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有感

2014-07-16 00:14杨泽会
考试周刊 2014年32期
关键词:赫尔巴特道德教育

杨泽会

摘 要: 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派的理论代表之一。由于时代的局限,他的教育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保守性,但在某些方面对当今的教育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文章着重从儿童管理、教育性教学、道德教育三方面谈谈对其思想的认识及对当今教育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赫尔巴特 儿童管理 教育性教学 道德教育

赫尔巴特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是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中。这部书被公认为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在这本著作中,赫尔巴特提出了作为独立科学的教育学理论体系。儿童管理、教育性教学、道德教育是其教育学理论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结合原文就这三方面谈谈看法。

一、儿童管理

(一)儿童管理的目的与必要性

赫尔巴特非常重视儿童管理,视其为顺利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条件。他认为“只教不管”,会使教育工作变成徒劳;相反的,如果只管不教,则会导致对“心智的压迫”。在赫尔巴特看来,管理是预防道德上罪恶的一个重要措施,故管理是教育上的一根缰绳,教师必须“坚强而温和”地抓住它。他说:“如果不紧紧而灵巧地抓住管理的缰绳,那么任何课都是无法进行的。”[1](P23)因为“起初儿童并没有形成一种能下决断的真正意志,有的只是一种处处都会表现出来的不服从的烈性。这种烈性就是不守秩序的根源,它扰乱成人的安排,并把儿童未来的人格本身也置于种种危险之中”[1](P23)。因此,“这种烈性必须克服”,而克服儿童烈性的手段就是管理。

这一观点即使在现在也有其合理性。教育如果脱离了管理就很容易导致教育教学工作的无序。特别是在班级授课形式下,儿童的管理对教学的顺利开展尤为重要。因此,适时适当的管理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保证。

(二)儿童管理的措施

1.威胁

赫尔巴特认为威胁是教育管理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一切管理首先采取的措施是威胁”[1](P24),他认为第一种情况是罕见的,但教育者要及早注意,抓住教育机会,防患于未然。而处于第二种情况的儿童较多,因为“儿童在轻率状态中表现出来的软弱与健忘使纯粹的威胁成为极不可信赖的手段”[1](P24)。在传统教育模式中,威胁是一种比较盛行的管理方法。为了维护教学秩序,要经常采用威胁的方法约束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

2.监督

在赫尔巴特看来,监督是对儿童管理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然而他意识到监督过严会产生不良后果。关于监督的弊端赫尔巴特作了详细论述:单纯的监督职能造成儿童“完全丧失诚意的服从的危险”。另外,监督还会妨碍儿童控制和考验自己,使他们不能认识那些在教育圈子中永远看不到的事物。对于儿童必须采用温和与强硬结合的手段,即严慈并济。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又不伤害儿童的心灵。总之,教是为了达到不教。

二、教育性教学

(一)教学目的

通俗地说,教育性教学就是既教书,又育人。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现在,我们可以把教学及其教育性理解为通过教学不仅使学生科学获知,还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品德形成及人格的完善,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审美、学会健体等,从而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从教师层面讲,真正的好老师应该是在教书和育人上均能给学生以深刻影响的人。

(二)教学条件与途径

教学的条件是注意与统觉,即在教学中必须引起学生的注意与兴趣,同时必须让学生在原有观念的基础上掌握新观念。教学的途径是分析与综合教学。分析教学是从学生及其经验出发进行的,即将学生的杂乱经验分析为各种组成部分或因素;而综合教学是从材料与提示出发展开的,即将学生的一些片断的认识概括成整体、系统。这两种教学都以学生的专心与审思为基础。学生通过专心达到“清楚”与“联合”,通过审思达到“系统”与“方法”。

(三)教学阶段

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形式阶段的理论,即“清楚、联合、系统、方法”。“清楚”指教师讲述新教材,将新观念分析出来深入研究;“联合”指通过师生谈话,将新旧观念联系起来;“系统”指在教师指导下寻找结论和规则;“方法”指通过联系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新的场合。

三、道德教育

(一)影响道德性格形成的因素

1.行动

赫尔巴特指出,行动是性格的原则。他将行动分为两种:一种是人的行动,即外部活动,另一种是意志行动,即内部活动。“人的活动首先依赖于他的欲望范围。欲望一部分来源于动物的本能,一部分来源于智慧的兴趣”[1](P131);另一种是人的能力和机会。意志行动是道德性格的基础,有何种意志就有何种性格。

2.思想范围

赫尔巴特指出:“假如缺少内部的可靠性,缺少智力兴趣,缺少思想积累,那么兽欲就有了活动余地。”而一种错误的意见无论是对性格的客观部分,还是对性格的主观部分都是极为有害的。因此,“思想范围”的形成是教育的最本质的部分,教师应该了解思想范围中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3.素质

赫尔巴特认为,人的素质是各不相同的。首先,身体健康是基础。其次,心性的差别在于人的心灵状况是否稳定。赫尔巴特认为,最值得教育的人能牢牢地把握已知事物,不为事物的新奇而对它们发生兴趣。

(二)训育

1.训育的作用

首先,他认为,冒失是青少年的通病,教育者需要通过训育以维持他的想法。他把这种维持定义为抵御和持续。这种维持应该符合两个条件:一个是管理和由管理造成的服从,另一个是家长和其他教育力量的配合。其次,决定作用。训育应该引导学生作出选择,而不是教育者代替学生作出选择。再次,调节作用。

2.训育的方法

赫尔巴特认为,训育应该与管理和教学相配合。但是,训育也有一些独特方法。

第一,陶冶。训育的最大特点是陶冶性。管理通过压制、强迫和惩罚等方法使学生服从外来的约束,它是一种急促而强烈的力量。第二,赞许和责备。教师应该对儿童的行为给予必要的赞许和责备。

参考文献:

[1]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李其龙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2.

[2]徐小洲.论赫尔巴特的教育管理思想及其影响[J].教学与管理,2000(1).

[3]汪玉侠.对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再认识[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3.

猜你喜欢
赫尔巴特道德教育
什么叫美好的道德教育
康德的统觉理论及其价值一文补正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下一个果子不会更大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对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再认识
赫尔巴特:教育科学之父
感悟分享
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浅论王新想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