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一课教学的分析

2014-08-26 04:40高映俊
教育界·上旬 2014年8期
关键词:教学设计

高映俊

【摘 要】本文从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学情分析、教学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等七个方面阐述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这堂课的教学设计,通过实施本教学设计,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综合素养。

【关键词】一元二次不等式 教学设计

一位老师有两个教学班,对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在甲班上完之后发现学生存在很多问题,在乙班上课之前,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再设计,对比两次课的教学,有一个强烈的感受:教学中有思想才有创新,立足于学生,解决学生的实际接受困难,勿让传统的模式干扰你的思维,蒙蔽你的双眼。本文对这节课的两次教学作一个比较与分析。

一、课题的引入环节的比较和分析

第一次授课

教师活动1:给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定义。

我们把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不等式,称为一元二次不等式,形如x2-5x≤0,x2>1,-x2+2x-3>0等。想想怎样求一元二次不等式x2-5x≤0的解集呢?(学生基本一头雾水),教师引导,可以先来考察它与二次函数y=x2-5x以及一元二次方程x2-5x=0的关系。

教师活动:提问学生: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是多少?学生:x1=0,或x2=5。

教师活动2:和学生一起画出二次函数y=x2-5x的图象。

比较分析:第一节在教师活动三时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忽视了学生是主体,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容易犯困走神。第二节在教师的活动3中设置了问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填空,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学生不会走神更不会犯困。又增加了活动4让学生再次确认函数与不等式的关系。

二、求一般的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或ax2+bx+c<0(a>0)的解集的归纳环节

第一次授课

教师活动1:上述方法可以推广到求一般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或ax2+bx+c<(a>0)的解集。我们可以由函数的零点与相应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关系,先求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再根据图象与x轴的相关位置确定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设Δ=b2-4ac,它的解按照Δ>0,Δ=0,Δ<0可分为三种情况。相应的,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x轴的关系也分为三种情况。因此,可分三种情况来讨论对应的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a>0)

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在求不等式(1)时,教师强调这时a>0,计算Δ=0,方程的根为x=,学生对照表格写出不等式的解集。求不

等式(2)时,教师强调应该先变形,变为x2-3x+2<0,学生计算Δ>0,计算方程的根,写出的解集是{x|1

比较分析

教师一直在讲解时一直强调是开口向上的情况,在讲解例题时也是规范步骤,为什么学生在做时就出现了这些问题呢?教师课后再三思考发现了问题的所在:

一、口诀的错误引导,虽然教师一直在强调是a>0,可是学生容易忽略。

二、学生只是单纯地模仿例题,并没有真正地理解不等式与函数的图象的关系本质。找到这些问题后,教师试着做了如下新的设计。

在讲解过程中一直强调函数图象与不等式的关系,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理解掌握图象与不等式的关系:不等式大于0的解集就是函数图象在x轴上方所对应的x取值范围,不等式小于0的解集就是函数图象在x轴下方所对应的x取值范围。

(备注:笔者所任教班级是普通班,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较差,例如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班里一半的同学都不能胜任),在这种学情的决定下,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参与度,不能笼统地照搬口诀,教师不能一统而教,要根据自己所授课班级的学生的接受能力重新挖掘教材,找到本质。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5(必修)[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黄智华.有思想才激活能力[J]. 高中数学教与学,2011(10).

【摘 要】本文从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学情分析、教学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等七个方面阐述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这堂课的教学设计,通过实施本教学设计,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综合素养。

【关键词】一元二次不等式 教学设计

一位老师有两个教学班,对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在甲班上完之后发现学生存在很多问题,在乙班上课之前,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再设计,对比两次课的教学,有一个强烈的感受:教学中有思想才有创新,立足于学生,解决学生的实际接受困难,勿让传统的模式干扰你的思维,蒙蔽你的双眼。本文对这节课的两次教学作一个比较与分析。

一、课题的引入环节的比较和分析

第一次授课

教师活动1:给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定义。

我们把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不等式,称为一元二次不等式,形如x2-5x≤0,x2>1,-x2+2x-3>0等。想想怎样求一元二次不等式x2-5x≤0的解集呢?(学生基本一头雾水),教师引导,可以先来考察它与二次函数y=x2-5x以及一元二次方程x2-5x=0的关系。

教师活动:提问学生: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是多少?学生:x1=0,或x2=5。

教师活动2:和学生一起画出二次函数y=x2-5x的图象。

比较分析:第一节在教师活动三时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忽视了学生是主体,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容易犯困走神。第二节在教师的活动3中设置了问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填空,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学生不会走神更不会犯困。又增加了活动4让学生再次确认函数与不等式的关系。

二、求一般的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或ax2+bx+c<0(a>0)的解集的归纳环节

