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清
【摘 要】中国古代诗词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文化艺术,传承华夏精粹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观察,笔者发现很多一线教师在教学上容易出现让学生死读死背或是放任自主两种“偏向”,不仅阻塞了学生真正进入古代诗词意境的途径,更无法完成我们把古代作品的魅力呈现给学生的理想。为此,笔者希望从语音学方面谈谈如何通过语音来为中学生创设一个更容易进入中国古代诗词意境的氛围。
【关键词】语音学 语文教学 古代诗词
人教版初中语文从七年级上册至九年级下册选编古代诗词篇目一共90首(段),约占课文总数的22%。新课标要求这些古代诗词基本都为必背诵篇目。从教科书内容的编排,到新课标要求学生课外背诵古诗词的篇目,足以说明中国古代诗词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毋庸置疑的重要性。
然而,笔者发现很多一线教师在古代诗词教学上容易出现两种偏向。其一:偏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让学生多读多背,背的不仅仅是诗词本身,还包括诗词的注释、思想和手法等;其二:偏向“听其自流,待其自生”,让学生自己去看,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讨论。前者无法从本质上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与素养,而后者则更容易让现在天马行空的中学生自创出许多的新解,甚至曲解。
笔者认为,看上去南辕北辙的两种“偏向”,最后殊途同归于阻塞了学生真正进入古代诗词意境的途径,更无法完成我们把古代作品的魅力呈现给学生的理想。究其原因,也许是教师们多以中考为出发点。然而面对中考对古代诗歌考察要求的回归,这些治标不治本的教法显然没能跟上要求。
为此,笔者希望从语音学方面谈谈如何通过语音来为中学生创设一个更容易进入中国古代诗词意境的氛围。
一、古诗词教学——搁浅之舟,何时扬帆
(一)学生学诗“兴趣寡然”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原因有很多,这与当代社会的功利主义泛滥有莫大关系。虽说中考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然而,就当代人而言,诗歌的形式鲜用于实际,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大多没有正确的认识。既然无须用,何来自发的学习动力。加上现在讲求的是效率,学生就更没有闲情和耐心在语文课之外去慢慢地琢磨诗句当中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学生学诗“以文害意”
为了解决学生与古代诗歌的沟通障碍,特别是对于初中学生,很多老师会让学生像学习文言文一样翻译诗歌的句子。而实际上文言文与诗歌是两种不同的文体,一旦翻译了诗句,诗歌的意蕴便难以解释。正如把这些诗歌译成英文一样,能够翻译出意蕴的很难,而翻译直白便不再是诗词了。
(三)学生学诗“缺少阅历”
囿于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熏陶的变化,以及个人经验的不足,学生难以进入古代诗词的意境。
二、“语音学”——东风助力,不容小觑
“语音学”(Phonetics),研究人类语言声音的学科,是语言应用科学的一个分支。语音学对语文教学有着不容小觑的重要意义。
首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一项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吕叔湘先生也曾经对什么是语文,以及语文教学的性质给予了明确的阐释。他说:语是语言,文是文字。“这里所说的‘语言是‘口语的意思,这里所说的‘文字是‘书面语的意思,这样看来,‘语文教学就是‘口语和‘书面语的教学。”不管中学语文教学如何改革,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的听说读写是不能丢的,其中的听说读就属于语音学。因为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人们在表达自己思想感情时总是需要通过语音这种语言的外化形式来进行。
其次,在传统课堂上,语音学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语音引导往往决定了一堂课的学习氛围,而教师的朗读技能更是对学生最直观的引导。一位优秀的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能运用自己的朗诵技能通过简短的几句导语就把学生带进课堂的学习情境中。而在现代教育技术当中,多媒体被广泛使用,其中声音就是很重要的一项。
三、语音学对古诗词教学的启发——巧借东风,扬帆起航
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诗词作品,在语音上极具特色,可以说是我国古代语音学的活标本,现在我们从语音学的方向做出分析,从而对教学做出相应的启发。
(一)让诗词回归音乐
以单音节为基本形式,并以之负载语义,是汉语语音的基本特点。表现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这种语音节奏和语义节奏,常常是相互重合的,而诗是主情的,通过诗行的变化,使诗词的情感和音乐融合一体,产生了活泼、灵动的音乐。
