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静
对于教师的职业,古曰“传道授业解惑”,今曰“教书育人”。则教师的职业道德,即师德,应当是如何?作为一名教师,又应如何提升自己的师德,从而肩负起传道、育人之责?在第3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应当认真研读一下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普及读物项目推出的《师魂——教师大计 师德为本》一书,领悟为师之道的真谛。
本书著者是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老师。他以“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的育人观,培养出一大批优秀拔尖人才,被学生赞誉为“一块磁铁”、“胜似父亲”。本书不仅对师德的内涵“博览全球”、“谈古论今”,还以深入浅出的理论和生动翔实的事例论述了当代师德建设的根本途径,可谓是广大中国教师职业生涯的“导航灯”、专业发展的“搭手架”、进德修业之宝典。
一、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成分
林老师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为本书的开篇之语,指出师德在教育事业发展、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重要性。在古今中外师德观比较、归纳的基础上,林老师着眼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以心理学科为主要理论基础,进一步论证分析,指出师德是教师献身于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成分。
书中写道:“师德的实质就是教育事业的‘业字,师德体现的正是对教育事业、教育岗位及其社会地位的道德规范、道德范畴和道德心理的表现。”所以,我们平常论及教师的师德时,常以教师对教育工作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积极性等的具体表现为尺度。可以说,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对教学的情怀、对专业的追求等,是由其师德驱动的。所以,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成分,教师的师德修养关系着国家教育体制的建立、教育质量的提高以及教育目标的达成,关系着国家人力资源的质量。
二、基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师德观的传承与发扬
教师要承担传道、育人的职责,则中国教师的师德内涵应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相融,从而能够传递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与传统美德,以培养高素质的“龙的传人”。本书剖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十大特色,例举了我国历代名家的师德观,在此基础上梳理归纳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师德观的主要表现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爱护学生,无私无隐;循循善诱,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发掘潜能;闻过则喜,改过迁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教学相长,师生互动;有教无类,公私并举;等等。这些师德观,体现了中华民族“仁、义、礼、智、信”的“五常”道德原则和“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的“八德”道德规范,是当今中国教师应当传承的美德。
在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文明产生巨大影响的当下,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正经历着社会转型,这也对中国教师的师德提出新的要求。书中进一步指出,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就要求教师的师德应以这“24字”来进一步规范和修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帮助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师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本书以三章的内容论述了师德的重要性及其内涵发展之后,以四章的内容,通过具体生动的真实案例,分别从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严谨治学、为人师表四个维度为大家娓娓道出师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书中指出,教师的爱岗敬业精神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但其实质就是热爱教书育人的事业,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岗位;热爱学校,时刻关注学校,以学校的发展为己任;具有献身于教育工作的职业理想;辛勤耕耘,无私奉献。教师自身的爱岗敬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可以从敬业意识、乐业意识、职业规范意识和勤业意识四个方面来规范和提高。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把师德视为教师的灵魂或“师魂”,则师爱就是“师魂之魂”。书中指出,师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的爱,一种严慈相济的爱,一视同仁的爱。大爱无疆,是师爱的特点。师爱以尊重学生为出发点,以严慈相济为手段,以一视同仁为原则,以学生成长或成才为目的。学生一旦体会到师爱,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促使教育实现其根本的树人功能。
教师的严谨治学,谈的是师能。关于师能,书中谈了以下几个观点:教育质量直接取决于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师的业务水平集中体现在创新上;创新的基础在于教师钻研业务;创新教育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养成质疑精神;教师的创新性或创造性来源于教育科学研究;教师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师能的提升,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结构,尤其是本体性知识、文化知识、实践性知识与条件性知识的拓展与提高;需要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基本功,精心备课,高效艺术地上课;需要教师提高担任班主任、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等的教育能力;需要教师提高科研能力。
为人师表是立师风。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表达的就是为人师表的主题。书中从教师与社会的关系、教师与职业的关系、教师与集体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自我的关系这五个方面谈师风所应起的表率作用,为师风建设提供系统全面的学习材料。
鉴于以往关于师德著作的主要读者对象定位于中小学教师,本书专设一章的内容谈高校教师的师德,指出高校教师师德的特殊性在于以崇尚学术为基础,以培养杰出人才为标志,以淡泊名利为行为准则,以教育创新为前提。因此,高校教师的师德修养应从做学术道德的实践者、做廉洁从教的执行者、做严慈相济的开拓者来规范和修炼。
林老师在本书的结尾一章中写道:“我的师德观的形成,源于成长道路上的几位教师,基于他们的言传身教,更是基于他们的榜样力量。”已从教50年多的林老师不仅以实际行动付诸自己的师德观,现还为师德建设著书立说,为的是“师德精神,代代相传”。希望广大中国教师不辜负他老人家的殷切之心,对自己的师德“吾日三省吾身”,觉悟、反思、提升自己的师德观,使我中华民族的师德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责任编辑:孙建辉)endprint
