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东微
摘 要:追求小学低年级数学游戏在课堂中的动态生成,并不是不要预设,并不是主张师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展开活动。教学是一项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这就是对教学的预设。课程专家指出:新课程改革应该把握平衡,在平衡中才能使改革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不是对预设要求降低了,而是提高了。新课程呼唤生成,更关注精心的预设。教师要有开放的意识,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使教学资源尽可能在预设之内,为小学低年级数学游戏在课堂中的生成提供前提。
关键词:教材教学;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
教材是面向全体的,不一定完全适合教师个体的教和学生个体的学。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而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师的教学风格,对教材适当改编或重组。如“左、右”的教学,学生在学习“左、右”前,对“左、右”的认识并非一张白纸。据了解,一年级孩子入学以前,对“左、右”已有不同程度的了解,特别是能够区分自身的“左、右”,所以,在设计教学预案时,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既从巩固认识自身的“左、右”切入,又要注意适当地把握关于“左右相对性”的教学要求,不偏离“初步认识”的整体定位。首先,利用教材的主题图,从手的左、右引入,初步感知“左、右”;接着通过教材中的“做一做”改编成音乐数学游戏:在音乐声中,做动作,看谁反应快;之后利用教材中“做一做”第2题,结合学生的实际玩“身边的左右”游戏,请学生找出自己左边、右边的邻居,教材中“做一做”的第3小题与学生的实际结合,教师设计了“你是我的镜子”的数学游戏,体验了“左右”的相对性;然后利用教材第6页“生活中的数学”学以致用,通过实例演示和例举,体现数学的价值,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
边,生活离不开数学,同时渗透了做事要讲规则的习惯教育;课的最后结合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
安排了在音乐声中“拍手、跺脚”的游戏,寓巩固于动作游戏之中,课结束,趣犹存,使学生感到“数学好玩,数学有用”。
不同的教学目标,决定着课堂学习的不同侧重点。如,以“两位数的组成”为例,教师安排了“小动物组数”的游戏活动。动物学校中的大象老师给其他的小动物上课,在黑板上给出:7、1、5三个数,问:用他们能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两位数?在插图的下面又有两个问题:(1)怎样才能做到既不遗漏,又不重复?在全班交流一下。(2)组成的两位数中,最大的数是多少?最小的数是多少?教师针对这一教学材料,预设的目标大致可以概括为两类:第一类的终极目标为: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判断组成数个数的方法。第二类的终极目标为: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在经历中养成有序举例的思考习惯。显然,两类目标预设都是体现本课时材料精神的,但不同的目标预设,就决定课堂学习的不同侧重点。如果把第一类终极目标作为目标预设,那么,这堂课的基本思路是在多组练习中概括出判断的方法,形成技巧。如果把第二类的终极目标作为目标预设,那么,这堂课的基本思路是在练习中讨论怎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得到体验。简而言之,两类目标预设的区别在于第一类是以知识目标作为终极目标,重在知识提炼、技巧形成上;第二类是把过程目标作为终极目标,重在体验与思考习惯的养成上。从学生的发展来说,本课时的意义在于借助简单的排列组合的知识,让学生体会思考问题的时候怎样做到不
遗漏、不重复,养成有序列举这样一种思考习惯。教师在这一环节的实际操作中,调整自己的情绪进入状态,并依此去推动、感染学生,让学生进入一种思维与情绪和谐的学习状态中。
把小学低年级数学游戏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策略运用于课堂,结合低年级学生和教材的特点,充分做好处理突发问题的预案以及教学方式,从而将课堂教学从“执行教案”走向“动态生成”,使数学的“抽象乏味”变成“形象有趣”,赋予课堂更多的真實性、动态性、生成性和创造性,真正体现“学本课堂”,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愉悦地探究数学的奥秘。
(作者单位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屿田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