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真金, 胡天佑
(厦门大学 教育研究院, 福建 厦门 361005)
近年来,大学发展规划致力于谋求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最大化以实现大学组织的发展,作为在逆境中乐观地建设大学的一种策略而被广泛采用,为我国大学实现自主治理提供了方向。但令人遗憾的是,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管理模式制约,大学发展规划并没有展现出人们预期的成效。在实际的规划工作中也存在规划专业性不足的问题。一方面,大学发展规划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尚不能很好地指导规划实践;另一方面,大学发展规划人员的专业化程度偏低以致于规划编制技术与水平不高,从而并不能发挥和体现大学发展规划应有的实践价值。规划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尚不能满足大学发展战略管理的需求。因此,确保大学发展规划的专业性,提高规划人员的专业化水准,促进大学发展规划人员专业化发展,成为大学发展规划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
社会学中的专业概念与职业有密切关系,可称之为职业性专业。在英语中,一般对应于Profession和Specialty,是指由高深知能专长人群所从事的,依托独立行业组织和伦理规范,执业行为受国家特定法律保护的专门性职业。社会劳动分工是职业产生的基础,专业是社会职业进一步分化的结果,是知识和技术含量更高的社会职业,西方社会称之为“有声望的职业”。因为从事专业的人员通常需要经过长期而具有系统知识体系的学术训练,在日常工作中能自由抉择,遵循认识活动的伦理准则,服务于社会,同时还能继续学习并发展专业[1]。由于现代大学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组织,需要多学科知识交融,因此大学发展规划人员需要长期的专业训练。同时,拟定大学发展规划需要一定的战略思维和较高的规划技术水平,其专业决策和行动将对大学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大学发展规划是一种专业,应当遵循一定的专业模式来建设和发展,以使规划工作更好地为实现大学发展服务。
社会学家弗雷德逊(Freidson)指出:专业化可以被界定为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一个组织起来的职业,通常需要专门、深奥的知识与才能以保证工作质量和社会福利,获得履行特定工作的排它性权利,控制训练的标准和实施对其成员的培训。同时,还要有权评估和决定工作如何进行[2]。还有学者认为专业化是一个社会过程或工程,在国家、社会、大学和活动本身四个实体要素间错综复杂的互动作用驱使下,一个具有潜在价值的、确定的人类活动发展成长,经由次级专长、准职业、形成的职业、出现的专业等阶段,最终达至成熟专业的身份。与此同时,与该活动相应的人群组织和自治程度、科学知识体系和知识获取系统、经济和社会效益以及国家和社会对该活动的规范和保护程度,也逐步从低级形态进化至高级、发达状态。在伯顿·克拉克看来,专业化是指由于学科的分化[3],特定知识领域形成专业的过程或者状态[4]。大学发展规划人员要掌握高等教育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基础理论,要具有相当的规划知识与技术基础,还需要经过系统的专业实践训练,最后形成高于一般社会职业的专业能力。同时,由于该工作的复杂程度和多维性,决定了它很难依靠单独个体完成。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发展规划往往还需要规划人员个体间动态地通力协作、交流与互动。在此过程中,逐步建立共同遵守的专业伦理规范和规章制度,构成可发展的专业团体。从事大学发展规划工作应当有一定的门槛,以保证大学发展规划的品质符合一定的质量标准。
大学发展规划人员的专业化既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结果。作为一种过程,专业化意味着大学发展规划人员从业余性发展到专业性,从不需要经由专业训练过渡到必须接受专业训练;作为一种结果,专业化意味着对大学发展规划人员的身份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标准和要求,规划人员的专业身份已赢得业界的普遍认同,大学发展规划的专业技术实践成效已获得人们的广泛认可,并能够借专业化的规划技术和规划管理有效地促进大学发展,从而体现大学发展规划的实践价值。
为深入了解大学发展规划人员专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选取了西部某省6所大学的主要规划人员(包括领衔研拟大学发展规划的校级领导、参与大学发展规划拟定的中层干部、负责文本起草的规划人员等)为调查访谈对象(如表1),并事先拟定不同主题的访谈提纲,进行调查并记录访谈内容。
表1 受访大学发展规划人员统计表
首先,对大学发展规划的专业性认识不足体现在大学发展规划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不高、规划意识不强上。大学发展规划需要了解高等教育现状、清楚自身行动方向、注重战略规划、有能力实施规划的大学领导者[5]。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大学领导干部选拔机制等原因,一些大学领导者本身就不够了解高等教育,也不把大学发展规划视作专业性工作,通常采用组合各个部门工作要点的方式来设计大学发展规划;一些大学领导者忙于具体的管理事务,没有精力对大学的发展作战略层面的思考;不少领导者对规划的认识更多停留在学校过去两年中已经做了什么,下一步怎样扩大这些成果或如何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6]。
