问18次,占39%。男生提问率与男生率的比值为1.17,C班教师的提问偏好略向男生。
结论与改进:
观察者认为如果教师偏向提问男生或女生,就会冷落另一部分的学生。或者个别男生思维活跃,或者个别女生的回答特别完整,或者男生胆子大举手积极等,受到诸如此类问题的影响,教师在提问时极易偏向于某些人。在一个自然形成的班级里,学生的基础和智力层次是参差不齐的,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给各种层次的学生创造“抛头露面”的机会,让他们学有所得,体验成功的喜悦。
3)议课中的团队讨论:怎么评价好学生的表现
教师a:在“我一个星期跑了2.8km,每天跑s米”一题中,学生列式s×7=2.8。汪老师询问其他学生的意见时,大家也持相同的观点。面对这样的情景,教师该如何处理?直接否定,抑或是提醒学生注意单位的统一?汪老师的反应是先不作评价,而是让学生再齐读题目。复读时,有学生开始注意到“km”和s的单位“米”不同。
教师b:由于单位的不统一而出错,是学生做题出错的常见原因之一。这可以归于粗心,可这粗心并不是教师强调几遍就能改正的。在全班学生都出错时,汪老师让其重读题目,含义颇深——只要审题仔细,看清条件,就能尽量地避免由于粗心带来的错误。
教师c:有效的反馈在于能够让学生及时地了解他们现在学得怎么样、接下来应该怎么做、如何做。
教师d:这样的课堂,再次验证课堂中评价好学生的表现十分重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采用具体、积极、灵活的评价方式适时地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就能激励、引发学生围绕学习目标积极地参与各项学习活动,推动教学的顺利进行。
专家组指导教师就如何作好下一步的培训和改进工作,逐步形成一条基于团队协作的“课堂观察诊断—量化反馈、思维碰撞、领悟—对照常规、改进行动—缩小差距、提升效果”的校本研修之路。
三、活动启示
1.实证式行动研究,印证课堂教学常规对不同层级的教师均有改进、指导的作用
同课同构的教学研讨,使《萧山区中小学教师教学规范》从条目走向实践,教师不但知道自己课堂的欠缺之处在哪里,而且知道怎么去改进,真正地意识到课堂教学常规的重要性。如何把条文转化成有效的教学策略,让课堂教学更加规范、成熟,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成为不同教师的课堂教学常规的新目标。这正是此次活动的一大成功之处。
事实上,此次研讨活动,无论课堂执教者、课堂观察者、课堂一般听课者,都有极大的震撼。教师对教学常规的重要意义有了最直接的认识,从而产生最迫切的需求。细读《萧山区中小学教师教学规范》,它不但是规范教师教学行为的必要制度,也是引导教师努力学习新课程理念、自觉转化为具体教学行为的重要措施。
2.同课同构课堂主题观察,摸索出教研活动的新范式
第一,同课同构主题观察使一套适合农村学校实际的校本研修机制构建并运行起来。它以“落实常规、缩小差距”为研究主题,以“不同层次的教师落实常规的现状观察对比”为基础,以“同课同构的课堂教学观察”为研究方法,以“培训加反思”为活化“常规”的策略,形成一种追求各个层次教师共同发展的校本教研模式。
第二,同课同构主题观察,突显研究性、合作性、证据性。整个数学“团队”体验了课堂观察的准备阶段、观察阶段和反思阶段。它以“课堂常规落实”为任务主题,对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进行课堂观察,并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在这一过程中,执教教师融入教师集体,为观察者提供诊断的案例,观察教师成为活动的主体,提高了教研活动的参与积极性,拓展了教研活动的深度与广度。教师不仅学会“观察什么”、“如何分析”,还学会“资源共享”、“求同存异”,理解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加深了团队的合作能力。
第三,同课同构主题观察,使教研研究走向专业。针对课堂教学常规设计的15张量表,涉及课堂教学的9个纬度,每一条记录都对照课堂教学常规,不但使教研活动有了充足的证据,而且使教研活动向纵深拓展,给教师提供一个专业研究的范本。从原始的日常观察到规范式的精细化、量化观察,不仅让被观察者对问题症结有所顿悟,更拨动观察者的心弦,拨动每一位听课教师的心弦。
