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春雨
(河南大学 现代教育研究所, 河南 开封 475004)
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以及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大大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传统课堂教学已无法满足信息化社会人们对教育的需求,时代发展亟需教学上的“创新”。课堂教学改革迎合了时代的需求,逐渐地演变为教学改革的一方热土,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纷纷走上“新课改”的前线[1]。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技术促进教学的典范,是对传统教学固有模式“课上教学、课下作业”的彻底“颠覆”,为处于“深水区”的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2][3]。自从被引入国内以来,翻转课堂模式就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上海、南京、重庆、深圳等地的一些中小学相继开展了“翻转课堂”教学试点实验。相应的一大批教育工作者开展了许多“翻转课堂”理论与教学实验的研究,形成了众多的理论研究成果。然而,目前的翻转课堂研究的现状如何?研究中有哪些特点和规律?有什么优势与不足?未来的研究又会关注什么?这些问题我们都无从回答。笔者认为有必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以把握目前的研究状况,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本研究采用元分析的方法,以从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中收集到的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论文数据为基础,从时间分布、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人群、研究方法和研究主题等不同层次对当前的研究论文进行解析,梳理当前翻转课堂研究的整体现况,总结研究的特点与规律,反思已有研究的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展望了国内翻转课堂研究的未来发展。希望本研究能够成为当前翻转课堂研究状况的一个“缩影”,这样不仅可以为后继研究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还可以对一线教师进行翻转教学实践有所帮助。
为了把握国内翻转课堂研究的特点,理清其当前的整体研究状况,需要科学地选择国内翻转课堂的研究论文,采用恰当的方法统计、分析收集到的论文数据。
本研究主要采用元分析的方法。元分析是一种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其主要原理是借助统计方法,对同一问题的大量研究文献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探究有关研究中存在的规律[4]。目前元分析方法在教育研究中有较广泛的应用,是评价性研究采用的有效方法之一[5]。本文首先从时间分布、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人群、研究方法和研究主题等几个方面对发表在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上的有关翻转课堂的研究论文进行分析梳理,归纳出国内翻转课堂研究的特点与规律;其次根据分析梳理的结果,对当前研究存在的优势与不足进行反思;最后,在分析梳理与反思的基础之上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依据布拉德福定律,一个学科的绝大多数关键节点文献会集中发表在少数的核心期刊上,因此对核心期刊上的文献进行研究可以在大致上掌握该学科领域目前的发展状况[6]。在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中以“翻转课堂”或者“颠倒课堂”或者“翻转教学”为主题词,期刊类别选择“核心期刊”和“CSSCI”,检索时间不限(截止2014年5月),共检索到67篇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论文。通过阅读论文摘要或通读论文内容,笔者对检索到的论文进行了筛选。剔除“新闻”类和与翻转课堂主题不符的论文;对既是核心期刊,又是CSSCI期刊的论文进行合并,计作1篇;最后保留的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论文有51篇。
本研究中采用的统计软件主要是Microsoft Excel2007。
选取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51篇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论文,从时间分布、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人群、研究方法与研究主题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梳理,发现国内翻转课堂研究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利用Excel2007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制成国内翻转课堂研究论文年份分布折线图,如图1所示。从论文发表的年限来看,国内翻转课堂的研究时间还不长,最早的研究开始于2012年。究其原因,一方面与翻转课堂教学自身发展的时间不长有关,最早可以追溯到2007年;另一方面也与我国学者对翻转课堂关注时间较晚有关。但是从整个发展趋势上看,国内翻转课堂研究日益活跃,仅从发文量看,2012年1篇,2013年增长到27篇,截止到2014年5月就已经有23篇论文。这说明翻转课堂理念被引进国内后,随着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开展,国内学者对翻转课堂的研究热情逐渐增高,相关的研究也日益活跃。
图1 国内翻转课堂研究论文年份分布折线图