其次,从大学发展规划具体制定者的情况来看,在所有参与了大学发展规划制定工作的受访对象中,没有人认为自己是这个方面的专业人才。对大学发展规划专业性的认同比例只有26.8%(表2)。在受访的中层干部中,有2人认为有必要引进专门的规划人才;还有人认为既具备高等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背景,掌握规划相关技术,又能把握学校发展实际且能站在战略高度拟定规划的人才是很少的。因而,规划的拟定只能是边实践边摸索。
表2 规划人员对大学发展规划的专业认同
最后,从师生的访谈情况来看,普通教师和学生不了解所在大学未来五年发展规划的情况相当普遍,问及大学发展规划与自身关系时,仅有25%的受访者认为学校规划与自己有关系,75%的受访者认为与自己完全无关。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大学发展规划并没有深入到大学组织的各个层面,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规划人员专业意识不足的问题。
大学发展规划是对未来资源配置的方案设计,所以往往具有一定的理想成分。“规划凝聚着大学领导人的情感,对大学的情感,也许饱含着对民族、对国家的情感,但必有实实在在的大学情结。规划凝集的是大学领导人的人格力量、智慧、胆识和决心,凝集的是大学领导人矢志不渝的追求,百折不回的执著”。[7]话虽如此,但规划也是植根现实的事业,必须以一定的学科知识为基础。“科学的规划才会有科学的发展,一流的规划才会有一流的发展。”[8]过分依赖经验及理念,淡化专业理论及技术在大学发展规划中的作用是当前我国不少大学在拟定发展规划时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从调查对象的学科背景结构来看(图1),在所有受访的大学发展规划人员中,具有教育学学科背景的只有12%,进修过或具有高等教育院校研究、高等教育管理等相关专业知识背景的只有7人,比例约占17%。鉴于大学发展规划制定对规划人员日益增长的知识需求,这一比例显然有待进一步提高。专业理论的缺乏从我国不少大学拟定的规划文本中也可窥见一斑。同时,在调查中还了解到,不少大学的发展规划是在抄袭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大学发展规划基础上制定的。这样的大学发展规划既没有建立在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充分认识基础上,又不能体现本校的发展特色,往往容易脱离大学发展的实际。
图1 大学发展规划人员学科背景结构
大学发展规划的专业实践,既包括规划制定前的调研、信息采集、谋划、构思和征求意见,也包括成文的过程实践,还涉及规划的实施、跟踪、反馈与评估实践。专业实践的有限首先表现为相关实践课程缺失。以本次调查的西部某省属师范大学为例,该校教育科学学院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模块中,既没有关于大学发展规划的理论课程,也没有相关的专业实践环节。其次是规划人员参与实践的机会很少。在所有受访的规划人员中,只有5%的人在参与大学发展规划拟定之前接受过相关专业实践训练(如图2)。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在“重规划,轻实施”的现实环境下,大学发展规划的实施、跟踪、反馈与评估等实践得不到相应的重视,这部分的实践显得严重不足。别敦荣教授指出:大学发展规划的制定要重视深度信息采集,重视全员参与,重视开展中长期规划设计,重视子规划集群的协调。规划实施要根据发展战略规划制定每年的工作计划,年终再对工作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形成围绕规划开展工作的学校运行机制[9]。可见,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实施考核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然而,就以被调查大学发展规划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缺少了规划人员贯穿大学发展规划全程的专业实践,现实中往往存在着大学发展规划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问题。如编制的大学规划不切实际,或不具可操作性;或者虽然编制的大学规划文本科学合理,但难以推进实施,最终只能束之高阁,成为“墙上挂画”。[7]
图2 规划人员接受专业实践训练人员比例
从专业化发展的普遍规律来看,个体与群体的发展总是紧密相连的。专业交流平台是促进大学发展规划人员实现专业群体成长的重要途径。于大学发展规划人员而言,无论是同一院校内相互间的交流,还是与其他院校同行间的交流,都是基于自我发展需要的开阔视野、提升自我、不断进步的机会。有针对性地组织集中培训、校本研究等既是专业发展从个体向群体过渡的标志,更是专业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目前情况看,本次调研的6所大学在拟定发展规划时,均采用从不同部门和单位抽调人员,集中时段形成文本的方法,规划人员流动性较大,通常是规划文本撰写完即解散,无法形成相对稳定的交流群体。6所大学几乎都设有专职大学发展规划研拟的机构,但由于缺少相应的大学发展规划专业人员组织,校内交流缺少平台,也没有适合的交流渠道,规划制定人员各自为阵,交流的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针对大学行政人员的培训逐渐增多,大学发展规划人员也得到一定的职业帮助和提升。结合访谈情况来看,专门有针对性地提高大学发展规划人员专业水平的培训并不多见。因此,还需要加强对大学发展规划人员主体实际需求的关注力度。