对于教师的职业,古曰“传道授业解惑”,今曰“教书育人”。则教师的职业道德,即师德,应当是如何?作为一名教师,又应如何提升自己的师德,从而肩负起传道、育人之责?在第3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应当认真研读一下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普及读物项目推出的《师魂——教师大计 师德为本》一书,领悟为师之道的真谛。
本书著者是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老师。他以“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的育人观,培养出一大批优秀拔尖人才,被学生赞誉为“一块磁铁”、“胜似父亲”。本书不仅对师德的内涵“博览全球”、“谈古论今”,还以深入浅出的理论和生动翔实的事例论述了当代师德建设的根本途径,可谓是广大中国教师职业生涯的“导航灯”、专业发展的“搭手架”、进德修业之宝典。
一、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成分
林老师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为本书的开篇之语,指出师德在教育事业发展、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重要性。在古今中外师德观比较、归纳的基础上,林老师着眼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以心理学科为主要理论基础,进一步论证分析,指出师德是教师献身于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成分。
书中写道:“师德的实质就是教育事业的‘业字,师德体现的正是对教育事业、教育岗位及其社会地位的道德规范、道德范畴和道德心理的表现。”所以,我们平常论及教师的师德时,常以教师对教育工作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积极性等的具体表现为尺度。可以说,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对教学的情怀、对专业的追求等,是由其师德驱动的。所以,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成分,教师的师德修养关系着国家教育体制的建立、教育质量的提高以及教育目标的达成,关系着国家人力资源的质量。
二、基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师德观的传承与发扬
教师要承担传道、育人的职责,则中国教师的师德内涵应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相融,从而能够传递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与传统美德,以培养高素质的“龙的传人”。本书剖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十大特色,例举了我国历代名家的师德观,在此基础上梳理归纳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师德观的主要表现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爱护学生,无私无隐;循循善诱,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发掘潜能;闻过则喜,改过迁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教学相长,师生互动;有教无类,公私并举;等等。这些师德观,体现了中华民族“仁、义、礼、智、信”的“五常”道德原则和“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的“八德”道德规范,是当今中国教师应当传承的美德。
在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文明产生巨大影响的当下,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正经历着社会转型,这也对中国教师的师德提出新的要求。书中进一步指出,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就要求教师的师德应以这“24字”来进一步规范和修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帮助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师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本书以三章的内容论述了师德的重要性及其内涵发展之后,以四章的内容,通过具体生动的真实案例,分别从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严谨治学、为人师表四个维度为大家娓娓道出师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书中指出,教师的爱岗敬业精神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但其实质就是热爱教书育人的事业,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岗位;热爱学校,时刻关注学校,以学校的发展为己任;具有献身于教育工作的职业理想;辛勤耕耘,无私奉献。教师自身的爱岗敬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可以从敬业意识、乐业意识、职业规范意识和勤业意识四个方面来规范和提高。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把师德视为教师的灵魂或“师魂”,则师爱就是“师魂之魂”。书中指出,师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的爱,一种严慈相济的爱,一视同仁的爱。大爱无疆,是师爱的特点。师爱以尊重学生为出发点,以严慈相济为手段,以一视同仁为原则,以学生成长或成才为目的。学生一旦体会到师爱,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促使教育实现其根本的树人功能。
教师的严谨治学,谈的是师能。关于师能,书中谈了以下几个观点:教育质量直接取决于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师的业务水平集中体现在创新上;创新的基础在于教师钻研业务;创新教育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养成质疑精神;教师的创新性或创造性来源于教育科学研究;教师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师能的提升,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结构,尤其是本体性知识、文化知识、实践性知识与条件性知识的拓展与提高;需要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基本功,精心备课,高效艺术地上课;需要教师提高担任班主任、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等的教育能力;需要教师提高科研能力。
为人师表是立师风。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表达的就是为人师表的主题。书中从教师与社会的关系、教师与职业的关系、教师与集体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自我的关系这五个方面谈师风所应起的表率作用,为师风建设提供系统全面的学习材料。
鉴于以往关于师德著作的主要读者对象定位于中小学教师,本书专设一章的内容谈高校教师的师德,指出高校教师师德的特殊性在于以崇尚学术为基础,以培养杰出人才为标志,以淡泊名利为行为准则,以教育创新为前提。因此,高校教师的师德修养应从做学术道德的实践者、做廉洁从教的执行者、做严慈相济的开拓者来规范和修炼。
林老师在本书的结尾一章中写道:“我的师德观的形成,源于成长道路上的几位教师,基于他们的言传身教,更是基于他们的榜样力量。”已从教50年多的林老师不仅以实际行动付诸自己的师德观,现还为师德建设著书立说,为的是“师德精神,代代相传”。希望广大中国教师不辜负他老人家的殷切之心,对自己的师德“吾日三省吾身”,觉悟、反思、提升自己的师德观,使我中华民族的师德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责任编辑:孙建辉)endprint