同课同构、课堂观察、量表对照、合作交流,出现了基于数据、基于证据的课堂教学评课研究,使教学研究走向专业化,更使各个层级的教师“落实常规、缩小差距”成为可能,成为敦促优秀教师更加优秀、新手教师快速成长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新街镇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马赞 孙建辉)
三位教师音量变化的次数呈递进趋势,C班教师的音速变化次数明显多于A、B班教师,语言的抑扬顿挫优于A、B班教师。纵观三堂课,因为同课同构,A、B、C班三位教师的预设教学语言相同,因而用规范的学科教学语言进行教学,语言准确度、清晰度、流畅度、音量都比较好。但在音量变化、音速变化、语气运用、表情应用以及肢体动作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骨干教师和名师级教师在语言的激情度、生动幽默度和肢体语言方面,更具有独特的感染力,由此带来的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氛围、学生的积极性远远优于A班。
简要结论:
运用好教学语言与课堂效能的关系为正相关。因此,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充分地运用好教学语言,而且教学语言必须准确而严谨,如课堂中“5×(X-2)=15”,学生常常读作“5乘括号X减2括号等于15”,而最好读作“5乘X减2的差所得的积等于15”。正确的教学语言,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利。
2)安排好学生答问的落实不够,偏差明显
数据说明:
A班总人数33人,男生10人,占30%。女生23人,占70%。男生提问10次,占30%,女生提问23次,占70%,男生提问率与男生率持平,数据之比为1,男女生偏好差异不大。B班总人数34人,男生15人,占44%。女生19人,占56%。男生提问25次,占64%,女生提问14次,占36%。男生提问率和男生率的比值为1.45,相对男女生偏好差异,B班教师偏向男生多一些。C班总人数33人,男生17人,占52%。女生16人,占48%。男生提问28次,占61%,女生提问18次,占39%。男生提问率与男生率的比值为1.17,C班教师的提问偏好略向男生。
结论与改进:
观察者认为如果教师偏向提问男生或女生,就会冷落另一部分的学生。或者个别男生思维活跃,或者个别女生的回答特别完整,或者男生胆子大举手积极等,受到诸如此类问题的影响,教师在提问时极易偏向于某些人。在一个自然形成的班级里,学生的基础和智力层次是参差不齐的,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给各种层次的学生创造“抛头露面”的机会,让他们学有所得,体验成功的喜悦。
3)议课中的团队讨论:怎么评价好学生的表现
教师a:在“我一个星期跑了2.8km,每天跑s米”一题中,学生列式s×7=2.8。汪老师询问其他学生的意见时,大家也持相同的观点。面对这样的情景,教师该如何处理?直接否定,抑或是提醒学生注意单位的统一?汪老师的反应是先不作评价,而是让学生再齐读题目。复读时,有学生开始注意到“km”和s的单位“米”不同。
教师b:由于单位的不统一而出错,是学生做题出错的常见原因之一。这可以归于粗心,可这粗心并不是教师强调几遍就能改正的。在全班学生都出错时,汪老师让其重读题目,含义颇深——只要审题仔细,看清条件,就能尽量地避免由于粗心带来的错误。
教师c:有效的反馈在于能够让学生及时地了解他们现在学得怎么样、接下来应该怎么做、如何做。
教师d:这样的课堂,再次验证课堂中评价好学生的表现十分重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采用具体、积极、灵活的评价方式适时地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就能激励、引发学生围绕学习目标积极地参与各项学习活动,推动教学的顺利进行。
专家组指导教师就如何作好下一步的培训和改进工作,逐步形成一条基于团队协作的“课堂观察诊断—量化反馈、思维碰撞、领悟—对照常规、改进行动—缩小差距、提升效果”的校本研修之路。
三、活动启示
1.实证式行动研究,印证课堂教学常规对不同层级的教师均有改进、指导的作用
同课同构的教学研讨,使《萧山区中小学教师教学规范》从条目走向实践,教师不但知道自己课堂的欠缺之处在哪里,而且知道怎么去改进,真正地意识到课堂教学常规的重要性。如何把条文转化成有效的教学策略,让课堂教学更加规范、成熟,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成为不同教师的课堂教学常规的新目标。这正是此次活动的一大成功之处。