将大学视作某些相对抽象的理念和精神时,大学发展是不可以被规划的。而视其为一种社会组织时,大学发展又是可以被规划的。客观地认识大学发展中可规划的部分,不难发现,随着现代社会及大学组织的多样化发展,无论是大学内部组织还是大学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间的互动,都表现得越来越纷繁复杂。这一现实对大学发展规划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大学发展规划的制定,不能完全依靠经验和感性,须有专业理论知识作依据,有专门的技能作保证。具体到规划人员,首先要认同自己的专业地位。自我认同是规划人员对自己所从事职业意义的整体看法,Lave和Wenger认为教师的认同与其说是一个状态(being),毋宁说是一个形成过程(process of becoming)[10]。大学发展规划人员的自我认同,表现为充分认识规划对于促进大学发展的重要意义,肯定自身工作的难度、专业化程度,同时不断主动地寻求专业化突破。其次,规划人员还需要深化这种认识。社会心理学家认为角色扮演深深植根于人的本性,人需要周围人的认可。换言之,人是自我行为的观众。当我们把注意力充分转向自己时,我们意识到自身。研究者发现,当人们的注意力转向自身,他们会更加清楚自己的意识,清楚自己所处的境遇。他们一旦意识到行为与自身期望的差距时,就会向理想行为改变。规划人员如果缺乏对自身专业行为的审视,就很难具有专业自主性,所谓的尽职尽责也仅仅是完成了规划岗位上的工作量,并不能对这个专业的特殊意义和价值有充分的理解。如果规划人员能充分认识自身价值,他们就不会将调查、分析和文本拟定等活动视为缺乏生趣的、千篇一律的机械工作,被规划活动表面的枯燥所蒙蔽,而是能在工作中发掘自己的潜能,主动迎接挑战。此外,提高专业意识还应加强专业团队建设,营造专业认同的外部氛围。专业团队建设的重点是遴选相对稳定的高素质专业人员,达成目标共识并坚持规划工作,在执行中坚持,在坚持中与时俱进,不断对目标进行调整和完善。营造专业认同的外部氛围,意味着要让专业规划在一定外部环境中,尤其是在直接相关的外部环境中产生影响,唤起共鸣。如果一所大学的教师和学生基本不了解自己所在大学的发展规划或者完全不感兴趣,这样的规划就很难被认可为专业的劳动,也很难逃脱一纸空文的命运。
大学发展规划领域的知识和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来源:第一类,具有大学发展规划实践背景的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他们活跃在大学发展规划实践的第一线,具有丰富的规划实践经验。换言之,他们有关大学发展规划的经验知识相对比较丰富。第二类,一批对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具有相当研究的高等教育专家学者。大学发展问题已成为高等教育研究中一个重要议题,而从政府及商业领域引入的战略规划被广泛应用于大学组织,也引起了高等教育研究者的重视。第三类,已进行过一定数量的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研拟和咨询的外部规划专家团队。他们的规划实践经受了实践的检验,既具有学理基础,又具有实践经验。第四类,境内外已有专门就大学发展规划这一领域进行研究的若干科研成果可供规划人员学习与参考。这构成了大学发展规划领域知识和技术的间接理论来源。第五类,境内外一些执行成效显著的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可供规划人员参考借鉴。这些知识和技术来源是大学发展规划人员补充和更新知识,提高知识与技术水平的重要依靠力量。为充实大学发展规划人员的相关知识储备和技术水平,我们认为应敦促和鼓励规划人员进行大学发展规划知识和技术的自我学习与提高。条件具备的大学可邀请第二类高等教育专家学者就大学发展规划的工作实际作学理上的指导,以提升规划人员的专业修养。同时,还可组织一批规划人员赴境内外高校考察学习规划制定研拟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或者组织规划人员赴境内外高校进修高等教育学位课程和参加大学发展规划的相关培训。
游离大学情境单纯地追求从理论到理论的思辨研究,其实践和应用价值就会大打折扣。缺少对大学发展环境的深刻认知,研究者就不易洞察理论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有可能产生的问题,很难对理论提出有针对性的修改和补充,也容易将前人理论研究中的谬误和真理一同继承下来。为此,拓展在专业领域的实践显得尤为重要。通常意义上,人们会把参与方案设计理解为专业实践,仿佛方案做得越多,实践能力就越强。严格地说,方案设计作为一种基于现实的主观思维活动,应是一种预测,它本身并不涉及规划的实施管理与评估。方案设计即使有实践的成分,也只能是部分实践。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活动,是基于主观认识的客观行为。因此,规划的审批、监管及其中所包含的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等,意在将蓝图变成现实的过程性活动,就是真正的实践过程。强化专业实践,就是要将规划人员吸收到规划实施管理、评估的全过程中,让他们不断积累作为当局者的真实体验,尤其要加强规划实施的过程性监控,重视对规划方案的修订与补充,这样规划人员才能了解在现实中哪些方案是可行的,哪些理念是具有可实现性的,哪些内容是不可实现性的,并能了解其缘由。此外,还要加强规划人员的评估与反思实践,亲历这些环节,规划人员才能搜集到相对准确与可靠的数据和材料,得出相对比较科学的结论,才能为发展专业理论提供支撑。
