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丽英
所谓的“先学”,就是在课堂上,学生按照教师揭示的学习目标以及自学提纲,自学、思考、交流、练习;“后教”则是在学生自学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难、易混、知识的重难点之处展开指导。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实践活动经验等能力的培养无疑是有益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笔者发现:听课教师觉得,没有了情境,原本就比较枯燥的数学课越发地不好听了;在教学中,教师们还是不敢太放手,总担心孩子这个不会那个不会,老师说的还是太多,总摆脱不了一问一答的影子;学生两级分化越来越严重,课堂上只有部分学生唱主角,其他孩子则常常晾在一旁,有的是不会说,有的则是不敢说,还有的是不想说。
为此,笔者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鼓励孩子走上讲台,让学生当小老师,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就以一学年来的课堂教学为例,谈谈我们的做法与体会。
一、创设趣味情境,效果当堂检测
在日常实验中,老师们总说“先学后教”的课堂没有情境,越听越觉得枯燥,其实,“先学后教”一样可以有情境,一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分饼》一课时,先进行复习,为表扬孩子们对上一节课知识的掌握,奖励孩子们吃一块大饼,学生异常兴奋,然后又用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望,把学生带入新课的学习中。自学反馈之后,是本课的练习环节,把课本上的练习题改编成“智慧树”和“涂色大比拼”的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同时也检测和巩固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当堂完成作业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拓展练习,采用智慧桥的形式,既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改编后的练习,趣味横生,即便是五年级的孩子,也不由自主的为自己答对而感到兴奋,时而握紧拳头,时而伸出两个手指,口中呐喊“耶”,庆祝自己的胜利,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二、“提纲”引领自学,明确学习导向
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是学习的途径之一,“先学后教”模式尤其重视学生看书能力的培养,看懂书上的数学表达方式,抓住重要的词和句,依据自学提纲,寻找答案,理解抽象句子的含义,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体独立参与学习、发挥主体作用奠定基础。
如教学《分饼》,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针对《分饼》的重点和难点,提出简练而有针对性的问题,放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而不是漫无目的的自学。自学时,能解决的问题直接解决,遇到不明白的可以问同伴,也可以问老师,实在不会就做上记号,等全班反馈的时候一起解决。由于《分饼》内容较多,加上我们还处于“先学后教”的初级阶段,许多孩子的自学能力还需要教师的引导与点拨,因此可以将自学内容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自学解决分一张饼的问题,为帮助学生自学,拟定了以下三个自学提示:
(1)认真观察“分饼”图,课本中介绍了几种分饼的方法?
(2)用圆片代替饼,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分法。
第二阶段自学解决分三张饼的问题,同样拟定了三个自学提示:
(1)课本中是如何将9张饼平分给4个人的,每人分到几张饼呢?
(2)用圆片代替饼,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分法。
(3)你认为分数可以分为哪几类?
孩子们可以从自学提示中,非常明确地知道本节课要自学什么,怎样去自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分阶段自学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循序渐进。
三、师生换位体验,课堂还给学生
反馈环节是“先学后教”的主题环节,以往教学许多教师不敢太放手,总担心孩子学不会或者学不好,老师的授课总摆脱不了一问一答的形式。
为此,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吃西瓜》时,笔者做了大胆的尝试,让学生当小老师,鼓励孩子走上讲台,结合学具说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说得不够的由其他孩子进行补充,有不明白的可以直接向小老师提问,小老师能解决的就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老师出面解决。
当孩子提问:为什么计算的时候只要把分子相加减,而分母却不变呢?这个问题是本课学习目标的重点问题。孩子们的回答实在太精彩了:“因为是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8份,而不是16份,如果把分母相加,就表示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16份了,每一份的大小就不一样,不能相加减。”甚至还有孩子说到了单位不同不能相加减,所谓的单位不同其实就是指分数单位不同,这为今后学习分数单位奠定了基础。
当孩子提问:1要怎么变才能与[58]相减呢?这个问题是本课的难点。小老师是这样回答的:“因为后一个分数是[58],所以我们要把1变成[88],它表示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8份,这样每份大小才会一样,就可以相加减了。”“如果变成[99],表示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9份,每份大小就不一样了,不能相加减。”小老师的回答通俗易懂,解释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同时,也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这样的换位课堂,既能够极大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和质疑能力,也能检查孩子的自学情况,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教师只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同时也能缓解枯燥的数学课堂,让孩子学得更轻松,让听课老师听得更有兴趣。
四、“老师”大放光彩,“学生”不甘示弱
自从采用了“先学后教”模式,学生两级分化就越来越严重,课堂上只有部分学生唱主角,其他孩子则常常晾在一旁,有的是不会说,有的是不敢说,还有的则是不想说。怎么办呢?
