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学平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修课程优化设计与实施策略的研究”课题是本人主持的一项天津市“十二五”规划课题,主要以天津市示范高中学校紫云中学为实验学校开展课题研究。本次调查于2014年5月进行,采用问卷形式,共发放问卷634份,回收630份。问卷问题共涉及四个方面:对中国文化经典的认识,中国文化经典的阅读及背诵情况,中国文化经典的学习方式,对中国文化经典的运用。本次调查旨在对课题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反思,以利于研究的深入展开。调查数据采用百分比统计分析。
一、基本情况
1.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认识情况
本方面调查共设计四个问题:
(1)你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有哪些理解(多选)
(2)对儒家思想,你的看法是 。
(3)对道家思想,你的看法是 。
(4)对佛家思想,你的看法是 。
调查结果如下:
70%~80%的学生认为中国文化经典“博大精深,蕴含着巨大的能量”,48%的学生认为它“富有美感,令人愉悦”。但也有7%的学生认为它与现实“距离遥远,无益于当今社会发展”,4%的学生认为它“内容陈腐,思想保守”。
对于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看法,具体情况为:完全认同的不足10%,完全否定的只有1%,95%左右的学生认为应该批判性地继承。
这反映出,绝大多数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都有比较正确的认识,经典的思想内涵和对后世的积极影响也得到了多数学生的认可。对文化经典的主流思想——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应该得到批判性的继承。文化经典的美学价值,也得到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认同。但也有个别学生可能过分注意到文化经典的消极方面,从而在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
2.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阅读、背诵情况
1)阅读情况
本方面调查共设计五个问题:
(1)选修过中国经典文化研读选修课之后,对儒家经典《四书五经》的阅读情况。
(2)选修过中国经典文化研读选修课之后,对《老子》、《庄子》等道家经典的阅读情况。
(3)选修过中国经典文化研读选修课之后,对《坛经》、《百喻经》等佛家经典的阅读情况。
(4)你现在手中是否拥有或借有一本或几本有关唐诗宋词的书并经常阅读?
(5)当今多元文化世界,你是否愿意抽出时间阅读古代文学典籍(如《红楼梦》)?
调查结果显示,对儒家、道家、佛家经典“只读过课本上节选部分”的学生占总调查者的比例分别为83.9%、87.2%、92.9%;“较为系统完整地读过其中一部或几部”的分别为8.9%、7.9%、3.8%;“经常反复地阅读过其中一部或几部”的分别为7.2%、4.9%、3.3%。这反映出,选修过中国经典文化研读选修课之后,学生对儒、道、佛经典的阅读基本停留在课内阅读的层面,80%以上的学生只读过课本节选的部分,不足10%的学生较为系统完整地读过其中一部或几部,能够经常反复地阅读其中一部或几部的更不足8%。对儒家经典的学习情况要稍好于对道家和佛家经典的学习。这可能因为儒家思想是社会的主流思想,教师对这一部分内容要求较高,学生也相对比较重视。对道家经典的阅读,情况就要差一些。对佛家经典的阅读,情况最差。这可能与佛家经典比较难懂,佛理比较隐晦,学生认为它与现实生活距离较远又难参悟有关。
古诗词阅读情况则更不乐观。“有书,经常读”的学生不足8%,“有书,不经常读”的学生占到67%,“没有书,也不打算读”的学生占到15%。
从对文化经典的阅读意愿上看,“十分愿意读”、“愿意读”的合在一起占总调查者的80%以上,说明多数学生还是有阅读意愿的。影响将意愿转化为行动的原因,从调查中反映出的主要有三个:一是时间,70%以上的学生选择“愿意但只是偶尔阅读,因为没有时间”。高中学习紧张,文化经典研读属于选修课,学生学习时间有限,不可能将大量精力投入其中。二是兴趣,“没兴趣,不喜欢此类书籍”的学生约占8%。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阅读兴趣不能被激发出来,再好的书也是读不出味道的。三是认识,有5%的学生认为读传统文化典籍是读与现实生活无关的书。现实阅读的功利性,成为影响学生阅读文化经典的一个重要原因。
2)文化经典的背诵情况
背诵,是学习中国文化经典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也是检测学习结果的最主要方法。因此,此次单独拿出来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进行考查。
从调查结果看,近70%的学生能背诵下书中的一些章节段落,有的学生(约占10%左右)还能扩展到对整部书的背诵,这是很值得肯定的。但也有20%的学生由于记忆能力或认识的问题,背诵不是很积极,还需要教师适当地加以引导。
3.中国文化经典的学习方式
当前学习方式多元化,对文化经典的学习,学生愿意采用哪一种学习方式呢?此项调查共分三个方面:首先,从阅读的个性倾向看,学生是乐于读原著加古人的注解,还是读原著加今人的注解,抑或直接读白话文译文,或读现代学者的解读著作,或看影视栏目。其次,在交流方式上,学生读文化经典时,愿意采用什么方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悟?是直接与教师、学生进行讨论或辩论,还是把自己的感想写成读后感与他人交流,抑或在网上与他人(如名人大家)交流,或主动去听有关文化经典的讲座,与讲师交流,抑或根本不交流。再次,学生学习上的困难是什么?对这方面的调查问题,学生可以进行多项选择。
调查结果发现,学生在阅读文化经典时,体现出很强的个性倾向。愿意读原著加古人注解的占18%,愿意读原著加今人注解的占45%,两者合在一起超过被调查者的60%。这说明:读原著,仍是学生的首选。但更多的学生希望在原著后配有今人注解,也有30%左右的学生喜欢读白话文译文或看现代学者的解读著作,这可能与学生文言功底较浅、阅读时间有限等多方面原因有关。调查中还发现,近四成的学生喜欢通过观看影视栏目(如《百家讲坛》)来了解文化经典。endprint
在交流方式上,“愿意直接与教师、学生进行讨论或辩论”的占40%,在各选项中所占比例最高。可见,教师、学生仍是学生首选的交流对象,课堂学习仍是他们的最爱。当然,也有20%左右的学生愿意在网上与他人(如名人大家)交流,或主动去听有关文化经典的讲座。而把自己的感想写成读后感与他人交流的方式多数学生不太热衷,只有17%的学生乐于为之。
