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媛艳, 李奇奇
(重庆文理学院 认知与心理健康实验室, 重庆 永川 402160)
学生的课堂参与对学生的学习及教师的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当学生在课堂上发言时,他要学会用他人能够理解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当他提问题时,他必须学会如何获得信息,使自己理解他人对自身所提问题的解答;另一方面,教师也能从学生的课堂参与中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并据此及时、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活动[1],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相长。但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够,甚至有时存在消极的课堂沉默现象[2],其具体表现为,学生对老师的课堂问题不予回答或不做反应,也不说明理由,只是静静地听老师讲课,不爱发言、不提问、不参与课堂讨论等[3]。大学生课堂沉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中去?研究者多从学生自身、教师和社会文化等方面对课堂沉默的原因进行分析,而有研究表明,师生关系对学生课堂参与和学业成绩都有很大的影响[4],但从已有研究来看,一方面,多理论分析与定性研究、少实证研究,另一方面,多对师生关系或课堂沉默的单一现象描述,却鲜有研究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因此,本研究拟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课堂沉默、师生关系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以期为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及提高大学生课堂参与提供参考依据。
本研究分别对广西师范学院、广西财经学院、天津商业大学和重庆文理学院4所高校的450名在校大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回收有效问卷433份,有效率达96.2%。其中男生215人,女生218人,大一、大二、大三与大四学生各168、85、104、76人。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使用的两个研究工具如下:
《师生关系问卷》[5-6]采用五级评分(从“很不符合”到“完全符合”) 共23个项目,包括亲密性、支持性、满意度和冲突性等四个维度,前三个维度体现正向积极的师生关系,得分越高表明师生关系越趋向于正向;冲突性维度为反向计分,体现负向消极的师生关系,得分越高则表明师生关系越趋向于负向。在本研究中,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6, 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50~0.79之间。
自编《课堂沉默问卷》。编制过程中参考了陆梦菊[3]等的研究,并根据开放式问卷、专家咨询、预测结果等资料,最终确定的问卷由一个维度,共10个题目组成,采用5级计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表示大学生课堂沉默现象越严重。经检验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2。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1.5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Univariate)、相关分析和分层回归分析等。
以性别和年级为自变量,师生关系各维度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1)就亲密性而言(见图1),性别的主效应(F(1,425)=4.161,p=0.042)与年级的主效应(F(3,425)=3.120,p=0.026)均显著,性别与年级的交互作用也显著(F(3,425)=2.842,p=0.038)。经简单效应检验表明:对于男生而言,大一与大二(p=0.026)、大一与大四(p=0.007)、大一与大三(p<0.001)、大三与大四(p<0.001)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对于女生而言,年级间差异不显著(p>0.05)。简言之,在亲密性维度上,男生从大一到大四年级存在起伏与波动,大一与大三得分较低,大二与大四得分较高,但女生的得分在四个年级间相对稳定。
图1 亲密性维度得分情况
(2)就支持性而言(见图2),仅年级的主效应(F(3,425)=3.120,p=0.026)显著,而性别的主效应(F(1,425)=4.161,p=0.042)不显著,性别与年级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F(3,425)=2.842,p=0.038)。经事后多重比较发现,仅大一与大二(p=0.003)、大一与大四(p=0.001)存在显著差异,其余年级两两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
图2 支持性维度得分情况
(3)就满意度而言(见图3),性别的主效应(F(1,425)=18.530,p<0.001)与年级的主效应(F(3,425)=3.138,p=0.025)均显著,性别与年级的交互作用也显著(F(3,425)=3.075,p=0.028)。经简单效应检验,对于男生而言,大三分别与大一、大二和大四3个年级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01),其他年级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对于女生而言,年级间差异不显著(p>0.05)。换言之,在满意度维度上,男生从大一到大四年级存在起伏与波动,大三处于最低点,而女生的得分却相对稳定。
图3 满意度维度得分情况
(4)就冲突性而言(见图4),仅性别的主效应显著(F(1,425)=12.749,p<0.001),而年级的主效应(F(3,425)=0.614,p=0.606)不显著,性别与年级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F(3,425)=0.361,p=0.781)。即男生相较于女生,在师生关系上表现出更高的冲突性。