以下是笔者运用“先学后教”理念,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比一比》的实况:
片断一:比较位数不同数的大小
为了引导其他孩子对小老师发问,我率先问了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四位数都比三位数大呢?”这一问,让全班同学都陷入了沉思,过了一会儿,一些同学很肯定地回答“是的!”“哪个老师来证明?”“我来!” 唐老师快速走到黑板前,一个捣蛋的男孩!我心里一直在嘀咕,这个平时我都说不太明白的问题,他会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呢?只见他在黑板上写出了1000○999,好家伙,我怎么就没有想到用这两个数来说明问题呢?唐老师接着说:“他是最小的四位数,他是最大的三位数,1000比999大……”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了。在我的带动下,提问的孩子多了起来:“五位数和四位数怎么比?”又一个小老师上来举例:10000○9875,并说道:“不用比,五位数肯定比四位数大!” “两位数和三位数怎么比?”许多同学抢着回答:“三位数肯定比两位数大”……随着提问与举例的交替进行,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看着教室里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endprint
片断二:比较位数相同数的大小
第五个走上讲台的是一个女生,“我要比的是位数相同的,3952○3820,先比千位,千位一样比百位,9比8大。”说得不错,就是不够完整,我正想插嘴,一个声音想起来“那如果百位也一样怎么办?”好家伙,把我想问的提出来了。“哪个老师来举例?”“我来!”一个白白净净的男孩大声喊道。他个子不高,戴着一副眼镜,只见他不慌不忙地走上讲台,甩了甩头发,拿起粉笔一笔一画的写5428○5429,充分的准备让他有条不紊的开讲:“这两个都是四位数,先比千位,千位都是5,再比百位,百位都是4,再比十位,十位都是2,再比个位,8比9小,所以5428比5429小。”话音刚落,没有人组织,没有人喊口令,全班同学都齐刷刷地鼓起掌来。真是太棒了,不说则已,一说就惊人,声音清晰响亮,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让我差点成了他的“粉丝”。和前面的小老师比,他的叙述更加完整,更加清晰,以至于没有一个学生再提出问题,都说听明白了。可我还是不放心,“三位数怎么比?”我只好自己提出这个问题,“那就更好比了!”小眼镜得意的说,刷刷刷,又一个例子:564○562,“从百位比起,百位一样就比十位,十位一样就比个位,一直比到底。”一直比到底,多么形象的语言呀!我还需要说什么呢?我由衷地对他竖起了大拇指,“你真是太棒了!”……
这样的学习方式,这样的换位体验,学生感到很新奇,很特别,它为学生提供了多方面展示自己的机会,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力。不仅“小老师”能在课堂上、在同学们面前展示自己的风采,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其他“学生”也没有闲着。首先他们要仔细倾听、认真思考“小老师”所说的,其次才能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才能进一步对“小老师”发问,同时也让自己对所学的知识和问题得到进一步的理解,更尝到了学习的甜头,增强了求知欲望。
五、链接前后知识,梳理整体脉络
如:北师大版三年级《吃西瓜》一课,课前先进行复习,一共复习了三个内容:一是分数大小的比较,这是上一节课的知识,教师将知识点概括总结在“课前知识树”上,让孩子回顾旧知,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培养孩子整体的意识。接着复习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用分数表示部分占整体的几分之几。这两部分的复习是为新课做铺垫的,从而达成新旧知识之间的链接。
课末,当孩子总结完本节课后,教师又将本课的知识点概括呈现在“课后知识树”上,帮助孩子自觉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让学生对课堂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养成回顾整理的习惯。最后出示一道思考题:[12]+[13]=( )分母不同,怎样计算呢?这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达到知识之间的链接。
在课堂实践中,类似于以上这样的精彩展示片断已是屡见不鲜了。回想这几节课,孩子们出色的表现,大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让大家为之震撼,为之骄傲!这样的课堂,还会觉得枯燥,还会觉得不好听吗?笔者庆幸有这样的尝试,我们仍将继续开拓,创造更美的人生画卷。
(责任编辑:李雪虹)endprint
片断二:比较位数相同数的大小
第五个走上讲台的是一个女生,“我要比的是位数相同的,3952○3820,先比千位,千位一样比百位,9比8大。”说得不错,就是不够完整,我正想插嘴,一个声音想起来“那如果百位也一样怎么办?”好家伙,把我想问的提出来了。“哪个老师来举例?”“我来!”一个白白净净的男孩大声喊道。他个子不高,戴着一副眼镜,只见他不慌不忙地走上讲台,甩了甩头发,拿起粉笔一笔一画的写5428○5429,充分的准备让他有条不紊的开讲:“这两个都是四位数,先比千位,千位都是5,再比百位,百位都是4,再比十位,十位都是2,再比个位,8比9小,所以5428比5429小。”话音刚落,没有人组织,没有人喊口令,全班同学都齐刷刷地鼓起掌来。真是太棒了,不说则已,一说就惊人,声音清晰响亮,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让我差点成了他的“粉丝”。和前面的小老师比,他的叙述更加完整,更加清晰,以至于没有一个学生再提出问题,都说听明白了。可我还是不放心,“三位数怎么比?”我只好自己提出这个问题,“那就更好比了!”小眼镜得意的说,刷刷刷,又一个例子:564○562,“从百位比起,百位一样就比十位,十位一样就比个位,一直比到底。”一直比到底,多么形象的语言呀!我还需要说什么呢?我由衷地对他竖起了大拇指,“你真是太棒了!”……
