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三节语文课

2014-09-16 01:16梁君祥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4年8期
关键词:伊索隐者桃花源记

梁君祥

(沈阳市第五中学,辽宁 沈阳 110042)

作为语文老师,常常为自己所教科目而自豪。是的,在所有学科中,有哪一科能比得上语文丰富多彩?语文教师,有可能成为这样一种人:他博览群书,学识广博;他胸襟开阔,精神强健;他兴趣广泛,热爱生活。

作为语文老师,常常困扰不堪,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也许文学大师巴金的一段话会让我们恍然大悟:“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

是的,语文教育的目就是要唤醒我们、引领我们、提升我们,让我们及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完善、更加美好。

在每一届高一学生的入学伊始,我都要先讲三篇文章:诗歌《寻隐者不遇》、文言文《桃花源记》、散文《读〈伊索寓言〉》,这些文本,有的来自初中,有的来自课外,学生初则诧异,学后恍然。笔者一直认为,这些文本应该是我们每一个高中生的入门课,事实上,也许应该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人生必修课。

一、《寻隐者不遇》——我们为什么不得其门而入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应该是一首浅显的诗歌,然而我却认为它意蕴深远。

对诗意的把握与它的多层次的空间感大有关系。大体上,诗人的空间感有三个层次:一是感知的范围,写诗人目之所见,耳之所历;二是想象的范围,写诗人神之所游,心之所思;三是哲理的范围,一花一世界,一沙一乾坤,表现诗人的宇宙意识和自我意识,涉及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等普遍问题,构成诗歌特有的深层空间。走进深层空间,才会发现它真正的内涵。

来访者代表一个世界,隐者代表了另一个世界,它对世俗的来访者是关闭着的。你可以想象它的美妙,你也可以在这世界的边缘探问它的消息,使自己稍稍远离俗世的污浊,于仰慕的遥望中使身心有所涤荡,但只要你的心还留在俗世,就不能深入到隐者的世界中去,分享隐者独得的生命体验。

我们,其实就是那个寻找者,“此山”就是我们的一个目的。人生本来就是一次旅行,在旅行中,我们要攀越或大或小的山,然后继续奔向远方。在旅途中,我们欣赏风景,我们历经磨难,然后来到了山的面前。但是,山是一种气象,一种境界。我们在入山之前也必须达到一种境界,否则我们将不得入其门,或者即使入了门,也终将因与其格格不入而最终被山抛弃。如果说每一所高中都是一座山,那么每一个身在其中的学子是否已经具备了相应的境界呢?是否与山的境界相融相应呢?如果说,每一所大学都是一座更高的山,那么我们是否也会像寻找者一样,不得其门而入呢?

每一个高中生都是人生路上的“寻找者”,我们必须在起始阶段,明确一个问题:我们到底在寻找什么?我们真的准备好了么?

二、《桃花源记》——我们为什么被抛弃

《寻隐者不遇》的“寻找者”一旦走进了大山,他的人生际遇和命运又将怎样?《桃花源记》给我们做了可能的启示。

桃花源,是中国文人的理想世界,其实也是我们每个学生的理想殿堂,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家园。我们羡慕那个渔人,他其实就是那位“寻找者”,终于走进了梦想中的深山,那里鸟语花香,那里其乐融融。但是有一个更严肃的问题迫使我们思考,一个渔人为什么能把这条路走通,同样是这个渔人,为什么又把这条通路变成一条塞路,他为什么最终被抛弃?

