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林
摘 要: 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应用题教学一直以来是困扰广大教师的难题。如何避免题海战术?如何真正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如何提高应用题的教学质量?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教师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题目结构的分析能力,指导学生学会从实际出发灵活应用各种解题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有效教学 教学策略
在小学数学中,应用题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对于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来说,“怎么教应用题?怎么教好应用题?”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同样,对于小学生来说,“如何学应用题?如何学好应用题?”也是困扰他们的难题。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面临的困境相信每位教师都不陌生。从困境的本质看来,这与小学阶段应用题综合性、逻辑性与应用性强的特点密不可分,小学生没有太多生活经验因此容易产生畏难心理,教师也常常采用简单的例题讲解式教学,自然无法实现有效教学。如何实现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有效教学呢?笔者就此谈谈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当前小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小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教学方法单一与缺乏有效教学策略,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学方法单一。许多教师对于应用题教学还是采用讲解例题—做题训练—题目讲解的单一化教学模式。本应生动有趣的应用题教学变成了教师的单向活动,学生只是单纯地听,听完就做题再听,失去了主体地位的学生自然就对应用题教学失去了兴趣。教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只能采用题海战术式的方法应对,学生在学得苦不堪言之余并不能够掌握有效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2.“类型化”问题严重。许多时候数学课本的例题已经略显陈旧,许多题目的问题呈现方式不够灵活甚至是千篇一律,缺乏开放性和创新性。学生感觉学来学去除了数字变了好像内容都差不多,自然失去学习兴趣。
3.重逻辑思维轻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许多教师对于问题的实际意义、涉及的概念和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重视不够,把实际问题当成了纯数学问题。这样就忽略了“实际生活问题—变成数学问题—形成数学式子”的循环转化,让学生只能够机械而程序地接受教师的讲解。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本应生动有趣的应用题教学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变得难教又难学。
二、小学数学应用题有效教学的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这个理念出发,笔者提出以下策略。
1.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解应用题产生了兴趣,自然思维就会活跃,教学活动自然就容易开展了。要激发学生兴趣,可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选择生活气息浓厚、时代特征明显又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如根据日常购物、学校或者家中的水电费用、操场、花圃、教室等相关信息编成适合学生学习的应用题,进行讲解或练习,将数学问题变成学生看得见、摸着到并且易于接受的事实,让学生激起主动探索的兴趣,引导学生尝试用数学的眼光思考生活中的问题。例如笔者在教授“圆柱体应用题”时,其中有一道例题:“李叔叔要用长3.14米、宽1.57米的苇席围成一个圆柱体粮囤,怎样围粮囤容积最大?”由于粮囤在南方比较少见,许多学生没见过粮囤,难以想象粮囤是什么样子的,自然教学效果就不好。这时笔者先是给学生观看预先准备好的粮囤图片,让学生有初步的感性认识,然后让每个学生自己先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按照图片的形状围一个“粮囤”,这样学生就将本来陌生的粮囤变成了“实物”。这时笔者再向学生提示解题的知识,引导学生把应用题中的有效数据提取出来。这时,题目的解法就水到渠成地得出了。又如即兴编一些应用题让学生解答,学生对这些“自己找来”的问题自然十分亲切,对接下来的教学内容自然兴致盎然,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实际应用数学能力。
2.突出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新课程强调突出学生主体性,重视学习过程。这些具体到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就要求教师要放开手脚,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去探究,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逐步发现规律并掌握规律;而对于新的知识点,就要引导学生自觉能动地从数量关系中寻找必要的关系,提出中间问题并进行解答,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最大限度引导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探究中。以“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教授为例,单纯讲授例题不能让学生理解所谓的“比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出一些补充题,如“上体育课时,要求本班男女分两组进行实心球训练,老师准备了20个实心球,要怎样分配比较合理?”并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对于与自己有关的例子,自然会热烈讨论。这时,教师可以用“男生多,分的实心球就多;女生少,分的实心球就少”这类话语将学生引导到教学内容上,学生自然就了解了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接下来教师就可以根据题目,教会学生掌握这类应用题的特征与解题方法,如此下来学生就能真正掌握这类题目,这样不管考试还是实际应用都能得心应手。
3.强调小组学习,学会合作交流。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倡导实施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小组合作交流。这是小组合作的优点所决定的,因为这种方式给学生营造了宽松、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交流中、在各抒己见的讨论中培养合作能力与合作意识,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相互交流见解,不断修正彼此的见解与思考。例如在教“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时,可把学生平均分成组,发给各小组一些小红花,并告知学生可将这些小红花在小组间相互赠送。在这种小组互动中,各组的小红花可能比原来的多,也可能比原来的少,学生就了解了这类题目的数理关系。这时教师就可以根据相关信息编出应用题,并请各小组解答。
总体来说,要实现小学数学应用题有效教学,教师就要充分发挥教学智慧,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充分把握教材,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及生动有趣的素材教学,力求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多教授一些解题方法,让学生尝试多种解题方法,在用数学知识解决应用题的过程中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享受解决问题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