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红梅
【摘要】要改变当下语文课堂效率太低的状况,必须从提高课堂效率入手,向40分钟要质量。要提高课堂效率,课前预习是不能缺少的一环。做好课前预习不仅能提高听课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在预习中不仅要动口、动脑,还要动手。他们要通过默读或朗读来了解课文内容,要自己动脑筋完成思考练习或教师所提出的具体预习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培养。由此可见,课前预习非常重要。
【关键词】课前预习;自学能力;课堂效率
语文课堂上有些教师拼命地讲解,不能按时下课,挤压学生的课余时间,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就是课堂效率太低。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从提高课堂效率入手,向40分钟要质量。特别是实施素质教育教学的今天,老师不但要传授学生以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知识的方法,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我认为课前预习是不能缺少的一环。学生在预习中不仅要动口、动脑,还要动手。他们要通过默读或朗读来了解课文内容,要自己动脑筋完成思考练习或教师所提出的具体预习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得到了培养。由此可见,课前预习非常重要。但一直以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课前预习是不够重视的。为此,对于高年级学生如何自己预习课文呢?就这一问题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让学生明白预习的必要性
预习,顾名思义,就是预先自学。为什么要预习?叶圣陶先生说过:“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之所以要强调预习,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理由:
1.可以培养自学能力,养成优良学习习惯
预习本身就是一种自我学习的过程。人们在预习的过程中,需要独立去阅读,去思考,去积累新的知识,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问题,寻找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对他们自学能力的培养将会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这也将为学生以后的独立学习习惯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2.可以提高听课效率
老师上课前要备课一样,学生在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前,也必须要先预习,这样才能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定的把握。比如,课前预习时,有些不能理解的地方,课上可以有针对性地重点听讲,甚至还可以提出来,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帮忙解决,这样一来,课堂听讲才会有的放矢,效果自然会提高许多。有部分学生不喜欢预习,总认为反正上课时要学习,课前没有必要花多少时间去自学。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可引导学生反思自我,发现榜样,以此更新观念,切实认识到预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切实提高预习的主动性。
二、让学生学会预习的方法
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
预习什么?怎样预习?值得深化探索。就预习内容和方法来说,我认为小学高年级学生必须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
1.读书,有步骤的阅读课文
首先,把新课文多读几遍,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课文的内容;接着根据作者的写作顺序,试着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然后在初步弄清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思考一下文中的重点字词句,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字词句来表达中心思想;最后再综合起来,想想整篇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的写作特点。每读一遍,都要有一遍的自我要求与收获。比如,第一遍读,要发现生字新词,并随即圈画下来,读好后,要借助生字表和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第二遍,要把课文读通顺,感知课文大意;第三遍,则要求他们理解课文重点词句,完成预习题,写出收获或疑问。
2.勤用工具书,查阅资料
预习课文时,往往会遇到没有学过的生字、新词,或以前学过现已回生的字词。要了解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或用法,就要运用字典、词典这些无声的老师。学生预习课文时通过自己查阅工具书,就能扫除语言文字的障碍,较牢固地掌握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和用法。
在预习的过程中,我们还必须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我们的学生必需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我们在预习中也能锻炼他们这方面的能力。例如,学习生字词需要查字典等工具书;了解课文作者、历史背景等内容,必须要借助一定的书籍或网络资源。这些既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也能锻炼学生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3.圈画、批注,摘抄知识要点,激发阅读兴趣
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预习时,也要多动笔。对于一些生字词,通常采用圈画的方法,可以给字词注音或者注释等。对于一些优美的词句,也可以圈画出来,以便积累。在预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把自己阅读中的一些收获写下来,比如对某个词语或句子的理解,对课文思想的把握,也可以写出自己的疑问等,这样做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 预习”中所涉及的知识比较广泛,包括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诗词常识、以及课文中重要的人、事、景、物等内容。这些内容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此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课外摘抄本,把有关内容分类摘抄下来,这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又能提高阅读的积极性,并在兴趣的引导下,逐步理解课文,完成预习任务。
4.完成有趣的预习作业
预习要有明确的目的,教师要进行导学,要布置一些预习题,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预习。我认为这一点正是我们要努力的重点。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必须通过自己的阅读理解,完成预习题,这样才能容易学会预习,才能真正达到提高自学能力的目的。为了提高学生的预习兴趣,我们中高年级老师在一起结合学生对电脑的兴趣,反复讨论后给这些作业起了有趣的“名”。比如:“百度搜索”——查阅资料、“搜狗问问”——向老师提问、“我的文件夹”——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等等。
三、预习后“考查必须认真”
对于预习,最关键的是要加强监督、管理,长期坚持,使之形成自觉的学习习惯。首先要形成作业机制,做到有课必预,有预必查,有查必严。这是有效预习的必要保证。其次要及时了解学生预习对学习的反馈情况,及时有针对的调整预习安排,能保证预习的有效性,科学性。然后可以分层布置预习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预习中找到自己能够做的事,找到自己的乐趣。最后应建立评价激励机制,可以采用口头表扬、发小红花、书面批语等,做到不断评价鼓励学生。一月一小比,一学期一大比多,做正面引导,多激励,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逐渐养成主动预习的良好习惯。
四、需注意的问题
1.摆正“学生自主”和“教师引导”的关系
“学生自主”和“教师引导”具有统一性和互动性。要正确处理这一辨证关系。“学生自主”是学习的核心因素,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十分重要。因此教师要在课前预习的指导中注意因势利导、启发引导、示范展示、评价鼓励、典型引路、因材施教。既要转变担心低年级学生“做不到”,后进生“不去做”,优秀生“无兴趣”等片面认识,又要避免一个标准,统一要求等机械的做法,同时要正确认识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体现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
在课前预习中对高年级学生不能只满足一般化的要求,要引导他们进行创新思维,拓展预习空间,深入预习实践,丰富预习内涵。而是对“学困生”要特别关爱,加强引导,发现其“闪光点”鼓励他们不断进步;对“优秀生”要严格要求,防止他们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在评价中既要尽量避免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又不要过分担心出现“两极分化”。否则“个性化”发展就不存在。
总之,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方法很多,哪种方法最适合自己的学生,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最佳的方式,使其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让我们的课堂绽放出最美的花朵。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