第一次授课

教师活动1:上述方法可以推广到求一般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或ax2+bx+c<(a>0)的解集。我们可以由函数的零点与相应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关系,先求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再根据图象与x轴的相关位置确定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设Δ=b2-4ac,它的解按照Δ>0,Δ=0,Δ<0可分为三种情况。相应的,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x轴的关系也分为三种情况。因此,可分三种情况来讨论对应的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a>0)

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在求不等式(1)时,教师强调这时a>0,计算Δ=0,方程的根为x=,学生对照表格写出不等式的解集。求不

等式(2)时,教师强调应该先变形,变为x2-3x+2<0,学生计算Δ>0,计算方程的根,写出的解集是{x|1

比较分析

教师一直在讲解时一直强调是开口向上的情况,在讲解例题时也是规范步骤,为什么学生在做时就出现了这些问题呢?教师课后再三思考发现了问题的所在:

一、口诀的错误引导,虽然教师一直在强调是a>0,可是学生容易忽略。

二、学生只是单纯地模仿例题,并没有真正地理解不等式与函数的图象的关系本质。找到这些问题后,教师试着做了如下新的设计。

在讲解过程中一直强调函数图象与不等式的关系,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理解掌握图象与不等式的关系:不等式大于0的解集就是函数图象在x轴上方所对应的x取值范围,不等式小于0的解集就是函数图象在x轴下方所对应的x取值范围。

(备注:笔者所任教班级是普通班,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较差,例如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班里一半的同学都不能胜任),在这种学情的决定下,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参与度,不能笼统地照搬口诀,教师不能一统而教,要根据自己所授课班级的学生的接受能力重新挖掘教材,找到本质。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5(必修)[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黄智华.有思想才激活能力[J]. 高中数学教与学,2011(10).

【摘 要】本文从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学情分析、教学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等七个方面阐述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这堂课的教学设计,通过实施本教学设计,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综合素养。

【关键词】一元二次不等式 教学设计

一位老师有两个教学班,对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在甲班上完之后发现学生存在很多问题,在乙班上课之前,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再设计,对比两次课的教学,有一个强烈的感受:教学中有思想才有创新,立足于学生,解决学生的实际接受困难,勿让传统的模式干扰你的思维,蒙蔽你的双眼。本文对这节课的两次教学作一个比较与分析。

一、课题的引入环节的比较和分析

第一次授课

教师活动1:给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定义。

我们把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不等式,称为一元二次不等式,形如x2-5x≤0,x2>1,-x2+2x-3>0等。想想怎样求一元二次不等式x2-5x≤0的解集呢?(学生基本一头雾水),教师引导,可以先来考察它与二次函数y=x2-5x以及一元二次方程x2-5x=0的关系。

教师活动:提问学生: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是多少?学生:x1=0,或x2=5。

教师活动2:和学生一起画出二次函数y=x2-5x的图象。

比较分析:第一节在教师活动三时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忽视了学生是主体,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容易犯困走神。第二节在教师的活动3中设置了问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填空,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学生不会走神更不会犯困。又增加了活动4让学生再次确认函数与不等式的关系。

二、求一般的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或ax2+bx+c<0(a>0)的解集的归纳环节

第一次授课

教师活动1:上述方法可以推广到求一般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或ax2+bx+c<(a>0)的解集。我们可以由函数的零点与相应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关系,先求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再根据图象与x轴的相关位置确定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设Δ=b2-4ac,它的解按照Δ>0,Δ=0,Δ<0可分为三种情况。相应的,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x轴的关系也分为三种情况。因此,可分三种情况来讨论对应的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a>0)

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在求不等式(1)时,教师强调这时a>0,计算Δ=0,方程的根为x=,学生对照表格写出不等式的解集。求不

等式(2)时,教师强调应该先变形,变为x2-3x+2<0,学生计算Δ>0,计算方程的根,写出的解集是{x|1

比较分析

教师一直在讲解时一直强调是开口向上的情况,在讲解例题时也是规范步骤,为什么学生在做时就出现了这些问题呢?教师课后再三思考发现了问题的所在:

一、口诀的错误引导,虽然教师一直在强调是a>0,可是学生容易忽略。

二、学生只是单纯地模仿例题,并没有真正地理解不等式与函数的图象的关系本质。找到这些问题后,教师试着做了如下新的设计。

在讲解过程中一直强调函数图象与不等式的关系,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理解掌握图象与不等式的关系:不等式大于0的解集就是函数图象在x轴上方所对应的x取值范围,不等式小于0的解集就是函数图象在x轴下方所对应的x取值范围。

(备注:笔者所任教班级是普通班,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较差,例如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班里一半的同学都不能胜任),在这种学情的决定下,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参与度,不能笼统地照搬口诀,教师不能一统而教,要根据自己所授课班级的学生的接受能力重新挖掘教材,找到本质。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5(必修)[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黄智华.有思想才激活能力[J]. 高中数学教与学,2011(10).

猜你喜欢
教学设计
新理念 新模式 新方法
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数的运算”的教学设计
基于电子白板的《电流和电源》教学设计
以实验为基础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探究如何着眼未来优化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