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银莲
【摘要】本文研究的是农村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的问题。为了更为科学合理的提出有针对性的农村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文章首先从教师的层面和学生的层面两个角度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现存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注意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词汇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词汇学习的动机;注意词汇教学的多样性和实用性,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词汇学习方法等三点词汇教学策略,希望对农村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开展能够有所启发。
【关键词】词汇教学;英语;农村高中;教学策略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词汇是语言最小的意义单位,词汇教学则是英语教学活动的基础环节。在开展高中英语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词汇教学让学生正确掌握、熟练应用所学习的词汇,是进一步进行英语学习,提高学生自身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前提。由此可见,词汇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但是,随着英语新课标的实施和高中新教材中词汇量的增加,对于英语可用空间相对较小、英语整体水平相对较弱的农村高中学生来说,不可避免的受到了新的压力和挑战,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使所开展的农村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活动更加高效,笔者就针对农村高中英语的教学策略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索与分析。
一、农村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现存的问题
要探索和提出农村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策略,必须要在全面了解和掌握农村高中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现存的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因此,在分析有效开展农村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之前,笔者首先简要的概况和总结了目前我国农村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几个较为普遍的问题:
首先,从教师的层面来看,虽然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农村英语任课教师的教学理念已经有了普遍性的转变,绝大多数高中英语任课教师都开始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重视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培养,但是在词汇教学方面,却没有实质性的改善,很多农村高中英语任课教师在开展词汇教学活动时,仍然是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不仅如此,这种传统的词汇教学方式,往往只关注学生词汇的读、写以及简单造句的能力,而却很少涉及词汇的语用意义,使得学生不理解词汇所带有的文化内涵,无法实现对所学习的词汇的准确理解和有效应用。
其次,从学生的层面来看,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对于词汇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学生对于词汇学习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往往认为语法学习才是英语学习的关键,从而忽略了词汇学习,在进行词汇学习时不够重视和努力;二是,学生词汇学习的方法较为单一。多数农村高中学生在进行词汇学习时,采用的都是死记硬背的方法,只是反复的通过背诵单词的拼写和对应的中文译文来进行学习,缺乏科学有效的学习策略,以至于虽然花费了时间,但是对英语能力提升的帮助却不大。
二、高效开展农村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策略
根据上文所分析的目前我国农村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现存的问题,为了实现农村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高效开展,特提出了如下几点教学策略:
首先,注意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词汇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词汇学习的动机。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影响教学成效的一个重要的情感因素,教学的成败在很多情况下都与学生的学习动机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这一点在农村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也不例外。具体到农村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之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实际上指的就是学生进行词汇学习的愿望和推动力,是其在学习过程中所具备的一种自觉的能动性和积极的心理状态。英语任课教师在开展农村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时,应在引导学生充分了解和认识词汇学习的重要性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对词汇学习活动产生兴趣,提高学生进行词汇学习的积极性和成效。
其次,注意词汇教学的多样性和实用性,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一是,在开展农村英语词汇教学时,任课教师应注意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法,积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直观教学法、单词拼读规则法、词形构建法、词义阐释法、循环记忆法以及游戏竞赛法等等,来活跃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率。二是,在词汇教学中要注意文化的渗透。任课教师在开展农村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时,不但要注意词汇字面意义的讲授,而且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去了解和掌握词汇所具备的隐含的、附加的内涵意义,促进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升。例如:dragon一词的字面意义是龙,在我国被认为是吉祥的象征,而在英语中,却被认为是邪恶的象征。如果学生在学习时,不注意区别这一点,只仅仅关注字面意义,就会在应用时出现错误。
最后,应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词汇学习方法。词汇学习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词汇学习方法,能够让学生减轻对于教师的依赖性,独立有效的进行词汇学习,因此,在任课教师在开展农村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时,一定要重视学生正确的词汇学习方法的培养。例如:认知策略的学习方法、元认知策略的学习方法等等,以提高学生词汇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鲁子问,王笃勤著.新编英语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喻小继,王芳.浅谈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方法[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1(02)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