促进大学发展规划人员在规划理论与实践领域的专业交流,可考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首先,应搭建规划交流平台。包括团队实体交流平台和网络交流平台等,应研究开发交流的合作工作渠道和信息沟通渠道。同时,应重视开发信息采集与分析、基础数据资源管理、数据库检索等应用系统,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此外,还要将开发、集成和维护大学发展规划专家数据库、学术团队数据库、科研机构数据库、科研成果数据库等纳入搭建规划交流平台工作系统。其次,应建立规划交流服务体系。可以尝试建立一种跨校的高水平大学发展规划服务体系,实现相互利用、共建共享,在服务中增进对大学发展资源需求的了解,促进大学发展规划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整合,提升服务品质,实现实质性交流。第三,应开展规划合作与交流活动。可以召集和组织具有影响力的境内外大学发展规划交流研讨会、学术会议等;邀请大学发展规划专家学者开展技术经验交流,为规划理论创新和规划技术发展引进各类资源。
大学发展规划人员专业化的过程必须以专业化的规划理论与技术知识作储备。从整体来看,大学发展规划领域的理论研究还不足以对大学发展规划实践提供指导。技术应用水平较低,大学发展规划整体依旧处于相对模糊的规划阶段。专业化的过程是规划人员专业化的过程。即有的规划人员可以接受相应的专门训练,以提高专业化程度,新进的规划人员可以考虑接受专门化的训练,以提高人才的适用性。但由于缺乏受过专门训练的大学发展规划研究与技术人员,这种专门化的训练往往又无处可寻。问题在于大学发展规划的理论与技术开发研究工作略显不足,人们似乎并不认为拟定大学发展规划需要高深的理论与技术水准。规划本身的水平并不会受到过分关注,以召集不同部门人员组成临时规划小组的方式来承担大学发展规划拟定工作,也并不会对规划的结果产生重要影响。从目前来看,几乎每所大学都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规划,但并非每所大学都能按照规划设计的路径发展,很多大学的发展依旧处于自然而然的发展状态。究其缘由,就在于很多大学所拟定的发展规划往往具有不可实现性,规划所展现出的水平不足以令大学的发展走上一条可以被预计和控制的道路。因此,亟需加强大学发展规划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工作,着力培养一批大学发展规划方向的研究与技术人员,从而为大学发展规划人员专业化提供才智支撑。
有条件的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者以及实践中的大学发展规划人员等应适当加强对大学发展规划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工作,鼓励他们申请一批有关大学发展规划的课题,进行相关有学理基础的实证研究。一些具有高等教育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等学科博士点的研究机构,应着力培养一批大学发展规划方向的博士生、硕士生;或者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开设一些有关大学发展规划的选修课程,以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切性,提升未来大学发展规划人员的理论修养。具有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教育机构可考虑计划招收一批具有大学发展规划实际工作经验的规划人员攻读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在实践环节多增加有关大学发展规划的实际演练,让其参与和承担部分大学发展规划的实际研拟工作。
参考文献:
[1] 别敦荣,赵映川,闫建璋.专业学位概念释义及其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6):52-59.
[2] Eliot Freidson.Professionalism Reborn:Theory, Prophecy and Policy [M].Cambridge:Polity Press,1994:16-17.
[3] 赵康.专业化运动理论——人类社会中专业性职业发展历程的理论假设[J] .社会学研究, 2001(5) :87-94.
[4] 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41-42.
[5] 周巧玲,赵文华.大学战略规划在英国高等教育管理中的作用[J].高等教育研究,2006(6):102-106.
[6] 高洪源.学校战略管理[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130.
[7] 张楚廷.规划与信仰[J].高等教育研究,2006(7):32-35.
[8] 刘会平,许晓东.大学规划方法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103-106.
[9] 别敦荣.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施——青岛大学案例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91-95.
[10] Jean Lave, Etienne Wenger.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