这样的学习方式,这样的换位体验,学生感到很新奇,很特别,它为学生提供了多方面展示自己的机会,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力。不仅“小老师”能在课堂上、在同学们面前展示自己的风采,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其他“学生”也没有闲着。首先他们要仔细倾听、认真思考“小老师”所说的,其次才能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才能进一步对“小老师”发问,同时也让自己对所学的知识和问题得到进一步的理解,更尝到了学习的甜头,增强了求知欲望。
五、链接前后知识,梳理整体脉络
如:北师大版三年级《吃西瓜》一课,课前先进行复习,一共复习了三个内容:一是分数大小的比较,这是上一节课的知识,教师将知识点概括总结在“课前知识树”上,让孩子回顾旧知,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培养孩子整体的意识。接着复习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用分数表示部分占整体的几分之几。这两部分的复习是为新课做铺垫的,从而达成新旧知识之间的链接。
课末,当孩子总结完本节课后,教师又将本课的知识点概括呈现在“课后知识树”上,帮助孩子自觉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让学生对课堂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养成回顾整理的习惯。最后出示一道思考题:[12]+[13]=( )分母不同,怎样计算呢?这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达到知识之间的链接。
在课堂实践中,类似于以上这样的精彩展示片断已是屡见不鲜了。回想这几节课,孩子们出色的表现,大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让大家为之震撼,为之骄傲!这样的课堂,还会觉得枯燥,还会觉得不好听吗?笔者庆幸有这样的尝试,我们仍将继续开拓,创造更美的人生画卷。
(责任编辑:李雪虹)endprint
片断二:比较位数相同数的大小
第五个走上讲台的是一个女生,“我要比的是位数相同的,3952○3820,先比千位,千位一样比百位,9比8大。”说得不错,就是不够完整,我正想插嘴,一个声音想起来“那如果百位也一样怎么办?”好家伙,把我想问的提出来了。“哪个老师来举例?”“我来!”一个白白净净的男孩大声喊道。他个子不高,戴着一副眼镜,只见他不慌不忙地走上讲台,甩了甩头发,拿起粉笔一笔一画的写5428○5429,充分的准备让他有条不紊的开讲:“这两个都是四位数,先比千位,千位都是5,再比百位,百位都是4,再比十位,十位都是2,再比个位,8比9小,所以5428比5429小。”话音刚落,没有人组织,没有人喊口令,全班同学都齐刷刷地鼓起掌来。真是太棒了,不说则已,一说就惊人,声音清晰响亮,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让我差点成了他的“粉丝”。和前面的小老师比,他的叙述更加完整,更加清晰,以至于没有一个学生再提出问题,都说听明白了。可我还是不放心,“三位数怎么比?”我只好自己提出这个问题,“那就更好比了!”小眼镜得意的说,刷刷刷,又一个例子:564○562,“从百位比起,百位一样就比十位,十位一样就比个位,一直比到底。”一直比到底,多么形象的语言呀!我还需要说什么呢?我由衷地对他竖起了大拇指,“你真是太棒了!”……
这样的学习方式,这样的换位体验,学生感到很新奇,很特别,它为学生提供了多方面展示自己的机会,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力。不仅“小老师”能在课堂上、在同学们面前展示自己的风采,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其他“学生”也没有闲着。首先他们要仔细倾听、认真思考“小老师”所说的,其次才能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才能进一步对“小老师”发问,同时也让自己对所学的知识和问题得到进一步的理解,更尝到了学习的甜头,增强了求知欲望。
五、链接前后知识,梳理整体脉络
如:北师大版三年级《吃西瓜》一课,课前先进行复习,一共复习了三个内容:一是分数大小的比较,这是上一节课的知识,教师将知识点概括总结在“课前知识树”上,让孩子回顾旧知,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培养孩子整体的意识。接着复习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用分数表示部分占整体的几分之几。这两部分的复习是为新课做铺垫的,从而达成新旧知识之间的链接。
课末,当孩子总结完本节课后,教师又将本课的知识点概括呈现在“课后知识树”上,帮助孩子自觉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让学生对课堂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养成回顾整理的习惯。最后出示一道思考题:[12]+[13]=( )分母不同,怎样计算呢?这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达到知识之间的链接。
在课堂实践中,类似于以上这样的精彩展示片断已是屡见不鲜了。回想这几节课,孩子们出色的表现,大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让大家为之震撼,为之骄傲!这样的课堂,还会觉得枯燥,还会觉得不好听吗?笔者庆幸有这样的尝试,我们仍将继续开拓,创造更美的人生画卷。
(责任编辑:李雪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