事实上,此次研讨活动,无论课堂执教者、课堂观察者、课堂一般听课者,都有极大的震撼。教师对教学常规的重要意义有了最直接的认识,从而产生最迫切的需求。细读《萧山区中小学教师教学规范》,它不但是规范教师教学行为的必要制度,也是引导教师努力学习新课程理念、自觉转化为具体教学行为的重要措施。
2.同课同构课堂主题观察,摸索出教研活动的新范式
第一,同课同构主题观察使一套适合农村学校实际的校本研修机制构建并运行起来。它以“落实常规、缩小差距”为研究主题,以“不同层次的教师落实常规的现状观察对比”为基础,以“同课同构的课堂教学观察”为研究方法,以“培训加反思”为活化“常规”的策略,形成一种追求各个层次教师共同发展的校本教研模式。
第二,同课同构主题观察,突显研究性、合作性、证据性。整个数学“团队”体验了课堂观察的准备阶段、观察阶段和反思阶段。它以“课堂常规落实”为任务主题,对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进行课堂观察,并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在这一过程中,执教教师融入教师集体,为观察者提供诊断的案例,观察教师成为活动的主体,提高了教研活动的参与积极性,拓展了教研活动的深度与广度。教师不仅学会“观察什么”、“如何分析”,还学会“资源共享”、“求同存异”,理解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加深了团队的合作能力。
第三,同课同构主题观察,使教研研究走向专业。针对课堂教学常规设计的15张量表,涉及课堂教学的9个纬度,每一条记录都对照课堂教学常规,不但使教研活动有了充足的证据,而且使教研活动向纵深拓展,给教师提供一个专业研究的范本。从原始的日常观察到规范式的精细化、量化观察,不仅让被观察者对问题症结有所顿悟,更拨动观察者的心弦,拨动每一位听课教师的心弦。
同课同构、课堂观察、量表对照、合作交流,出现了基于数据、基于证据的课堂教学评课研究,使教学研究走向专业化,更使各个层级的教师“落实常规、缩小差距”成为可能,成为敦促优秀教师更加优秀、新手教师快速成长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新街镇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马赞 孙建辉)
三位教师音量变化的次数呈递进趋势,C班教师的音速变化次数明显多于A、B班教师,语言的抑扬顿挫优于A、B班教师。纵观三堂课,因为同课同构,A、B、C班三位教师的预设教学语言相同,因而用规范的学科教学语言进行教学,语言准确度、清晰度、流畅度、音量都比较好。但在音量变化、音速变化、语气运用、表情应用以及肢体动作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骨干教师和名师级教师在语言的激情度、生动幽默度和肢体语言方面,更具有独特的感染力,由此带来的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氛围、学生的积极性远远优于A班。
简要结论:
运用好教学语言与课堂效能的关系为正相关。因此,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充分地运用好教学语言,而且教学语言必须准确而严谨,如课堂中“5×(X-2)=15”,学生常常读作“5乘括号X减2括号等于15”,而最好读作“5乘X减2的差所得的积等于15”。正确的教学语言,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利。
2)安排好学生答问的落实不够,偏差明显
数据说明:
A班总人数33人,男生10人,占30%。女生23人,占70%。男生提问10次,占30%,女生提问23次,占70%,男生提问率与男生率持平,数据之比为1,男女生偏好差异不大。B班总人数34人,男生15人,占44%。女生19人,占56%。男生提问25次,占64%,女生提问14次,占36%。男生提问率和男生率的比值为1.45,相对男女生偏好差异,B班教师偏向男生多一些。C班总人数33人,男生17人,占52%。女生16人,占48%。男生提问28次,占61%,女生提问18次,占39%。男生提问率与男生率的比值为1.17,C班教师的提问偏好略向男生。
结论与改进:
观察者认为如果教师偏向提问男生或女生,就会冷落另一部分的学生。或者个别男生思维活跃,或者个别女生的回答特别完整,或者男生胆子大举手积极等,受到诸如此类问题的影响,教师在提问时极易偏向于某些人。在一个自然形成的班级里,学生的基础和智力层次是参差不齐的,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给各种层次的学生创造“抛头露面”的机会,让他们学有所得,体验成功的喜悦。
