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中+任革新
【摘要】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帮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政策的实施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对策: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科学认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身份;构建科学合理的个人资助配置模式;变“无偿资助”为“有偿资助”等。
【关键词】高职院校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资助工作 问题 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得以有机会走进大学,然而面对高昂的学费,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却无力承担。如何对资助他们完成学业,成为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这一问题在高职院校中表现的更为明显,一方面因为高职院校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比例更高,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自身自助体系也不够完善。
一、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现状
近年来,国家和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帮扶,如实施奖助学金政策、助学贷款政策、“绿色通道”政策,提供助学、助教、助研岗位等。学生填写家庭情况调查表,到家庭所在地的民政部门盖章,然后交到所在学校。学校结合学生在校的生活情况,以民主评议的形式确定符合资助条件的学生,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资助。这些政策和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度过了难关,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虽然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逐年加大,但是在具体政策的实施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影响整体效能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身份认定困难
科学合理的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界定,明确资助对象是做好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目前,高职院校资助工作主要依靠两种评定方式,一是学生家庭所在地的认定,二是学校的民主评议。但是这两种评议方式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都存在着诸多漏洞。一是学生来自不同的省市,不同地方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对家庭经济困难评价的标准也不尽相同,如发达城市和偏远乡村相同的家庭年收入,却对是否经济困难有着不同的界定。二是学生的诚信度不够,一些学生在报家庭经济状况时存在着弄虚作假的情况,学校难以掌握其家庭经济实情。三是民主评议操作过程不科学,有些学生在陈述中会夸大自己家庭的困难程度,但是有些学生碍于面子,却不愿意公布自己的家庭状况,这种过程公开的方式反而造成了结果的不实。四是对家庭经济困难的认定缺乏量化的指标,无论是民政部门的认定,还是学生的民主评议,都没有明确的标准,很大程度上都是一种主观的评判,评价标准的模糊必然造成评价结果的偏差。
2.资助分配的不平衡引发的不公平
目前,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采取的资助方式有很多,如“奖、贷、助、免、补”等多种形式。这种混合资助的体系能够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带来大量受助的机会,但是也给管理者资助的公平发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现实中,一些学校存在着将资助平均化的倾向。如学校对各个院系实行按学生数量分配指标数量,而不考虑这个院系的学生家庭经济的具体情况。同时,在同一个院系里也存在着平均主义的分配现象,把国家奖学金给了一个学生,那么就把国家励志奖学金或者国家助学金分配给其他同学。这种平均化的资助,会使一些特别困难的学生所获的资助不足,而使相对条件较好的学生得到了资助。资助分配的不平衡带来的是资助的不公平。
3.部分被资助学生,产生依赖思想
国家和学校对困难学生进行资助的本意是解决其生活困难,帮助其更好的完成学业,但是在具体的实施中,却造成部分学生对无偿资助产生依赖思想。有些学生可以通过勤工俭学获得一些生活费用,但是在拿到国家资助后,其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勤工俭学的动力就不够了。甚至有一些学生在拿到资助金后,产生享乐主义的思想,购买高档服装、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物品。对于这些学生,对其资助的越多,其依赖心理和惰性就越强,甚至会产生不劳而获的念头。这种情况下,助学金不仅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而且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巨大的危害。
三、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优化对策
1.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目前,国家已经建立起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资助政策体系,但是资助的力度和家庭困难学生所需的资助规模相比,仍然不能完全匹配。因此应进一步强化政府的主导功能;建立社会各界进行捐资助学的平台,倡导社会、企业、校友等不同社会群体的共同资助;进一步拓宽资助渠道,完善资助工作的体制机制,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切实享受到资助政策带来的好处。
2.科学认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身份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要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不能简单的凭着主观臆断,决定其是否需要资助,而应在现有的考核方式的基础上,加入一些可以量化的指标,科学的认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身份。如对学生家庭类型、父母职业、家庭成员情况、家庭所在地、家庭年收入、家庭负债情况、学生消费情况等要素进行量化分析,对每个要素赋予不同的权重,通过量化考核准确度量出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资助措施。
3.构建科学合理的个人资助配置模式
针对学生资助分配的不平衡现象,我们应该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资助配置模式。使资助金的数额和学生的家庭困难程度相适应,避免有些学生“资助过多”有些学生“资助不足”,使国家的资助金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作用。建立科学合理的资助模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一是对来自国家、社会、企业、个人等各类的资助进行统一的管理,明确资助金额的具体数量。二是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得资助”进行量化,通过计算一个学生大学期间的合理花费和家庭能够承担的相应花费,得到学生所需的资助量,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资助。三是丰富资助方式,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资助方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方式和资助金额的最佳组合,发挥资助的最大效能。
4.变“无偿资助”为“有偿资助”
国家现行的奖助学金等措施,大多为无偿资助,直接拨付钱款给学生,对具体使用和偿还却没有相应的要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不劳而获”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国家应进一步优化学生的资助模式,变“无偿资助”为“有偿资助”。一对资助金的使用设立一定的条件,并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通过这些限制,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约束,避免惰性心里和依赖思想的产生。二是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相应的收入不仅能够解决学生的生活困难,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自立意识。高职院校通过提供一些勤工助学的岗位,能够将“济困”和“育人”结合起来,既能解决学生的生活问题,又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梅花.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04).
[2]何倩.基于层次分析法对高校贫困生认定指标体系的研究 [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03).
[3]范先佐.我国学生资助制度的回顾与反思 [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6).
[4]朱家德,李自茂.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60年的变迁逻辑——基于支持联盟框架的分析 [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
[5]徐佳丽.改革开放30年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变迁与反思 [J].现代教育管理,2009,(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