图4 冲突性维度得分情况
就课堂沉默总分而言,性别的主效应(F(1,425)=2.421,p=0.120)、年级的主效应(F(3,425)=0.835,p=0.475)均不显著,性别与年级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F(3,425)=1.324,p=0.266)。
通过积差相关对师生关系与大学生课堂沉默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课堂沉默与师生关系的满意度(r= -0.16,p<0.01)、支持性(r= -0.31,p<0.001)与亲密性(r= -0.26,p<0.001)三个维度呈显著的负相关,而与冲突性(r= 0.20,p<0.001)呈显著的正相关。即负向的师生关系与课堂沉默呈显著正相关,而正向的师生关系与课堂沉默呈显著负相关。
以课堂沉默总分为因变量,以人口统计学变量( 性别与年级) 和师生关系为自变量,进行分层回归分析。第一步,将人口统计学变量作为控制变量直接进入回归方程;第二步,将师生关系的各维度以逐步方式引入。结果显示:在引入师生关系后,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支持性对大学生课堂沉默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而冲突性对大学生课堂沉默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经进一步的模型表明该回归模型拟合良好(见表1)。
表1 大学生师生关系对课堂沉默的分层逐步回归分析(n=433)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对建构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的需求都显得越来越迫切。当代“90后”大学生成长于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与以往大学生的价值观相比也存在诸多不同之处,加之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与变化,对“90后”大学生的学习、交往以及思维方式等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而使师生之间的关系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本研究发现:整体而言女大学生相比于男大学生有着更好的师生关系。该结果与王佳权[6]、邹强[7]等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分析其原因。首先,男性更多的是趋向于问题取向,他们更关注问题的解决,对怎样有效地解决问题更感兴趣;而女性更多关注的是情感的满足与否,即女生会更主动地与教师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次,可能是因为女生比男生具有更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必要条件。最后,由于女生比男生与教师有更高的亲密性与满意度,情感得到了较好的满足,她们与教师的冲突性自然会降低。就男大学生而言,在师生关系的各维度上因年级的变化而变化,从大一到大二,亲密性与满意度有上升的趋势,但到了大三,却出现了亲密性与满意度的最低谷,从大三到大四,师生却又有所恢复。而女生在师生关系的各个维度上,四个年级间的发展一直都相对稳定,未出现男生这种起伏与波动。这与同类研究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如邹强的研究表明:随着年级的提高,学生对师生关系的满意度呈逐渐降低的趋势[7]。此外,三年级作为男大学生师生关系的重要转折点,在满意度、支持性与亲密性最低的同时,冲突性却处于最高。这可能是因为此时期大学生“主体我”和“社会我”的矛盾,各方面的抉择与压力等可能使他们对人际关系的诸多方面都比以往任何时期更为挑剔[8],有的学生还会因对前途的迷茫而开始怀疑学校、专业乃至老师的教育方式等,在这种曾经的高期望与现实的落差下,使一些学生对教师产生不满,直接影响师生关系。因而出现了三年级的师生关系降到“谷底”的情况。因此,三年级的男大学生的师生关系尤为值得关注。
在师生关系的满意度、亲密度与支持性三个正向关系维度中,支持性维度的得分最低,无论哪个年级均低于均值3分。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师生交流的不足、互动状况令人堪忧。分析其原因,离不开整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一方面,高校的不断扩招,使得师生比被一再提高,甚至有些高校达到了20∶1,在此情形之下,教师的工作负荷势必大大增加,难以与大多数学生都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交流,更难以将每个学生都兼顾到;另一方面,由于面临“史上最难就业季”等多种压力,学生们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外出实习或找工作中,学校也常常将就业率作为重点关注的问题,教师与学生都身陷各种事物之中,师生关系也随之变得功利且缺乏情感的交流与沟通。针对以上原因,学校方面应抓住新媒体不断发展与普及的契机,创设更多的交流平台,增加师生交流的机会[9]。
学生课堂沉默已经成为日益严重的教育问题。从理论上来讲,学生课堂沉默可分为积极型与消极型课堂沉默[10]。积极型课堂沉默可以使学生拥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能够使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的同时,使教师收获更高的教学效能感。而消极型课堂沉默则不但不会使课堂氛围变得活跃,反而使课堂气氛变得“死气沉沉”,不但无法实现良好的师生互动,也使教育质量大打折扣,学生的主动性难以得到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也难以得到发挥。
本研究结果发现:男生与女生在大学生课堂沉默方面无显著差异,也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即大学生课堂沉默现象不因年级的变化而变化。学生面对教师的课堂提问,时常低头不语,遇到不会的问题,不主动请教老师等现象是不乏存在的,因此大学生课堂沉默的现象不容忽视。