3)议课中的团队讨论:怎么评价好学生的表现
教师a:在“我一个星期跑了2.8km,每天跑s米”一题中,学生列式s×7=2.8。汪老师询问其他学生的意见时,大家也持相同的观点。面对这样的情景,教师该如何处理?直接否定,抑或是提醒学生注意单位的统一?汪老师的反应是先不作评价,而是让学生再齐读题目。复读时,有学生开始注意到“km”和s的单位“米”不同。
教师b:由于单位的不统一而出错,是学生做题出错的常见原因之一。这可以归于粗心,可这粗心并不是教师强调几遍就能改正的。在全班学生都出错时,汪老师让其重读题目,含义颇深——只要审题仔细,看清条件,就能尽量地避免由于粗心带来的错误。
教师c:有效的反馈在于能够让学生及时地了解他们现在学得怎么样、接下来应该怎么做、如何做。
教师d:这样的课堂,再次验证课堂中评价好学生的表现十分重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采用具体、积极、灵活的评价方式适时地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就能激励、引发学生围绕学习目标积极地参与各项学习活动,推动教学的顺利进行。
专家组指导教师就如何作好下一步的培训和改进工作,逐步形成一条基于团队协作的“课堂观察诊断—量化反馈、思维碰撞、领悟—对照常规、改进行动—缩小差距、提升效果”的校本研修之路。
三、活动启示
1.实证式行动研究,印证课堂教学常规对不同层级的教师均有改进、指导的作用
同课同构的教学研讨,使《萧山区中小学教师教学规范》从条目走向实践,教师不但知道自己课堂的欠缺之处在哪里,而且知道怎么去改进,真正地意识到课堂教学常规的重要性。如何把条文转化成有效的教学策略,让课堂教学更加规范、成熟,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成为不同教师的课堂教学常规的新目标。这正是此次活动的一大成功之处。
事实上,此次研讨活动,无论课堂执教者、课堂观察者、课堂一般听课者,都有极大的震撼。教师对教学常规的重要意义有了最直接的认识,从而产生最迫切的需求。细读《萧山区中小学教师教学规范》,它不但是规范教师教学行为的必要制度,也是引导教师努力学习新课程理念、自觉转化为具体教学行为的重要措施。
2.同课同构课堂主题观察,摸索出教研活动的新范式
第一,同课同构主题观察使一套适合农村学校实际的校本研修机制构建并运行起来。它以“落实常规、缩小差距”为研究主题,以“不同层次的教师落实常规的现状观察对比”为基础,以“同课同构的课堂教学观察”为研究方法,以“培训加反思”为活化“常规”的策略,形成一种追求各个层次教师共同发展的校本教研模式。
第二,同课同构主题观察,突显研究性、合作性、证据性。整个数学“团队”体验了课堂观察的准备阶段、观察阶段和反思阶段。它以“课堂常规落实”为任务主题,对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进行课堂观察,并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在这一过程中,执教教师融入教师集体,为观察者提供诊断的案例,观察教师成为活动的主体,提高了教研活动的参与积极性,拓展了教研活动的深度与广度。教师不仅学会“观察什么”、“如何分析”,还学会“资源共享”、“求同存异”,理解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加深了团队的合作能力。
第三,同课同构主题观察,使教研研究走向专业。针对课堂教学常规设计的15张量表,涉及课堂教学的9个纬度,每一条记录都对照课堂教学常规,不但使教研活动有了充足的证据,而且使教研活动向纵深拓展,给教师提供一个专业研究的范本。从原始的日常观察到规范式的精细化、量化观察,不仅让被观察者对问题症结有所顿悟,更拨动观察者的心弦,拨动每一位听课教师的心弦。
同课同构、课堂观察、量表对照、合作交流,出现了基于数据、基于证据的课堂教学评课研究,使教学研究走向专业化,更使各个层级的教师“落实常规、缩小差距”成为可能,成为敦促优秀教师更加优秀、新手教师快速成长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新街镇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马赞 孙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