对于教师的职业,古曰“传道授业解惑”,今曰“教书育人”。则教师的职业道德,即师德,应当是如何?作为一名教师,又应如何提升自己的师德,从而肩负起传道、育人之责?在第3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应当认真研读一下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普及读物项目推出的《师魂——教师大计 师德为本》一书,领悟为师之道的真谛。
本书著者是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老师。他以“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的育人观,培养出一大批优秀拔尖人才,被学生赞誉为“一块磁铁”、“胜似父亲”。本书不仅对师德的内涵“博览全球”、“谈古论今”,还以深入浅出的理论和生动翔实的事例论述了当代师德建设的根本途径,可谓是广大中国教师职业生涯的“导航灯”、专业发展的“搭手架”、进德修业之宝典。
一、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成分
林老师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为本书的开篇之语,指出师德在教育事业发展、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重要性。在古今中外师德观比较、归纳的基础上,林老师着眼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以心理学科为主要理论基础,进一步论证分析,指出师德是教师献身于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成分。
书中写道:“师德的实质就是教育事业的‘业字,师德体现的正是对教育事业、教育岗位及其社会地位的道德规范、道德范畴和道德心理的表现。”所以,我们平常论及教师的师德时,常以教师对教育工作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积极性等的具体表现为尺度。可以说,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对教学的情怀、对专业的追求等,是由其师德驱动的。所以,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成分,教师的师德修养关系着国家教育体制的建立、教育质量的提高以及教育目标的达成,关系着国家人力资源的质量。
二、基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师德观的传承与发扬
教师要承担传道、育人的职责,则中国教师的师德内涵应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相融,从而能够传递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与传统美德,以培养高素质的“龙的传人”。本书剖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十大特色,例举了我国历代名家的师德观,在此基础上梳理归纳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师德观的主要表现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爱护学生,无私无隐;循循善诱,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发掘潜能;闻过则喜,改过迁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教学相长,师生互动;有教无类,公私并举;等等。这些师德观,体现了中华民族“仁、义、礼、智、信”的“五常”道德原则和“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的“八德”道德规范,是当今中国教师应当传承的美德。
在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文明产生巨大影响的当下,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正经历着社会转型,这也对中国教师的师德提出新的要求。书中进一步指出,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就要求教师的师德应以这“24字”来进一步规范和修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帮助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师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本书以三章的内容论述了师德的重要性及其内涵发展之后,以四章的内容,通过具体生动的真实案例,分别从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严谨治学、为人师表四个维度为大家娓娓道出师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书中指出,教师的爱岗敬业精神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但其实质就是热爱教书育人的事业,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岗位;热爱学校,时刻关注学校,以学校的发展为己任;具有献身于教育工作的职业理想;辛勤耕耘,无私奉献。教师自身的爱岗敬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可以从敬业意识、乐业意识、职业规范意识和勤业意识四个方面来规范和提高。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把师德视为教师的灵魂或“师魂”,则师爱就是“师魂之魂”。书中指出,师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的爱,一种严慈相济的爱,一视同仁的爱。大爱无疆,是师爱的特点。师爱以尊重学生为出发点,以严慈相济为手段,以一视同仁为原则,以学生成长或成才为目的。学生一旦体会到师爱,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促使教育实现其根本的树人功能。
教师的严谨治学,谈的是师能。关于师能,书中谈了以下几个观点:教育质量直接取决于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师的业务水平集中体现在创新上;创新的基础在于教师钻研业务;创新教育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养成质疑精神;教师的创新性或创造性来源于教育科学研究;教师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师能的提升,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结构,尤其是本体性知识、文化知识、实践性知识与条件性知识的拓展与提高;需要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基本功,精心备课,高效艺术地上课;需要教师提高担任班主任、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等的教育能力;需要教师提高科研能力。
为人师表是立师风。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表达的就是为人师表的主题。书中从教师与社会的关系、教师与职业的关系、教师与集体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自我的关系这五个方面谈师风所应起的表率作用,为师风建设提供系统全面的学习材料。
鉴于以往关于师德著作的主要读者对象定位于中小学教师,本书专设一章的内容谈高校教师的师德,指出高校教师师德的特殊性在于以崇尚学术为基础,以培养杰出人才为标志,以淡泊名利为行为准则,以教育创新为前提。因此,高校教师的师德修养应从做学术道德的实践者、做廉洁从教的执行者、做严慈相济的开拓者来规范和修炼。
林老师在本书的结尾一章中写道:“我的师德观的形成,源于成长道路上的几位教师,基于他们的言传身教,更是基于他们的榜样力量。”已从教50年多的林老师不仅以实际行动付诸自己的师德观,现还为师德建设著书立说,为的是“师德精神,代代相传”。希望广大中国教师不辜负他老人家的殷切之心,对自己的师德“吾日三省吾身”,觉悟、反思、提升自己的师德观,使我中华民族的师德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责任编辑:孙建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