本研究结果显示:负向的师生关系维度与课堂沉默呈显著正相关,而正向的师生关系维度与课堂沉默呈显著负相关。换言之,积极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减少课堂沉默,而消极的师生关系则更容易出现课堂沉默。
尽管大学生课堂沉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师生关系为改善这种状况提供了切入点与突破口。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考的方式与学习的方法。有学者曾对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师生关系及其相互影响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师生互动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能够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才是最为关键的,而不仅仅局限于具体的知识[9]。即在教师的指引与示范下,需要学生自身的积极参与和体悟,让学生在打下扎实基础的同时,通过不断的努力与探索,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今天的大学教育中,国家教育部门与各个高校大都建立了内容丰富的教育资源网站,为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与之相比,作为高校师生情感交流平台的作用却相对较弱。但是高校老师对学生的指导,除了在学习交流之外,应增加师生互动、加强情感交流,影响学生的学习与思维模式,形成一种更加紧密与融洽的人际关系。
可以说,没有师生互动的过程,就没有师生关系的建构,就不存在教育教学活动[11],因而,师生关系决定着课堂教学的心理环境。从学生的角度看,课堂教学的心理环境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看法与体验,它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亦可使学生厌恶、恐惧学习;可以使课堂成为每个学生向往的殿堂、也可以使课堂成为学生避之不及的地方。从教师的角度看,课堂教学的心理环境直接影响着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和教学的效果。
师生关系的好坏还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状态。有研究指出[12]:师生关系影响学生对教师所教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干劲;影响学生与教师交往的频率,与教师关系好,经常与老师交往,则容易得到更多的教益;师生关系的状况日积月累会对学生的思想、志趣乃至学习方法、生活习惯等产生影响。因而其影响的就不仅是某一门课的学习效果,而是所有科目的学习效果。因此,正向积极(亲密、支持、满意)的师生关系将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从而促进学习,而负向消极(冲突)的师生关系会阻碍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的进展。
综上所述,就大学生师生关系而言,男生比女生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特别是三年级大学生因毕业临近而处于就业或继续深造的选择阶段,尤其是男生承受了更大的压力,应与他们加强交流与互动。虽然对于课堂沉默,不存在显著的性别或年级差异,但可借力于新媒体,将师生关系作为减少消极型课堂沉默的突破口,改善师生关系的同时,打破大学生课堂沉默,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教师教学的积极性都得到最大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Shore K, 曹绍炼.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的八种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 2007(1): 12-13.
[2] 王彦明.课堂沉默的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 中小学教育教学版, 2008, 28(6): 45-46.
[3] 陆梦菊.大学英语课堂学生沉默行为实证研究[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7, 27(2): 161-164.
[4] 李春苗, 刘祖平.关于师生关系对中学生学习影响的研究[J].教育探索, 1998(1): 15-17.
[5] 屈智勇.中小学班级环境的特点及其与学生学校适应的关系[D].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2002:3.
[6] 王佳权.大学生师生关系、学习动机及其关系研究[D].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07:2.
[7] 邹强, 罗木珍.对当前大学师生关系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7 (30): 97-100.
[8] 车丽萍.大学生自信发展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 2003(4): 661-666.
[9] 聂静虹.构建新媒体环境下和谐的师生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 2013 (6): 59-60.
[10] 刘雨.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的教育哲学反思[J].教学与管理, 2012(3): 29-31.
[11] 孙继红, 郭晓霞.论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J].集宁师专学报, 2006(2): 66-70.
[12] 薛玉兰.互动学习中的师生关系[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2(16): 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