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双互动四统一教学范式 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2014-08-15 00:46孟繁陶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学案课外师生

孟繁陶

(延边第二中学,吉林 延吉 133000)

高效课堂不仅指教师教得高效率,也指学生学得高效率,更指课堂教学带来的教育高效能。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锻造各方面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丰富的情感,满足终身发展的需要。而“双互动四统一”教学范式是师生、生生、人机、人与教材之间实现高效互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种方式下,教师与学生各在其位、各司其职,能够在课下解决的问题绝不利用课堂时间,需要在课堂师生共同深入挖掘体会的就不在课外浅尝辄止,充分利用课外——隐性互动式、课内——显性互动式教学范式,努力实现“教、导、学、习”四种教学活动, 全力实现高效教学。现将结合教学实际重点阐述一下“双互动”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课外——隐性互动式将课堂延伸到课外

课外学习是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是一个把新知转化为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教与导”——通过教材、课标、学生、网络资源,优化设置每日课前预习、课后作业、周作业等,与学生发生“隐性互动”。

第一,教师利用导学案,打通课外隐性互动 学习“任督二脉”。

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它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达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导学案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按照学生的学习全过程设计,将学生的重心前移,充分体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

在讲授《荷塘月色》一文时,可设计导学案主要内容如下。

整体感知:

1.熟读课文,理清课文写作思路;

2.熟读课文,把握作者情感变化。

问题探究:

1.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自选角度,结合文本,谈谈意美、形美、音美体现在哪里?

2.如何理解这种“不宁静”?想一想这种排遣“不宁静”的方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否能找到影子?

拓展训练:

根据本文所学,发挥联想想象,试着将本文就你感兴趣的某些段落或相关内容,改写为诗歌。

导学案使学生有备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有方向、有目的、有策略、有方法、操作性极强的有效学习,学习完全自主,完全参与其中,学生完全主宰着学习,效率自然很高。通过导学案学生可以明确了解学习目标,掌握学习的重点,并自觉地进入预习状态,大部分学生能解决大部分基础知识,并重新发现和确认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自觉地做好了课前准备。导学案真正做到了低负高效。

充分发挥导学案的作用,让师生互动从课前开始。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过程中与学生隐性互动的作用是“启迪思维——指导策略——鼓励交流——倡导探究——点拨完善”。而学生要带着问题独立思考,在课外发挥“学与习”的作用,也可以利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师生、生生互动在无形中展开。

第二,师生延展课堂,余味幽香。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重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深刻影响,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要求语文教师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整合教学资源,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并通过语文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所以高效课堂不只是课堂上的40 分钟,还有课下的延伸、拓展,课下的互动学习。

在设计《荷塘月色》一课时应注重课堂的拓展延伸。例如,拓展训练中尝试将本文改写为诗歌,这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展现了学生的才情。仅作为一堂课的环节之一显然不够,所以笔者顺势将之延伸到课堂之外,利用课下时间将学生佳作一一展示,学生积极参与热情高涨。再如,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对朱自清散文很感兴趣。因此布置作业,阅读朱自清的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代表佳作,如《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感受其作品风格。因为语文学习的综合性与开放性要求教师将语文学习的内容向课外拓展,在延伸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探索,在比较、对照、引申、拓展过程中拓展思维的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

高效语文课堂不仅要善于引进“活水”,更要善于把课堂学习内容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双互动四统一”教学范式,注重课外隐性互动,在学生离开课堂时能带着新生成的、更精彩的问题去课外探究。

二、课内——显性互动式打造精彩课堂

课堂教学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在创设问题情境、提供问题发展线索、规范学生对问题讨论的要求的同时,调控自身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启发学生对问题探究的深入,点拨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这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也考验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所以要打造高效课堂,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要激活课堂。

激活课堂就要做到激情满怀,让课堂热情洋溢。

将微笑带入课堂。师在课堂上带着微笑,意味着自己充满信心,胸有成竹。那么学生自然也会对你和对这课堂充满信心。当和学生交谈时,微笑是一种气氛;当学生回答问题时,微笑是一种鼓励;当表扬学生时,微笑是一种肯定;当学生解决问题时,微笑是一种力量。

将激情贯穿课堂。语文教学是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以情感为动力。教师必须要储情于胸,并用激情感染学生,进而引导学生入境体验,达到融情入理。教授一篇文章,若想打动学生必先感动自己。只有教师先动“己”以情,喜怒哀乐融入其间,用情去感染学生,学生才会感之于心,进而更加深入文本,体会其中复杂情感。比如在讲授《古都的秋》一文时,教师深情并茂的朗读文本,用情用心解读文本,融情的语言加之动情的表情,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都体现着对古都秋的浓浓情意,再充分调动学生对家乡的情感共鸣,学生也就真正理解作者情怀了。

第二,教师要激活学生。

激活学生就要设疑导思,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是思维的起点,是创造的动力。创设问题情境实质上就是创设一种以激趣为前提、以思考为核心、以获得知识并形成创造个性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与求知的欲望, 激活学生的思维,以疑引思,以思解疑,使问题在质疑中逐步解决。

学习《荷塘月色》一文时可设计两个大问题。一是“自主赏析本文的意美、形美、音美”。此问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学生可以自由赏析体会品味。在赏析过程中,教师及时予以点拨指导,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二是“深入体会作者内心情感并迁移深化理解”。立足文本阅读,结合文段分析,体会作者情感,并调动知识储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寻踪迹。

教师设计问题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可发。这两个问题的设置是课外学生难以解决的,也是在课堂上教师要引领深入探讨的。但是,仍然具有很大发挥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究,点燃学生学习热情,而教师隐藏在幕后,适时加以指引,课堂精彩生成层出不穷。

第三,师生、生生思维碰撞、有效互动产生高效教与学。

课堂显性互动中,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探究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学习个体,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但是并不是有了不同想法就会产生碰撞。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制造“矛盾”,给学生一个讨论的触发点,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那么,课堂的精彩生成就随着思维的交流、碰撞而不断产生了。譬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创造了一种宁静、幽雅、孤寂的境界,但清华园一角并不完全是寂静的世界;相反,喧闹的声音也同样存在,不过给朱先生排除了。但朱先生在《荷塘月色》中却不同,他很坦率地告诉读者:“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作者是想要清净还是热闹?该如何理解?这就是矛盾。学生对此众说纷纭,理解不尽相同,思维碰撞,火花四射,课堂自然精彩纷呈。其实忽略了这句话,也就失去了分析的切入口,也就看不出《荷塘月色》不过是朱先生在以心灵同化清华园一角的宁静景观的同时,又排除了其喧闹的氛围而已。忽略了这个矛盾,分析就无从进行,就不能不蜕化简单的印象式的赞叹。

高效课堂离不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产生思维碰撞,生生互动提高合作探究能力。“双互动四统一”教学范式有效扩展了课堂教学的范围,将课堂内外紧密联系起来,课内教学深化课外学习,课外学习延伸了课堂教学,从而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的高效。

[1]郭自立. 优化教学模式 构建高效课堂[J]. 宁夏教育,2011, (Z1).

[2]孙绍振. 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

[3]孙玉恒, 李宁. 双互动四统一教学范式再探析[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2, (2).

猜你喜欢
学案课外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小满课外班
乡愁导学案
“比例尺(一)”导学案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