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平 柳诚蕊
摘要:“做中学”的体验式学习,能够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习效率。实践是学生获取真知的重要途径,只有主动、积极地去“做”,才能真正地关注、探索事物,思考、解决问题。因此,为了使学生学好数学,牢固地掌握知识与技能,教师应多为学生创设情境或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习数学。
关键词:体验式学习;具体情境;学习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4)08-0066-02
体验式学习是一种实践活动,它需要学生眼到、心到、手到,亲身感受客观事物,这样才能获得自我感悟、自我认识,从而获得数学知识和数学情感。那如何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都能学好数学呢?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学习数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数学的无穷乐趣,从而更好地发现数学,掌握数学知识和解决数学问题。
(一)案例:一年级“4、5、6的合与分”
我认真研究了一下这节课的内容,从表面看就是研究4、5、6的分成,但我觉得这节课并没有这么简单——4、5、6的分成学生在幼儿园都会。接着我又深挖教材内容,研究教学目标。最后,确定这节课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要让学生学会方法,而且还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了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让会的学生有进步——要让他们会说、会讲、会用语言正确的描述自己的想法;不会的学生要学会——会做题,能听明白别人说什么;即让所有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升。这节课是这样安排的:
首先是情境引入,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合”字,让同学认一认,说说是什么意思。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掌握了学生的情况,有一部分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但是语言描述不准确。这时我说了一句话“把同桌两人准备好的圆片合在一起”。学生很高兴地按老师的要求合了起来,我说:“这就是‘合,合起来之后圆片的数量怎么样?”学生响亮地回答“多了”,老师又提出要求“把自己的圆片拿回去”,学生积极地动手操作。这一环节让学生亲身经历了“合与分”的过程,获得了情感体验。为了加深印象,我又让学生用手表示“合与分”,并且知道了合起来数量就多,分开了数量就少。就是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为学生以后学习看图列式计算打下了知识基础。第二部分就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知道了4、5、6的合与分,教师要巡视,对不会摆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这样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最后,师生合作,做伸手指游戏巩固本节所学知识。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学生的眼、脑、手、口都得到了发挥。学生学得很高兴,老师制定的目标顺利完成,教学获得丰收!
(二)课后反思
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给本节课定准位子,想明白编者的意图,为什么把这节课放到这里,它起到什么作用,把这些弄明白之后再写教学设计,让编者的意图在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让课堂40分钟实现应有的价值。
二、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数学
数学学习活动不单纯是“学数学,做数学”,而是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活泼起来,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真有趣,数学真有用,数学真神奇,从而更加热爱数学。
(一)案例:一年级“搭积木”
我是这样安排的:把每种物体都放在讲桌上面的凳子上,长方体、正方体放好后我推了推,又找学生推一推,结果是推就动,不推就不动;再放圆柱,平面往下时很稳定,侧面往下时就不稳定,容易前后动;最后把球放上,我看到所有学生紧张的目光,就了解了学生的想法,放好后我又往不同的方向吹,结果是往哪吹球就往哪滚。做完这一连串的动作,我让学生做总结,谁最稳定?谁不稳定?谁可以往不同的方向滚?学生很容易就回答出了正确的答案。
课外练习我也是和学生一块儿动手做,我不会让学生凭空想象,因为一年级学生的思维还缺乏空间观念。例如,学生用8个小正方体搭成一个大一些的正方体;用9个小正方体搭成长方体有两种方法;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学会了知识,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课后反思
新教学观首先要求教师要了解学情,吃透教材,要知道学生需要什么,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发挥潜力。兴趣、方法、习惯、性格、心理品质、目标、非智力因素等都值得重视。小学教育的核心在于唤起他们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基本的学习行为习惯,懂得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进而掌握基本的知识——知识决不是第一位的目标。把微笑带进课堂,把竞争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传递给每位学生,把和谐的微笑送给每位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会学。
【责任编辑 高洁】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14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