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国琴
摘 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加速,留守儿童、独生子女受到不良影响的概率加大,因此,各个学校都普遍存在“问题学生”,他们的行为往往会干扰老师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教学效果。一直以来,关于“问题学生”的研究探讨成为我国教育专家热议的话题。
关键词:小学教学;问题学生;多角度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关心儿童的健康,是教育者最重要的工作。儿童的精神生活、世界观、智力发展、知识的巩固性、对自己力量的信心,都取决于他的生命的活力和精力充沛的程度。”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对于儿童世界的认知,要通过对儿童言行的观察所得,不仅要教好书,更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即要成才必先成人。因此,“问题学生”的问题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的大事,这将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一、“问题学生”的界定
1.定义
“问题学生”是指那些与同年龄段学生相比,由于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及自身存在的有待改进的因素,从而导致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
2.“问题学生”的类型
(1)智力低下型
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齡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因此,所有适龄儿童必须按文件要求就近接受义务教育,这样,学校中存在极少数智力缺陷,但又不构成伤残标准的适龄儿童,这类学生学习成绩、各方表现都处于班级末等。
(2)顽皮捣蛋型
这类学生在学校中所占比例比较大,他们一般智力水平正常,甚至还特别聪明,但是却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控能力较差,对自己要求不严,纪律涣散,好表现,总想在教师、同学面前“露一手”。
(3)好逸恶劳厌学型
这类学生往往在中高年级出所占比例较多,一般比较好逸恶劳,品行不端,常常喜欢滋事闹事,欺凌他人,不服老师管教。
(4)双重性格型
这类学生在班级内的文化课中,各方面表现优秀,往往被公认为好学生,但此时问题处于隐蔽状态,一旦到了室外活动课或者没有教师在场的情况下,爆发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心理,其他学生必须围绕他转,经不起老师的批评,意志力薄弱,抗挫折能力极差。
二、“问题学生”的表现
1.实例分析
在笔者从事的学校三年级中,找出较典型的“问题学生”就其成因来共同探讨研究分析。
2.形成原因及分析
(1)主观原因
①心理原因
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可见,尊重是人的高层次需求之一。以上案例中的朱××、周××、赵××身上带有“英雄气概”的问题很明显。
爱默生曾经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因此,部分学生面对困难时,选择逃避,自信心严重不足,长期影响下,形成了怕学习、怕面对家长、老师等,表现散漫,得过且过。以上案例中周××、杨××都属于此类型。
②主观意志
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部分没有主见的“问题学生”,这类学生缺乏自控能力,容易受外界干扰,不能形成正确的感知表象,不能判断正确与否,便盲目执行。上述案例中闵×、赵××属于此类型。
(2)客观原因
①家庭原因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独生子女教育、留守儿童等问题越来越被大家所关注。
笔者从事学校由民办私立学校转为公办学校,且属于新城区,相对来说,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父母工作较忙,平时也缺乏与学生的交流,只关注学生的文化发展,而轻视了思想发展,小学生尚未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念,成为“问题学生”的概率就较大。
家长的溺爱,对学生所犯错误,不但没有加以教育,反而加以袒护,长此以往,势必使学生形成错误的审美观、人生观,成为名副其实的“问题学生”。当然,也有少数家长对学生要求过高,管制太严,导致学生心理的畸形发展,成为“问题学生”。
②学校原因
学校的教育环境对于学生成长的影响至关重要。目前,虽然学校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但是,重文化轻素质的现象还普遍存在。由于缺乏老师的鼓励,而更多的面对老师的批评,导致学生丧失信心,自暴自弃,成为“问题学生”。
③社会原因
当前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对学生的影响巨大。学生间存在追求名牌,攀比、享乐不良现象,使其形成了错误的价值观,从而成为“问题学生”。
“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一般不是单一存在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而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学生的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合作,忽视学生出现的问题,一旦缺乏及时的教育、指导,而是一味地责骂、冷漠、歧视,甚至放任不管,只会使这类“问题学生”更成问题,使他们对自己逐渐失去信心。
总之,在小学教学中,我们面对“问题学生”时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多与他们沟通,关爱、理解他们,当他们犯错时,评判的同时更要及时地看到他们的闪光点,哪怕只有一丝亮点,我们都要积极捕捉,用自己的爱心和恒心去感化、去帮助他们,使他们看到希望,增强自信,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
参考文献:
[1]虞雪华.“扰乱型”课堂问题学生的行为表现及矫正[J].思想理论教育,2008(06).
[2]杨福义.问题学生的自我概念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7(09).
[3]万礼修.中学生问题行为与人格特征、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
[4]夏帮谷,刘素琼.学生“德育问题”的类型及成因初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9(2).
(作者单位 江苏省溧阳市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