根据研究内容,将51篇核心期刊和CSSCI论文分为两类:一类是从理论上探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文章,共29篇,占总数的56.9%;一类是结合具体的学科或课程探究翻转课堂应用的文章,共22篇,占总数的43.1%。 统计结果发现,翻转课堂教学应用涉及计算机、现代教育技术、英语、信息技术、政治、图书馆、服装工艺和企业管理等诸多学科,如图2所示。从数量统计结果上看,应用最多的是计算机、现代教育技术和英语等学科,计算机与现代教育技术各发表论文6篇,分别占总数的27.3%,英语发表翻转课堂论文5篇,占总数的22.7%。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与这些学科自身的知识结构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翻转课堂教学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性有关。相比其他学科,计算机、现代教育技术和英语等学科一直走在信息技术教学的前列,这可能是它们便于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的一个原因。其他学科应用却较为分散。
从整体上看,国内翻转课堂的研究多集中在理工类学科中,除英语、政治等学科以外,其他学科均偏向于理工类。可见,在翻转课堂研究中,文科类学科虽已有涉及,但相对而言,所占比重较小。这也与国外研究的结论基本吻合,翻转课堂教学实验多数集中在理工类课程中[7]。
图2 国内翻转课堂研究论文学科分布
国内翻转课堂的研究对象较为广泛,除了包括正式学习的大、中、小学生,还包含电大学生和企业员工等非正式学习者,另外还对教师给予了关注。在统计的51篇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论文中涉及具体对象的有20篇,占论文总量的39.2%,具体内容如图3所示。其中将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有12篇,占总数的60%,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有3篇,占总数的15%,企业员工作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有2篇,占总数的10%,小学生、电大学习者和教师作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各1篇,占总数的5%。从整体上看,国内翻转课堂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学习者人群,包括正式的学习者和非正式的学习者,对与翻转课堂实施效果密切相关的其他人群如教师、学校和家长等关注不够,统计的论文中仅有1篇对教师进行研究,缺乏对学校和家长等人群的研究文献。在对学习者人群的研究中较多关注大学生和中学生,对小学生、电大学习者和企业员工关注较少,未涉及针对学前儿童翻转课堂教学的研究。学前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学习人群,在以往的研究中常常被忽视。因此,笔者认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否也适用于学前儿童的教学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图3 国内翻转课堂研究服务对象组成及其比例
按照第一作者进行统计,收集到51篇论文共涉及47位作者。笔者根据论文作者所在单位性质的不同将其分为以下三类:一是高校研究者,主要包括各大学、高等院校的教师或学生等;二是中小学教师,包括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教师和教务人员;三是其他研究人员,主要包括电教机构或其他教育机构的人员。各人群及其所占比例如图4所示。其中高校研究者有42人,占论文作者总数的89.3%;其他研究人员3人,占论文作者总数的6.4%;中小学教师人数最少仅为2人,占论文作者总数的4.3%。从整体上看,国内翻转课堂研究主要以高校研究者为主,中小学教师和其他教育人员研究力量较为薄弱。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翻转课堂理念是一种新的教学改革方式,其研究必然会最先受到高校研究者的关注;另一方面还与一线教师的理论与研究水平有限有关。另外,笔者进一步分析发现,高校研究者与中小学教师合作开展的研究很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翻转课堂的深度研究与顺利开展。
图4 国内翻转课堂研究作者及其比例
研究方法通常是指在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方法的总称,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可分为方法论层次、研究方式层次与具体研究方法三个层次[8]。笔者从研究方式层次把翻转课堂的研究分为为理论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综合性研究三类。
理论性研究侧重于从理论角度探讨“翻转课堂”的内涵、特征、历史发展及其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如秦炜炜在深刻解读“翻转课堂”内涵特征与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提出“翻转学习”是一种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范式[2]。应用性研究按照具体研究方法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三类:调查性研究、实验性研究和设计案例研究。调查性研究如崔雪松等以大学英语教学为例,对学习者对翻转课堂教学的满意度进行了调查[9]。实验性研究如陈怡等通过对照试验的方法对“翻转课堂”的学习效果进行了分析[10]。设计案例研究如李志河等通过理论分析,设计了高职院校3D Max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模型。综合性研究侧重于从理论分析和实践应用两个方面探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问题,如杨九民等通过理论分析构建了“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然后在实践教学中通过问卷调查和视频分析等方法对该模式的有效性进行检验[11]。