在学习困难方面,调查显示:认为“古书不易读懂”的占57%,认为“没有时间读经典”的占47%,认为“缺乏良好的阅读环境”的约占35%。这些数据表明:学习经典最主要的困难在于文化经典本身的艰涩难懂。这说明较好的文言功底,仍是学习文化经典的基础。其次,高中生学习任务艰巨,阅读经典的时间有限,因此阅读时间问题,也是学习文化经典面临的一个主要困难。再次,学习经典所需的良好的外在环境的缺失对学生的学习也有重要影响。
4.对于中国文化经典的运用
此方面调查设计了一个问题:思考现实问题(包括写议论文)时,你是否经常借鉴文化经典中的思想?结果显示,“经常借鉴”的人约占20%,“偶尔借鉴”的人约占65%,另外约15%的人“从来没有借鉴”。
这里出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从第一项调查——“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认识情况”中可见,90%左右的学生都认为对传统文化需要批判性地继承,但本项调查却反映出多数学生并不经常性地对经典中的思想精华加以借鉴和运用。“批判性继承”可能只是他们从教科书中接受下来的概念,学生对之既缺乏认识,又没有内化为思想,更不可能去亲身践行。
二、调查反思
1.提高重视程度
经典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是民族智慧的浓缩。学生对文化经典有正确的认识是他们学习经典的前提。相反,如果学生对经典缺乏正确的认识,或对学习经典的重视程度不够,就不可能自觉自愿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对经典的学习中。因此,对个别学生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教师要给予积极的引导。
2.拓展阅读范围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文化经典的阅读基本停留在对课内选文的学习上,阅读量还是相当有限的。学生的阅读基本停留在被动阅读阶段,主动阅读和完全出于自身兴趣的阅读还比较少。学生学习文化经典还仅停留在有限地选修课时间,课外自主拓展延伸性学习还有待加强,很多学生还没有把对经典的学习内化为一种自觉的持久性的行为。
3.加强背诵学习
我国传统中对文化经典的学习,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基本经验。首先便是背诵。在传统教学中,对于初入学者,常常是先生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先生教完一个段落,反复领读几遍,再让学生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诵读,读熟后再到先生讲桌前背诵。学生背得烂熟,没有错漏,先生再教新的段落。可以说,背诵是学习文化经典“固本培根”的方法。在时间和精力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尽量让学生把文化经典中的精华先背诵下来,不明白的义理留待今后进行慢慢的理解和领悟。这对于学生一生的发展都将大有裨益。但目前背诵经典的现状不是很乐观,一是经典的背诵量有限,二是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这就需要教师提高认识并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
4.改变教学方式
文化经典的学习方法应当紧密结合当今教育的发展,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法,充分利用多种教育方式和手段,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在课堂学习中,阅读、背诵、讨论探究、辩论争锋等多种教学环节要互动相生,传统与现代的学习手段更要互融促进。同时,教师要注意将对经典的学习由课内引向课外,充分借助社会化学习资源,拓宽学生学习经典的渠道。
当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多写读后之思,毕竟“写出来”是对思想最清晰的表达。对学生惧怕写作的问题,教师不要回避,要用自己的智慧进行引导、点拨和激发,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不得不说,提高学生用最规范、简洁、优美的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
同时,针对经典学习中的一些实际困难,要尽量想办法克服。如针对学生学习经典的时间有限的问题,教师可以多举办一些课外活动,如经典名句背诵比赛、原创古体诗诵读大赛等,用课外活动来弥补课内学习的不足。这也有利于形成学生学习经典的良好的外在环境,营造出人人学经典、诵经典、创新经典的校园文化氛围 。
5.提高运用能力
学习经典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经典来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加深其对社会的思考和认识,培养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经典中有很多闪光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儒家“积极入世”的实践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宽仁”思想;道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佛家的平等思想、克己利他思想等等。学习经典的目的就是要让这些闪光的思想潜移默化地进入每个学生的大脑,内化于心,成为他们实践的主要指导思想。
总之,经典是一个民族智慧的浓缩。中华文化经典是我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载体。阅读经典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情趣和个人修养,而且有利于学生对民族智慧的吸纳,提高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
(作者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紫云中学)
(责任编辑:任媛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