中国古代诗歌自诞生即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原始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诗经》三百篇,“《风》《雅》《颂》以音别”(惠士奇《诗说》),其中每一篇都可以合乐歌唱;《楚辞》中的《九歌》之类,其前身是当时楚国民间祭神的巫歌。汉魏乐府诗以“横吹”“鼓吹”“清商”等乐调为诗名;唐代近体诗与唐人大曲有密切的联系;而唐宋词所倚之声,乃是隋唐以来得燕乐杂曲。这种诗与乐几乎一体的事实,说明中国古代诗歌与音乐有着共同的血脉,具有音乐的本性。
所以,吟诵中国古代诗歌,特别是唐诗宋词,总会产生一种抑扬顿挫、和谐流畅的音乐美感。但是我们的课堂诗歌教育基本和音乐割裂。所以有台湾的学者潘丽珠提出的“声情教学”,通过配乐吟诵、腔随调转等方法,让学生把诗歌重新回归到音乐当中,体会诗人吟诵以抒情的初衷。而实质上,流行曲当中有不少就是以诗歌为词的,为人所熟悉的就有《水调歌头》。
(二)体会诗词的节奏美
不少古代诗歌之所以传诵不衰,不胫而走,除了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深邃的艺术境界之外,那借助于语言文字传达出来的、富于节奏韵律的音乐美,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构成诗歌音乐美的决定因素是诗的节奏。诗的节奏是一种交替出现的合乎规律的语音现象,它和音乐中有组织的乐音运动所形成的节奏一样,能给人一种心理上的愉悦和满足,从而产生美感。中国古代诗歌音乐美的主要构成因素也正在于它鲜明的节奏。而这种鲜明的节奏是建筑在汉民族语言的语音特点的基础之上的。
(三)读出正确的停顿
汉语语音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音节为基本单位。就语素而言,汉语自古至今都以单音节语素为主;就词而言,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占绝对优势。汉语这种以单音节形式负载语义的特点,使得汉语的音节和语义之间具有十分整齐的一一对应的关系,即一个音节基本就是一个意义单位(语素或词)。这种音节和语义的密相契合,使得中国古代诗词的语音节奏很容易与语义节奏协调一致,从而形成丰富多样的诗行节奏形式。
我们知道,诗的语音节奏的“顿”(或称“音步”“音组”)为基本单位的。古代诗词大都是二言(两个音节)一顿或一言(一个音节)一顿。通常的情况是:四言诗行二顿(二二),五言诗行三顿(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诗行四顿(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但不管是二言一顿还是一言一顿,它们往往都能与诗的语义节奏密相契合。例如杜甫《春望》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其中多数古代诗词的语音节奏是二二一,语义节奏也是二二一,二者是完全重合的。绝大多数古代诗词的语音节奏与语义节奏是相互重合的。
(四)坚持有感情的朗诵
诗是主情的。诗的节奏本质上来源于经过诗人加工过的、节奏律化了的情感、情绪。我们读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通过有节奏的朗读,从诗歌外化的语音和语义节奏中,感悟到诗人的思想节奏的宏廓。李商隐的《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同样使我们体味到人生有层楼可上的同时,又深知人生的有限,从而以一种彻悟的心态维系一种进退的度数。
因此,诗人在表现诗的内在情感、情绪节奏时,总会有意识地借助于与情感相适的语音音响效果来强化诗的节奏,以便更有效地传达出诗的音乐美。当诗的语音节奏与诗的语义节奏相互重合、协调一致时,二者相互作用,产生复加效应,并与诗歌内在的、节奏化了的情感、情绪相激荡。诗歌便表现出鲜明的节奏感。
(五)教材选择
诗是一种美感。和谐的音律总能表现出丰富深刻的心理内容。无论是诗的创作者,还是诗的欣赏者,对于诗的美的感受,首先都是心理上的一种愉悦和满足。中国古代诗词以它独有的语音节律、特有的语义内涵、独具的诗人情愫,创造出一幅幅富有美妙意境的图景,给人以美的享受。即便是一些取材单调,甚至刻板的古诗,经过诗人的创造和音律与意义的凑泊,同样可以在欣赏者的心理上产生出形象美、情感美和音乐美。
例如,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个平淡无奇的题材一经诗的节奏的表现,一经我们朗朗上口地诵读,一幅秀美的“鱼戏莲叶间”的图画就在我们眼前呈现出来。一种欢快的韵调就从我们心底油然而生。之所以有如此感受,说明了诗歌的节奏与它所蕴含的心理内容具有密切的关系。这一类的作品能够接近学生现在的生活,如果能够在选材上首先选取类似的作品让学生接触,再由浅入深,那么学生进入古人的意境就不会过于抗拒了。
当然,笔者尝试通过语音来为学生创设一个更容易进入中国古代诗词意境的氛围,只能说是对古代诗词教学的一个初步的研究调查,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对这一设想的理性认识和实践操作,亟待进一步地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 黄艳梅.汉语语音学与中学语文教学[J]. 邵阳学院学报,2003(04).
[2] 周同春. 汉语语音学[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 北师大出版社2002.
[4]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http://www.rui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