我们发现了两个字和两个标记:一个字是“行”,行走的行,这个纯朴的渔人缘溪行,行行复行行,它一直在前进,没有停顿,没有彷徨,也没有抱怨,未知的世界在召唤着它,他一直在向理想迈进。一个字是“忘”,忘记的忘,这个字十分关键,是这一课文的关节,也是我们人生的关键,我们只有摒除太多的功利、太多的欲望、太多的干扰,太多的这一年龄段不需要的非分之想,轻装上阵,才能见到人生真正的美景。还有两个标记:一个是桃花林,一个是山口。这两个标记极具象征意义。渔人一路上欣赏着潺潺的流水、漂浮的白云、夹岸的芳草、艳丽的桃花,终于来到了第一处驿站,桃花林。这一路的美景,既是美的召唤,也是美的诱惑,既是人生旅途必经之美景,也是实现理想、回归家园的巨大障碍。桃花林毕竟不是野猪林,它不伤人,但是他伤神。有多少同学在最后冲刺的路上,放慢了脚步,满足于个人小小的成功,满足于情感的放纵,来到桃花林,只是人生小小的成功。因此桃花林极具象征,足以使人警醒。第二处是山口,它象征黎明前的黑暗,只有忘了曾经的桃花林,才能来到山口,也只有不被狭窄的山口所吓退,才能来到洞天福地,才能取得人生的大成功。

我们又发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字,“志”。渔人既出桃花源,沿途“处处志之”,甚至“诣太守”,此时的渔人心中已不再纯净,天真变成心机,机遇变成机智,世俗之心既起,背叛之意滋生,则此路非彼路,此人非彼人,桃花源早已在山重水复之外了。

高中学生应该记住这篇《桃花源记》,也应该时时温习,经常反思。在我们得意的时候,在我们沮丧的时候,在我们彷徨的时候,在我们止步的时候。必须懂得只有突破人生的障碍,摆脱前行的干扰,直奔目标,心无旁骛,才能升到更高一层境界。曾经的我们也许天真烂漫、也许心怀憧憬,也许曾经成功,但是一旦我们忘了自己的身份,我们终将被抛弃。

三、《读〈伊索寓言〉》——美好人生,我之责任

也许我们觉得《桃花源记》是一个虚构故事,一切仿佛离我们很遥远,也许我们不愿承认那个渔人可能就是我们自己,但我相信钱钟书在《读〈伊索寓言〉》中描述的成人万象可能就是渔人在现实世界的诸般化身。

《伊索寓言》本是古希腊的学生教材,正如一切语文教材,它实际上承担着双重的使命:教育的使命和文学的使命。文学大师钱钟书先生从认识人生的角度入手,睿智地对人类自身作了一次审视。

《读〈伊索寓言〉》暗示出人类进化的漫长,而进化的成人却不知珍惜自己。成人占据人生舞台的中心,欲望膨胀,本性丧失。这是一个成年人对自我世界的真诚而理性的反思,这是对自我的挑战,更是人类良知的展现。人类的希望不仅在于儿童,更在于成人自己。

文章提出了令人深思的问题,儿童该不该读《伊索寓言》?

读与不读其实都不是关键,这其实仍然是对成年世界的关注,我们到底要造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这里应该还蕴涵另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认识成人的世界,其实也就是认识儿童的世界,儿童就是明天的成人,儿童不能做世界的旁观者,否则成人的悲剧将永无休止。

人生,不应该有旁观者。美好人生,我之责任。

《寻隐者不遇》《桃花源记》《读〈伊索寓言〉》,本来是不相关联的三个文本,但是串连后却具有了别样的解读空间。阅读,让我们一步步迈进这个世界的深处,让我们一次次抵达人性的深处,审视人生,审视自我。一次次被唤醒,一次次被救赎,一次次被提升,让我们觉得有责任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也必须让自己变得更好。有时,我们需要让灵魂从婴儿做起,像童年那样,咬着铅笔,对世界报以纯真、好奇和汹涌的爱意。

猜你喜欢
伊索隐者桃花源记
A Tale of Peach Blossoms桃花源记
A Tale of Peach Blossoms桃花源记
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续篇
本期主题 《寻隐者不遇》续篇
《桃花源记》的思想解析与文化观照
寻隐者不遇
《桃花源记》
《伊索寓言》是谁写的?
伊索和旅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