从研究方式上看,理论性研究论文最多,有28篇,占总数的54.9%。应用性研究论文有20篇,占总数的39.2%,其中调查性研究论文有2篇,占总数的3.9%;实验性研究论文有5篇,占总数的9.8%;设计案例研究论文有13篇,占总数的25.5%。综合性研究论文最少,只有3篇,占总数的5.9%。整体上国内翻转课堂研究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表现为基本理论的探讨和教学模式的设计,相对而言实践性研究比重较小,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国内翻转课堂研究还处于初步发展的状态。
图5 国内翻转课堂研究方式及其比例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引入国内以后被众多研究者予以关注。根据关注主题的不同,可以将国内翻转课堂相关论文分为三类,各部分及其比例如图5所示。
1.翻转课堂的基本理论研究。这类研究主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翻转课堂“是什么的问题”,包括翻转课堂的内涵、特征、发展历史与模式的探究;二是翻转课堂“有什么作用的问题”,主要关注翻转教学理念对我国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以及如何发挥这种作用。这类论文最多,有23篇,占论文总数的45.1%。如王长江等从翻转课堂的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结合对两类主流观点的剖析,指出翻转课堂的本质是利用技术促进教学[3];丁建英等从翻转课堂的内涵出发,提出了翻转课堂对我国教育信息化的促进作用[12]。张金磊对翻转课堂的实施策略进行了探析,认为教师角色、视频设计、学习环境设计和课堂活动设计是利用翻转课堂进行教学的关键因素[13]。
2.本土化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这类研究包括宏观层次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和结合具体学科或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这类论文有18篇,占论文总数的35.3%。例如,张金磊等通过对翻转课堂历史、内涵与特征的分析,结合国外教学案例,构建了宏观层次上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14];张妍等从具体的学科入手,以“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为例,运用翻转课堂的理念设计了小学信息技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15]。
3.翻转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研究。这类论文最少,仅为10篇,占论文总数的19.6%。如黄琰等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对翻转课堂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具有促进作用[16]。卢强通过对教育技术专业学生进行“非线性编辑”课程的教学实验发现仅仅做到形似而非神似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并不能提高教学的效果,提出了重新定位师生角色、精制教学视频以及重建课堂对话等翻转课堂真正实施的策略[17]。
图6 国内翻转课堂研究主题及其比例
尽管国内翻转课堂研究在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人群、研究方式和研究主题等方面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反思。
国内翻转课堂研究虽涉及的学科领域较多,但对不同学科应用的差异性较大。整体上看,较多应用发生在理工类学科,文科类学科应用较少。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可能与研究者自身的学科背景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也与学科自身性质有关。通常来说,理工类学科有着十分严密的知识结构或知识单元,各知识点之间紧密联系而又相互独立,这样就会便于以知识点为单位做成“微视频”开展翻转教学。相对而言,文科类学科的知识结构比较“混乱”,不太容易进行知识点之间的分割,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翻转教学应用。虽然国内外目前的研究或实验都集中在理工类学科,但是是否翻转课堂就是比较适用于理工学科,或者仅适用于个别文科学科,目前还缺乏这方面的研究。因此,笔者认为翻转课堂的学科适用性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究。
目前国内翻转课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学生的研究,缺乏对教师、学校和家长的关注。从教育生态学上讲,教育系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系统中的主要物种不仅包括学生,还包括教师、学生、学校和家长等。系统中各物种之间彼此影响、相互协调共同维持着整个教学系统的稳定,如果其中一个物种缺失,就会导致整个系统的失衡。同样,翻转课堂教学也是一个教育生态系统,各物种之间也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着整个系统的稳定与发展的作用。然而就目前的研究状况而言,过分关注学生人群,忽视对其他人群的关注,长此以往势必会出现诸多问题,导致整个翻转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失衡,最终影响翻转课堂教学在我国的顺利开展与实施。
从研究人群上看,高校研究者是国内翻转课堂研究的主要力量,而中小学一线教师研究力量却较为薄弱。然而,就目前的实践状况来看,这样的研究人群结构不利于翻转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与开展。首先,国内翻转课堂教学的试点试验主要是在中小学开展的,而作为实施主体的一线教师的研究力量薄弱,这会使在实际教学中的许多经验或教训很难在中小学教师自身上得到理论上的升华与广泛推广;另外,中小学教师与高校研究者的合作研究欠缺,这使得理论研究得到的结论在真正实际教学中的可适用性与可操作性成为了一个新问题。因此,笔者认为为了翻转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与实施,不同研究者特别是高校研究者与中小学教师开展合作研究是一种必要的选择。
