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性

2014-08-15 00:46孙晓娟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实效性德育工作

庚 君 孙晓娟

(敦化市大桥乡学校,吉林 敦化 133700)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小学是基础教育,如何在这个时期加强德育工作,不断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对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为中小学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荣辱观形成的摇篮。只有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才能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学生才能健康成长。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挑战与机遇并存,冲击与活力叠加的复杂局面中,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中小学缺乏对新时期德育理论的研究及社会的高度关注,学校德育工作出现了诸多问题。陈旧的德育工作方式、方法已不适应新时期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探索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切实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是当前中小学教育的首要任务。

一、影响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主要因素

1.德育的首要位置不突出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学校依然把学校的升学率作为衡量办学质量优劣的唯一标准。 学校领导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重视不够,具体表现在计划落实在书面上,在学校的常规教学、各项活动中德育得不到充分体现,不能把德育贯穿于学校工作的每个环节,每个角落,每个层面,存在流于形式,应付检查等问题。

2.学校德育工作的多元性得不到展现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德育工作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合力性、操作性、实践性、实效性。例如,德育工作的考评没有量化指标,德育工作有计划,但在实施过程中不能科学地遵循教育规律、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德育工作不能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德育的某些内容和形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育人手段和方法相对滞后,育人的多元性得不到有机结合。德育工作注重课堂传授轻视实践活动,注重校内形式轻视校外表现,说教多体验少,难以培养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和行动上的自觉,学生的道德素质得不到升华,致使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偏低。

3.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存在问题

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者,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德育的效果。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对新时期教育的发展,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但有些教师思想守旧, 敬业意识淡薄,不善于专研教育理论,工作能力不强,工作作风及言谈举止不能成为学生的表率,严重影响了育人效果。所以,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是确保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关键。

4.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当前,社会的不良风气和丑恶现象也给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极大负面影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国外先进的科技涌入国门,一时之间好的、坏的、美的、丑的、健康的、不健康的、甚至黄色的信息一起来到我们面前。那些不健康的音像、书籍、网络游戏等带有色情、暴力内容,对尚未成熟的中小学生极易产生腐蚀作用。中小学生的世界观尚未形成,识别是非、善恶的能力较弱,很容易染上不良习惯和行为,这也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冲击,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

5.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难度大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由于受家长溺爱、教育方法不当等因素影响,有些学生表现出重享乐,轻奉献;讲个人主义,没有集体观念;对政治思想不感兴趣,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我行我素。特别是一些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少关注孩子的思想动向,看自己的孩子哪都好,给孩子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思想,也给学校教育增加了难度。

6.德育合力的有效整合不佳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合力,是确保学生健康成长的大背景。但是,许多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矛盾冲突依然存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配合欠佳,两个环境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同,需要双方密切配合,协调开展工作,最大限度形成合力。社会教育更为棘手,抵制社会丑恶现象,为中小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他们有健康的成长空间,德育的实效性才有保证。

二、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1.确立德育工作的首要地位

学校是育人的特殊地方,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将来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学校领导者的办学理念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有明确的定位,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升学,轻素质;重结果,轻过程的错误思想。把德育工作融入到学校整体工作的每个方面、每个层次,每个环节,每个角落。在不断探索,不断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形成具有切合本校实际的德育工作长效机制。

2.加强师德建设,转变教师教育教学理念

人才的培养在教育,教育的成败在教师,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在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如何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引导学生端正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的思想观念,关键在教师。因此,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要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要不断加强,教育方式和方法要不断更新,做到教到老学到老,在不断充实自己的基础上改进和创新实际工作,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适应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特点的教育教学工作。要想教好书容易,但是育好人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要求教师既要会言传,还要能身教,教师的身教往往胜于言教。实践证明,教师的身教是无声的教育,也是最形象效果最明显的教育,它没有任何强制性,确有极大的感染力,是最有说服力也是最有效的直观教育。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他的人格魅力、知识水平、工作能力等方面,只有教师能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学识学风、言行举止等方面,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真正为人师表,积极发挥师德典型的榜样作用。科学地把德育融于教学和学校工作的全过程,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最佳效果,实现德育的实效性。

3.发挥家庭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家庭不仅是孩子赖以生存的场所,也是孩子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环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生的个性形成及发展与家长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这就要求家长不但要从小重视孩 子的养成教育,更需要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教育,使德育工作循序渐进,阶梯进展,确保学校教育有操作性、实践性、实效性。

4.科学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作用、方法均不同,三者各有优势和不足,但是总体目标是一致的。如何在这三种教育导向的前提下,全面实施德育工作大目标,相互结合,取长补短,形成三位一体的合力教育网络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基础,也是从全局上根本转变德育薄弱现状的重要环节。学校要主动与家庭密切联系,通力合作,目标一致,协调开展教育活动,社会要关注学生的成长,为学生提供健康成长的环境,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从而达到德育的实效性。

提高德育实效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不容忽视,我们要认清教育形势,科学谋划,积极探索,明确教育目标,遵循教育理论,端正教育思想,形成教育合力,克服教育困难,就一定能够达到最佳的德育效果。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实效性德育工作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探究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学校德育功能定位的误解及澄清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高中开展德育工作的一些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