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颖
摘 要 化学与生活的关系是不言而喻的,学过化学的学生都知道:化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但是往往在学习时他们只是把它当成知识点来学习,只是记住化学与生活的这种关系,而并没有形成真正的认识,这种状态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并且使学生的学习很被动,只是为了分数或家长等因素而学习,导致了学不能用。为了改变这样的学习状态,就要在教学活动中联系生活实际,本文将从课前准备、课堂学习、课后巩固三个方面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认识。
关键词 课前准备 课堂学习 课后巩固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0068-01
我们不难发现化学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例如:“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界的水”“生活中常见的酸”“生活中常见的碱”等。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也应该要好好地利用化学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能真正地体会两者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能认识到生活中的化学知识,能正确地运用化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何在课堂中能达到上述目标呢?我认为可从课前准备、课堂学习、课后巩固这三个方面来完成。
一、课前准备
学生每天都坐在教室里上课,回想我们曾和他们一样坐在教室里学习时,当时我们最盼望的也是下课铃声,课堂上也会有意无意地看看表,看看窗外。学生在如此疲惫的状态下,看到了老师带来的一幅画、一个实物、一段视频,而这些实物或是视频又是学生所熟悉的,例如:在《生活中常见的酸》中,老师给大家带来些有酸味的物品,苹果、橘子、酸奶等,并以奖励的方式发给学生等。那这堂课将被引入到另一种状态,学生兴趣被激发了,学习的气氛被调动了,回答问题的声音变大了,头脑活起来了。我想这样的学习状态是每个老师都希望看到的。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就必须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认真地对待每一堂课,找出每堂课中能联系生活的知识点,并准备相关的素材。
例如:《溶解度》中可以准备一瓶没有打开过的可乐。课堂中,摇晃可乐瓶可以看到瓶内产生大量的泡沫,打开瓶盖后,可以看到可乐喷出,但要注意安全。这样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气体溶解度随压强、温度的变化。这样通过实物的演示观察,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有机合成材料》中可准备各种塑料,让学生分析它的利与弊,从而使学生客观地认识塑料,并能找到正确使用塑料的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看待问题的唯物主义辩证观。
二、课堂学习
这个环节主要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利用生活素材,让学生更进一步的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关系,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化学,使学生能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并能正确地利用化学知识来指导生活。
例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课堂中,通过观察分析四个演示实验后,可以得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与区别;然后教师可以出示生活中的某些变化,让学生判断它属于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例如:粉笔折断、纸张撕碎等;最后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列举出生活中的变化,并分析它是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分子和原子》课堂中,通过演示实验后,可以从中得到分子的性质;然后教师可以列举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并用分子性质的知识点进行解释;最后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思考生活中能用分子性质解释的现象。
三、课后巩固
这是个很重要的环节,当学生在课堂中受了老师的启发后,必定会产生某些想法,如果这些想法没有被及时地记录下来或是实施的话,那这些想法就只会在头脑里停留一刻,课堂上老师的努力也会白费。因此,在课后需要学生通过生活进行巩固。为了学生能切实地完成生活实验,可根据就近原则将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一个小组的同学共同来完成任务,并要求学生写下记录。之后,在课堂上来交流本组的结论。
例如:《保护金属资源》中,课堂上通过学习已得出了防锈的方法,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后生活小实验:请你利用你学学过的方法来防止你家中铁制品的锈蚀,要求有记录,有家长的监督批语。
《水的净化》中,课堂上学习了净化水的方法后,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的家庭小实验:让学生自制家庭净水器,并将其带到课堂上来与大家一起分享,通过比较讨论后,评出相关奖项,可以设“净化效果最好奖”“材料最廉价奖”“操作最方便奖”等,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将化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责任编辑 刘 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