纵观当前的翻转课堂研究,在研究方式上仍停留在“思辨式”的人文研究上,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整体研究上理论性研究所占比重较大,约占论文总数53%;二是应用性研究中主要以结合具体学科或课程理论性教学设计为主,案例设计性研究占到论文总数的25%。相对而言,实证性研究包括调查性研究、实验性研究和综合性研究较少,合计占论文总数的22%。虽然翻转课堂教学在国外开展得比较成功,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但是被引入国内后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教师与学生存在差异,是否还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建构了许多基于具体学科或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但是这些模式或方法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有效?这些问题只有在真正的教学、实验或实际调研中才可以得到圆满的答案。
从研究主题上看,国内翻转课堂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模式化”的探讨,这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上:一是从理论角度对“翻转模式”内涵、特征、历史与影响作用进行解析;二是从应用角度简单效仿或照搬国外典型的翻转教学模型进行教学设计,表现为构建基于学科或课程的翻转教学模式。相对而言,缺乏对翻转课堂教学成效的研究,这主要包括对翻转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实施策略或路径的探索等两个方面。从统计的论文来看,仅有10篇论文对这方面研究进行了探讨,所占比重较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国外的“舶来品”,由于文化、教师、学生之间的差异,国外成功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不一定也适用于国内的教学实践。“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翻转教学改革的成功也不在于从理论上构建各种各样的模式或方法。在我国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的初期更应该从思想意识上关注对翻转课堂教学效果与策略的研究,在分析教学效果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从而实现从简单“效仿”到深度“整合”的转变。这样或许可以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翻转课堂“教学之路”。
纵观翻转课堂的教学实验,试验时间都普遍较短。大都针对某一学科课程进行短期的翻转课堂教学,短则几个知识点的教学,长则若干个教学单元的教学。虽然短期内,翻转课堂模式在教学实践中获得了初步的成效,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数据结果,但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是否还能取得预期的结果,在实施过程中是否还会出现其他问题,这些都无从回答。因此,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我国本土化教学实践中的长期效应仍需要研究者们更进一步地深究与验证。
当前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受到了广大教育者的关注,相应地也开展了许多翻转课堂的教学实验,成为了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但从潜在的价值和应用前景上看,国内的翻转课堂研究仍需进一步发展。
国内的翻转课堂的研究方式具有单一性的特点,已有的研究或只关注理论分析,或只关注具体应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开展的研究很少。从本质上讲,翻转课堂是一种教学技术,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因而翻转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是促进不同学习者在不同学科或课程上的学习。因此,仅仅从理论层次或简单应用层次探讨翻转课堂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是远远不够的。将理论分析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不仅可以使理论上构建的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得到验证,还可以使实践教学中积累的经验得到理论上的升华,能够促进整个翻转课堂教学的持续发展和不断创新。
国内目前的翻转课堂研究对象的选取主要集中在学生人群,对其他利益相关人群的关注不够。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讲,这样的研究不利于翻转课堂教学在国内持续、顺利的开展,应该拓展研究对象,加强对学校、教师和家长这些与翻转课堂教学密切相关人群的关注。多年来的素质教育经验告诉我们,学校、教师与家长对教学改革的干预作用是不容小视的。一旦新的教学改革受阻,就会面临学校、教师和家长的普遍质疑,影响改革的进度甚至顺利开展。因此,如何突破以往素质教育改革过程中遇到的“瓶颈”,确保翻转课堂教学改革不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拓展研究对象,进行多维对象的研究或许是一个突破口。
