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静
摘 要:在介绍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基础上,通过对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一线教学实践及反思,分析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指出它为该学科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学
一、皮格马利翁效应概述
1.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含义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 雅各布森 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亦称“罗森塔尔效应(RobertRosenthal Effect)”或“期待效應”。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
2.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内容
根据罗森塔尔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四种社会教育心理机制:气氛、反馈、输入和鼓励。气氛在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就应该指教师对学习者高度期望而产生的一种温暖的、和谐的、情感上支持所造成的积极良好的气氛。给予更多的鼓励和赞扬,表达出自己对学习者的期望并提供相关的指导和帮助即输入。鼓励则显而易见,教师对不同学习者的各种回答和作品给予不同的表扬和激励,使其不断朝着期望和教学目标的方向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可能完全按照灌输式教学方法来传授教学知识,有些知识点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提示、暗示即间接的指引下去学习。
二、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系统的分析
1.学校教学环境
小学阶段学习者的健康、全面、协调发展对自身以及社会的发展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阶段,在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教学中,也要注重培养学习者多方面的能力,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拉近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师生的距离,协调好各要素的关系,旨在营造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素质教育氛围。
2.与时俱进的教师队伍
随着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教师在教育中需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和理念。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引领者、管理者、组织者等,角色转变的同时,也增加了工作难度,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需要掌握教学知识的同时也要充分了解学习者特征,只有知己知彼,方能更好地因材施教、实现教学目标、促进教育发展。
搞好师生关系就需要教师走进学习者的内心世界。了解学习者是不可缺少的任务,“情感是学习活动的‘催化剂,它与认知能力的发展互为前提,相互促进,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师生关系的发展和情感的形成,需要教师有目的地慢慢进行渗透式培养。“任何与他人单一的相互作用都负载着潜在的意义——即便是一句简单的‘早上好”。教师需要做到对学习者的赞美、信任和期待,因为教师的赞美、信任和美好的期待对于学习者而言是一种潜在力量,是一种激发学习者积极向上奋斗的动力,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增强自信心,维持学习者对学习的持久性,同时也能激发学习者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兴趣。
3.打开学习者的心门
学习者是教学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影响教师期望的因素包括学生以前的学习成绩,学生的穿着、名字、外貌、吸引力、种族、性别、语音和口音,父母的职业,单亲家庭,母亲地位,学生回应老师的方式等。”学习者也会因为自己某些因素而导致自卑、不自信,就有可能导致上课不集中,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意识不强,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4.社会发展特色需要
“中国共产党的实践经验也证明,千百万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决不是靠死读书就能培养出来的,青年一代必须接受社会实践的锻炼和考验。学生在学校学习时,就应该接触和参加现实的社会生活实践。”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参与,尤其是具有高情商和高智商的复合型人才,则要求德才兼备,即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社会应变能力,能够吃苦耐劳,有自学能力、适应能力强和有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有自信和上进心的、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三、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1.有利于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育者不断的积极向上有目的地暗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习者思想观念的转变。小学的生活与学习在某种程度上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习者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在课堂中通过交流与合作,培养交流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拉近生生关系和师生关系;通过信息技术作品的完成,培养创新思维和设计思想以便提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设计能力;通过教师对学习者作品的展示、赞美和鼓励,使学习者感受到自己被重视和信任、自己存在的价值,提高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从而对学习和生活都有着乐观积极的态度。
2.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教育应是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每个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求异与宽容,是对课堂创新起支持作用的课堂教学氛围所必需的两大基本特征。”教师不能扼杀学习者扰乱课堂秩序和犯错误的“智慧”,要允许学习者犯错误,给学习者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逐步开发潜能。教师要宽容、理解和求异,教师退后一小步,有可能给学生带来的是一片蔚蓝的天空。有宽容的地方才有微笑,有微笑的课堂才是和谐、温馨、美丽的,才能够提供适应更多学习者的教育。
3.和谐统一发展
教学过程可以看成是教育者和学习者的愿望实现的过程。教学最终的目的就是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教育要服务于人,同时也要服务于社会。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保持和谐统一,以社会发展需求激发人的潜力的实现。构建和谐发展的教学环境就必须在宽容、理解、鼓励、赞美、爱和尊重的呼唤中产生,在教师不断的表扬、赞美中,和谐发展有爱的课堂才是学生需要的,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献林.全程成功教育理论与时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9.
[2][美]朱瑟琳·乔赛尔森(Ruthellen Josselson).皮格马利翁效应[M].高榕,温旻,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146.
[3]珍妮·H·巴兰坦.教育社会学:一种系统分析法[M].朱志勇,范晓慧,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71.
[4]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著作导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71.
[5]潘光文.课堂文化的批判与建设[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168.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昆区团结大街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