目前国内翻转课堂的研究大都是针对某一单独学科进行的教学,并且较多集中在理工类学科上。为了更大程度上促进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应该开展多学科的协同教学实践,特别是加强翻转课堂在文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力度。由于学科不同,应用方法上会有差异。所以,在研究中要注重翻转课堂在不同学科间的对比研究,特别是在文理学科之间的对比研究,分析不同学科翻转课堂教学的特点,总结和归纳不同学科翻转课堂教学的共同规律,以进一步指导翻转教学实践。
从翻转课堂教学应用角度上看,当前研究无论是案例模式设计还是设计方案的实施主要的参与者是教师,专家、学生与家长的参与度不高。虽然专家、教师、学生和家长在翻转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各有其优势与不足,但是又缺一不可。专家缺乏实际经验,但却有指导思想的理论知识;教师尽管理论知识上有所欠缺,但实际教学经验丰富;学生与家长虽不直接参与课程的设计,但却参与教学的具体实施。在翻转教学实施过程中,家长的监督作用有待彰显[7]。因此有必要把专家特别是课程专家和教学专家,与教师、学生与家长结合起来,形成翻转课堂教学的“设计共同体”。当前实践中过多倚重教育技术专家,其他专家的参与度不高,长此以往并不利于翻转教学的发展。建立这样的共同体机制既可以保证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的有效性与科学性,又可以使设计方案在更大程度上得到贯彻与实施。
从研究状况上看,目前对翻转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大多数研究者只做了初步的尝试,如研究者自建翻转教学流程,然后开展一阶段的教学实验,最后或者以问卷调查、访谈的形式对教师与学生的认可度进行调查,或者通过对比试验前后数据对教学效果进行评判。这样的研究带有明显的主观性与个体性,研究实施过程也并不太科学。因此要想真正对翻转课堂教学实际效果进行检验,需要开展有效的教学实践。具体而言,首先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从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度出发,开展专业化的教师培训,转变教师传统教学的观念,提高其“翻转教学”技能;其次,协同专家、教师、学生和家长对翻转教学过程进行设计,使教学方案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再次,开展较长时间的翻转教学实验,观测其教学实际效果;最后,协同不同研究者对翻转教学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和推广。此外,在此基础上还要寻求多样化的翻转教学实施“路径”。当前的翻转课堂实施主要以“视频形式”为主,但这也许并不是唯一路径。结合中国实际对翻转课堂教学各个环节进行改进与创新,探索多样化的翻转教学实践“路径”,也许是今后国内研究者与实践者更应该去做的事情。
参考文献:
[1] 张旸,蒙泽察.“导学案教学”与“翻转课堂”的价值、限度与共生[J].全球教育展望,2013(7):10-16.
[2] 秦炜炜.翻转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范式[J].电化教育研究,2013(8):84-90.
[3] 王长江,胡卫平,李卫东.“翻转的”课堂:技术促进的教学[J].电化教育研究,2013(8):73-78.
[4] Glass, G.V.Primary, Secondary and Meta-Analysis of Research [J].Educational Researcher, 1976(5):3-8.
[5] 赵慧臣,王玥.我国思维可视化的回顾与展望——基于中国知网2003-2013年论文的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4(4):10-17.
[6] 张媛,蔡建东.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二十年——基于《学前教育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14(1):3-10.
[7] 王红,赵蔚,孙立会,刘红霞.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基于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3(8):5-10.
[8] 王洪才.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6):21-27.
[9] 崔雪松,林莉兰.翻转课堂的学习者满意度影响因子分析——基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4): 104-109.
[10] 陈怡,赵呈领.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设计及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9-54.
[11] 杨九民,邵明杰,黄磊.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翻转课堂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3(10):36-40.
[12] 丁建英,黄烟波,赵辉.翻转课堂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2):27-29.
[13] 张金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因素探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0):59-64.
[14] 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15] 张妍,李云文.小学信息技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J].教学与管理,2014(4):45-47.
[16] 黄琰,蒋玲,黄磊.翻转课堂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4):110-115.
[17] 卢强.翻转课堂的冷思考:实证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13(8):9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